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天妒英才不假年-- 痛悼陆葆泰兄
作者:何丹尼  发布日期:2015-02-05 10:39:00  浏览次数:4401
分享到:

一月十二日上午,陆葆泰兄之公子陆穆律师突然打来电话,沉痛告知陆兄已于当日凌晨于睡梦中安详离世。乍听之下,惊愕得目瞪口呆,一再确认之后,不禁悲从中来。前一天晚上九时,陆兄还如同往常一样打来电话,品评国事,闲聊文坛达半小时之久,且神完气足,一如既往。言犹在耳,怎么仅仅几小时之后,却竟然驾鹤西去了。

回顾当年,与陆兄以文论交,相识相知也近二十年了。陆兄精研中国戏剧,特别是曹禺研究成果累累,幷得到曹禺先生几次亲笔来信加以肯定。他的专著《曹禺编剧技巧论》成绩尤为突出。其中对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戏剧冲突的焦点论、戏剧表演的节奏性、戏剧结构的贯通性等等论述,都发人之未发,确有新颖独到之处。陆兄不仅深研戏剧理论,并且自己动手创作剧本。近年撰写剧本两种。一为电影剧本《陈纳德与陈香梅》,一为话剧《假和尚行骗记》。构思新巧,想落天外,语言风趣,别具一格。都在大陆戏剧杂志发表。陆兄既得戏剧创作三昧,又谙熟文艺理论,所以其理论有创作为基础,不落空泛。而其创作有理论为指导,自有高屋建瓴之势。可以说,在戏剧研究方面,陆兄不仅可以称雄于澳洲文坛。即使在大陆,也是不可多得的专家。

陆兄才气过人,精力旺盛,在研究戏剧、创作剧本之余、又以其厚实的文艺理论修养为基础,广泛涉猎多种文艺领域。如在小说研究方面,有专著《鲁迅小说再认识》,小说创作方面有专著《雪梨小鸨婆的箴言》。电影艺术表演方面,陆兄曾在国内《大众电影》杂志上开辟专栏,评点国内一流红星的表演技巧,有褒有贬、中肯准确,深受读者欢迎,后由中国电影出版社结集出版为《中国巨星艺术谈》。近年来,陆兄兴趣转移到国画艺术上来,从初习丹青到独立作画,二三年间,画作已达到可观水平,在上海各报刊发表画作二十多幅,可谓成绩斐然。陆兄也写画论,推崇黄宾虹、来楚生而贬低齐白石、徐悲鸿,立论独特,但也能自圆其说。陆兄引以自豪的是,植根于文艺理论,以西方现代派之手法融入中国传统之笔法、墨法,意在发扬文人画,大写意。这二三年间,陆兄每每不耻下问与我切磋画作题词。就在陆兄绝笔之作飞鹰图中,陆兄与我反复推敲,拟就“势挟天风、力振海雨”之题画词。陆兄之画作,人民美术出版社已有出版画集之意向,而今哲人其萎,陆兄生前寄予厚望的画集也前途未卜了。

谈及陆兄之多才多艺,还应提及其中医造诣。文化大革命中,陆兄曾经师事上海几位中医国手,并在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挂牌专家门诊。陆兄看病,国手坐镇,患者需花费十几小时排队挂号,才能就诊。这也是陆兄经常引以为荣的事。陆兄还有论文发表在中医学院学报上。来澳洲后,陆兄也曾经在雪梨行医,悬壶济世。陆兄原来计划在国画之后,着手撰写一本治疗不孕症的中医专著,他每每嗟叹要抓紧时间,生怕时不我予,不料竟被陆兄不幸而言中了。

陆兄的才华博识,在我们同辈人中确实是少见的。除了曹禺先生外,他还得到文坛泰斗王元化先生、著名教授徐中玉先生、钱谷融先生的赏识赞誉。

除了文学事业外,陆兄之为人也颇为令人动容。陆兄之尊大人为民国大法官,不幸早逝,陆兄兄弟二人由寡母含辛茹苦抚育成人。所以陆兄事母至孝,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再冒着风险为母亲翻案上告。文革结束后,陆兄也事事以母亲为重。夫妻之间陆兄与太太几十年同甘共苦、互敬互谅。陆兄一个月前有一画作,画面上公鸡母鸡深情对视,以示伉俪情深。父子之间,在陆兄的教育培养下,公子陆穆律师成就卓著,已经是雪梨律师行业中的精英人物。孝母敬妻育子,在在体现出传统的家庭伦理。

陆兄另一显著特点是商业头脑,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许多文人离开中国、来到雪梨后,不免生活困顿。陆兄却别开生面,从房地产入手,居然也做得风生水起,打出一片天地。文人聚会,举座谈笑风生,陆兄多次慷慨解囊,一人买单。

十二年前,陆穆律师行迁来艾士非后,陆兄与我居所邻近,交往频密。我们都来自上海,以前又都是从事文学,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陆兄每有新作,我往往是先睹为快,切磋琢磨,互相探讨。此外,注目故国、指点时政、推崇普世价值也是我们必有话题。近年来,除了频频相见外,每天一两次电话,通报最新国家大事,成为日常通例。如有一天不来电话,就会视为异常。不料如今竟然天人相隔,抚掌快谈竟成隔世陈迹了。陆兄著作还在书架,陆兄画作还在室中,一念及此,酸涙难忍。陆兄长我一岁,以今日医学之发达,未及七十,令人跌足惊痛。不过陆兄专著七本、文字百万,也确实没有虚度此生了。谨在此遥送陆兄天上修文、回眸人间。




评论专区

2015-04-08发表
艱辛的旅澳 驚悉陸葆泰離世三月! 回想起三十年前,車送他離滬去穗搭機赴澳洲的那一刻。他帶著執著的心情告別了親人,嚮往那自由之地,抒發其內心的意向。 從他酷愛文學戲劇至文科學研與其選讀歷史系有相當的關係。他曾經興高彩烈告訴我,其追求寫作的意願與我共享。 遺憾的是我們各自在大洋彼岸。但均藉此在中國語言文化研習上作出一些努力,可謂樂在其中。 也曾告訴他,你在那裡寫劇“假和尚傳奇”,而我這裡演劇“一江春水向西流”。 他一生喜歡追求,艱苦奮鬥與其連在一起。他也許胆祛,對治療缺乏信心的“弱智”,或是坦然預料結果的“先覺”。 最終憧憬美好文學而心力交瘁離開人間。 幸有妻兒孫親友留下難忘的種種。 但願我們日後在九泉之下相見“促膝”。 葆泰安息吧! 美國加州 劉樹毅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