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一部富有纪念价值的文艺佳作
作者:谭子艺  发布日期:2014-11-19 18:41:17  浏览次数:4301
分享到:
——序张弓长编著的《诗书画照集》
 
       屈指算来,我与张弓长兄相识已有62个年头了。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我们都曾在华南文工团和西江文工团工作,我搞戏剧当演员,弓长兄搞音乐,擅弹三弦、拉二胡。当年团里排演新歌剧《王秀鸾》,我在台上扮角色演唱,他与乐队一起在幕旁伴奏,大家配合默契,工作十分愉快。那时团里过的是集体生活,饮食住行都在一起,团员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无间。弓长兄作风踏实、工作热情、关心集体、待人亲切,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特别是华南文工团经整编建立的西江文工团到达肇庆以后,连续不断地到西江各县巡回演出,大家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充实、活跃、多彩。但可惜这段美好时光不太长,不久,土改运动开始后,根据上级部署:文工团员多是年青人,都要投入土改运动接受锻炼。这样,我与弓长兄从此就分开了,因为土改时不同一个工作队,土改后文工团便解散,各奔前程去了。我先调去西江农民报做记者,后来又辗转调到广州日报当记者、编辑,弓长兄则参加了当地的行政宣教工作,先后当过高要县新桥区的团委副书记、高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肇庆中学校长等,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
       我过去不知道弓长兄爱好诗词、书法,并学有所成,直到2008年,他要出版一本诗词书法集《竹山放歌》,出版前将书稿送给我看,并要我题几个字。我见他书稿中既有诗词创作、书法挥毫,又有不少画页和照片,画多为别人所作,他题诗写字,是诗画配的形式,照片有的是他自己拍摄,有的是他人拍摄,作为他的诗作的配图。于是,我给他题写了仿古体四言八句,曰:“诗书画照,荟萃一堂,诗情深远,画意绵长,书法流丽,照片馨香,四美汇聚,风格独创。”现在,弓长兄又把他出版过的部分诗词、书法、画作、照片进一步汇编起来,并增加了不少新内容,决定再出版一本大型的增订本,还索性把书名定为《诗书画照集》,全书显得更加丰富充实,特色也更加鲜明突出。这次出版前,我和弓长兄都不约而同地来到澳大利亚探亲团聚,但他在悉尼,我在墨尔本,相隔千里,未能见面,弓长兄又通过电脑陆续把书稿传递给我大致看了一遍,并邀我写篇序言。我起初感到为难,因为,我虽然也爱读古诗词,但对诗词从来没有认真研究,怕谈不出什么意见,然而,作为老战友,简单拒绝又不好,只好答应写点读后感。
       读了弓长兄的新书稿,我觉得其中有几个特点非常突出:一是他对国家、对革命、对家乡忠心耿耿,无限热爱;二是对前辈、对战友、对同事情深谊重,十分关心;三是对诗词、对书法、对艺术情有独钟,潜心追求;四是创作上勤动笔、重构思、善变通,注意积累,做有心人。
我们现在来细看一下:
       他在诗词创作中,有不少是对国家、对革命和各个时期的领袖人物的颂歌,或对祖国各种建设成就、巨大变化的赞美,一些重大事件出现时,他都及时作出反应,如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神舟载人飞船上天,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夺冠等,他都热情作诗歌颂。
       在集子中,弓长兄更多的诗是献给各个时期身边熟悉的老前辈、老战友和老同事,特别是参加革命初期在东纵游击区、华南文工团和西江文工团共同生活和战斗过的同志,如献给东边纵队老战士的《丹心颂》;每逢华南文工团联谊会开会和逢五逢十团庆大聚会时,他必满怀激情地写诗赞颂。如《华南文工团联谊会历次聚会感赋》(六首)、《孺子牛精神源远流长》等,都给老战友们带来鼓舞。对丁波、李门、卢苇、许南明、徐疾、邬梦兆、杜联坚、戈扬、蔡余文、林楡、庾峰等等,都向他们献过诗。
       对他自己的家乡东莞县凤岗乡竹塘村和家人,以及亲朋戚友,包括堂叔、堂侄、堂兄弟,也给他们献诗,歌颂彼此之间的亲情和新生活的变化。如《凤岗侨乡的变迁》、《为陈维北戴河休养题照》等。
       对他长期努力奋斗和建功立业的第二故乡肇庆,他更深情地写了许多颂歌,对那里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特别是对美丽的七星岩、鼎湖山等名胜古迹旧貌变新颜,反复描画,纵情歌唱,对许多同事和朋友如肇庆中学的历届新老领导和众多教师、优秀学生等都有献诗。其中《广东肇庆中学百年华诞》两首七律,对该校多年来的建设成就、培养人才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都有生动多彩的描绘。
