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文学的芭蕾
作者:刘放  发布日期:2010-04-26 02:00:00  浏览次数:2404
分享到:
--读李存信自传中文版《舞遍全球》   
      李存信先生的自传中文译本《舞遍全球》终于出版了(上海文汇出版社)。此书英文原版“MAO’S LAST DANCER”出版后在澳洲和西方国家引起轰动,连续一百三十周名列澳大利亚最畅销书之一。一年多来已在澳洲发行接近四十万册。也就是说差不多每五十个澳洲人就拥有一册。如果作一个类推,以中国的人口来计算,这相当于在中国发行两千五百万册。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有着不同的审美习惯和价值取向,东西方读者欣赏文学作品存在差异,有时甚至大相庭径。曾经有些在西方获得殊荣的华人作家英文著作,译成中文后并没有受到中文读者的青睐。例如哈金的获奖著名小说《等待》。
    当我拿到中文译本的《舞遍全球》,正是带着这种疑虑,开始也只是信手翻翻。但一打开就放不下了。我被深深吸引,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部书。在我的记忆中,已许久没有这样一口气读完一部书了。这是一种难得的心灵情感沐浴和淋漓畅快的阅读享受。可以预期,这部书也将得到广大中文读者的喜爱。
由此可知,人类心灵中还是有许多东西是相通的,优秀的艺术,无论是表演艺术还是文学艺术,东西方观众和读者都能感受到共同的美。
无可否认,李存信先生的个人经历有着特殊的传奇性。一个没有鞋子穿的贫困农民孩子,因机遇和拚搏成为世界顶级的芭蕾舞演员,其间还有惊险曲折的情节。这现代灰姑娘式的故事确实吸引人。然而真正感动读者的远不只是这些。这种灰姑娘故事并不鲜见。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是出身贫寒。
    这部作品究竟以什么吸引人?读过此书的人都认为,作者是以真情打动了众多读者。作者在他的这部自传中敞开心扉,以率直真诚的态度,真实写出他的成长经历,以及生命过程中感受到的爱和亲情。包括母爱,家庭之爱,夫妻之爱,兄弟朋友之情。这种爱也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们。人类的善良、孝心、宽容、同情等传统美德,是整部作品的主调。这些人性中最闪光的东西,在作者笔下得到生动的展示,得到美好的诠释。
    当然,作者没有回避他生命中经历过的残酷磨难及近乎绝望的贫穷与苦难。但正如译者王晓雨先生所说,作者仅是将之留作感情表现的背景。作者对他苦难而又充满温暖的家庭生活有多处深情的描写。其中有这样的情节:由于食物缺乏,在春节的晚餐上全家将一碗饺子让来让去,传遍老小,但每一个饥饿的人都不愿吃下。老的认 为孩子长身体要吃饱,小的认为大人干活要吃饱。妻子让给丈夫,丈夫让给妻子。类似的情节还有:一次在白菜中发现了一星肉沫,妻子夹给丈夫,丈夫让给儿子, 转了一圈又回到丈夫碗里,丈夫情急之下将这星肉沫塞进了最小儿子口中……从这些感人情节中,人们看到的已不光是贫穷的辛酸,更多的是人性之爱,感受到的是 超越世俗的人性中最可宝贵的道德美感。
    于是读者看到的是贫穷困境中人的尊严和自爱,看到的是人们在苦难中相濡以沫,互相关爱,热情向上的高尚情操。正是由于这样的传统氛围熏陶侵染,父母、祖辈们的人格力量在作者血液中流淌,成为他日后成功的关键。这些人格道德力量也是人类千百年来赖于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灵魂和核心。
然而人们已意识到,这些宝贵的东西已慢慢淡失,渐行渐远。但人们对此依然珍惜,仍然没有放弃对这种人格道德力量的追求。这部书唤起读者的美好回忆和深情向往,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
    这也是一部个人的成功奋斗史。一个极端穷苦的农民孩子,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十一岁时被选进芭蕾舞学校,开始了他全新的梦幻一般的人生。芭蕾舞既是艺术的圣殿,也是艰苦卓绝的一种生涯。要达至芭蕾艺术的高峰,付出的是常人难于想象的辛劳。象炼剑那样,必须经历血与火的磨炼。最后如凤凰涅盘般的脱颖而出,成为 耀眼的芭蕾明星。作者真实地记述了自己的磨炼过程。他比别人多出十倍的辛劳百倍的汗水,终于取得成功,超越了别人也超越了自己。这种顽强的奋斗精神对读者 也是一种激励。
作家们都知道,生活的素材是一回事,把这些素材写成书又是另一回事。要写出让读者喜欢,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好书更非易事。无疑,作品中触及到一些较为敏感的历史事件(李存信曾在美国寻求庇护,被中领馆劫持),这些带有惊险色彩事件的动人描述也是读者的兴趣所在。作者在这里表现出不寻常的文字表达能力,始终紧紧地扣住读者心弦,写得跌荡起伏,引人入胜,高潮时读者几乎屏住呼吸,与主人同悲同喜。同时,在这种题材中把握某种政治平衡,也必须有一定的技巧与智慧。其难度不亚于掌握芭蕾舞中高难动作的技巧与平衡。
    创作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与创造芭蕾艺术的精品同样艰难。李存信作为一个专业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成为经济方面的专家),在写作中要克服的困难,要攻克的难关, 就象他当初学习芭蕾舞那样不易。但他成功了。除了他智能中具有的文学艺术潜质,这不能不归功于他的努力、归功于他学芭蕾时那种令老师们敬畏的顽强毅力和拼 搏精神。他的芭蕾艺术水平达到极高的境界,他的文学作品也已被读者所喜欢和认可。芭蕾是表演艺术的精品,一部优秀的作品又何尝不是文学的“芭蕾”。他又一次超越了自己。
    必须提到的是,中文翻译也相当关键。这是一种语言的再创造过程。王晓雨的翻译体现了他的语言特色:简洁、流畅,生动传神。这使中文译本的语言达到较高的水准,增强了可读性。
    从李存信的《舞遍世界》,也引出一个另外的话题。为什么现在(中国国内)纪实文学越来越受欢迎,读者越来越多,而虚构文学(主要指小说创作)越来越不景气? 有关这个问题,国内部分文学工作者于去年初有过一场讨论。人们一致的看法是:相对于当代小说创作的浮躁、虚假、矫情、回避现实,纪实文学却能更真实地反映生活,面对现实,直面人生。
    真实永远是文学的生命,离开真实,文学就失去了其高贵的价值。



评论专区

何伟勇2014-11-20发表
文学要直面人生,走出禁区.题材是一个方面,人的道德力量也很重要.看了此文有启发.
何伟勇2014-11-20发表
文学要直面人生,走出禁区.题材是一个方面,人的道德力量也很重要.看了此文有启发.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