       所有对朋友的献诗,都是弓长兄从实际生活感受出发,针对各个人物的具体情况,概括地描述了他们各不相同的生活经历、为人特点和工作成就等,加以颂扬和表彰,对一些已先行逝去的老领导、老同志,他还写下深切的怀念之歌,喟叹“恨隔蓬山语不传”。(为了节省篇幅,对上述给各人的献诗都不引述了,请读者从集子中翻阅)
       近期,弓长兄和夫人陈维同赴远隔重洋的澳大利亚与儿子团聚,又写出一系列新作“献给悉尼”,歌颂在异国他乡见到的新境界、新事物,以及和亲人团聚的喜悦,与新老朋友交往的情谊,开辟了一方新的生活天地。
       总之,弓长兄以自己擅长写诗的特点,不论去到哪儿,都可以随时写诗,对着各种人和事,有感而发,故不断有新作出现,让晚年的生活过得更有意义和丰富多彩。
      从集子中,我们看到弓长兄的诗艺和书法修养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他的诗词作品曾在全国不少报刊发表,有20多首在评比中获得各种奖项,其中组诗《星湖美》(6首)被中国百科文库出版社等单位评为一等奖,《江堤晚眺》获当代文学作品大创作金奖,《肇庆八景(今咏)》(八首),被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等单位评为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艺术质量都比较高。如《星湖美》之一的《星湖》:“星湖圣地誉中华,∕壮丽风光四海夸。∕杭水桂林相比美,∕盛传此是七仙家。”又如《江堤晚眺》:“雨后初晴半月钩,/崇山百谷汇江流。/威龙打洞天桥越,/彩舶腾云水上浮。/四塔巍峨弘伟史,/双堤磅礡傲春秋。/长虹十里芳千树,/漫步归程兴未休。”再如“肇庆八景(今咏)”中写披云楼的《披云鹤唳》:“曾几何时鹤满楼,/几经风雨几回修。/宋城脚下成新市,/鹤去楼存车似流。”这些诗无论从取材、构思、炼句、平仄、韵律方面来看都比较成熟,意境开阔,色彩绚丽,令人读来精神振奋,诵之朗朗上口,堪称佳作。
       有些填词也很有韵味。如《忆江南·江滨堤》:“思往事,/洪患历千年。/治水英雄超夏禹,/长城崛起两山连,/功德史无前。”几句简练的描画,有力地概括了当地防洪水利建设的杰出成就。又如记述在星湖举行的一次国际龙舟竞渡《采桑子·星湖》:“烟波滟漾层峦翠,/北斗奇峰,/幽径曚昽,/十里长龙醉寿翁。/  湖光浩渺忽潮涌。/号令传鸿,/赛艇腾空,/万国飞人竞争雄。”描绘出场面壮阔,气势磅礴,各国健儿你追我赶,竞技激烈的情景,十分生动传神。
       弓长兄的书法作品,也颇具欣赏价值。他潜心学习书法大家王羲之、黄庭坚、米芾等的作品,吸取各家之所长,领会他们的神韵,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如在文化部《艺术市场》杂志等举办的庆祝建国55周年全国书画精品展览中,他题写的书联《翰墨书盛世丹青绘壮图》,被评为书法作品一等奖,这幅书法笔势豪放,风韵潇洒,有些笔画虽形断而意连,不事雕琢,灵气自现,令人观赏时眼前一亮,顿生快意。又如他自撰自写的格言诗“人生瞬刻历长河,/俱进与时哲理多,/亮节高风声自远,/扬清激浊万民歌”,走笔流畅,体势稳健、手随意到,技巧圆熟,整幅展示出一种高洁的意境,既抒发了作者的胸臆,又给读者带来美感。
        至于画作和照片方面,有不少也是值得欣赏和独具意义的。画幅大多是弓长兄的老同学伍时光所作,也从各个角度描绘了肇庆地区的湖光山色,古貌今颜,许多景色赏心悦目,十分耐看,加上弓长兄的配诗,相得益彰。而各种照片的运用,更使集子增添姿彩,可以看出,弓长兄一直是个重视历史资料收集和保存的有心人。如在游击区时队伍行进中的英姿,华南文工团联谊会夜游珠江的场面,文工团员开赴肇庆时在花尾渡上的留影等等,都反映出弓长兄对战友们的深情。
       弓长兄从小就参加革命,在学校读书的时间并不很多,他能在诗词、书法方面取得现在的优异成绩,大多是靠钟情喜好和勤学苦练得来的,他还参加了多个诗书画社团的组织和活动,经常与同好们切磋交流,提高技艺,是个自学成才的好榜样。
       当然,集子中也有一些地方可能写作时比较仓促,推敲提炼不够,或受平仄韵律制约的影响,少数句子处理得不大理想,用了一些生词简语,读来稍欠完美,但瑕不掩瑜,总体还是好的多。
       通观全书,我觉得这本《诗书画照集》,既是一部多彩的作品集,又是一本珍贵的史料志。它以革命情怀为主线,与亲情、友情交织在一起;又以诗词文字为主体,用画幅和照片有机地配合,显得生动活泼、色彩斑斓,自成一格。我相信,此书不仅是弓长兄个人的纪念集,也是许多与集子内容有关系的朋友的一种珍贵的纪念品,将来凡得到这本集子的人,一定会十分高兴和珍惜保存,并对编著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2012-07-26写于墨尔本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