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三余堂散记之 人品文品辩
作者:商震  发布日期:2015-04-25 14:43:15  浏览次数:3213
分享到:

1,

   我曾说过,我不喜欢“建安文学”时期的文章,(诗歌大部分是可读的。)但我肯定“建安文学”对中国文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建安文学”上承秦汉下启唐宋,或者说:没有“建安文学”的喧闹、喧哗、绚丽、炫彩,就没有“唐诗宋词”的健康、蓬勃。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就是“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虽然同处一个时期,可人品文品差异很大。所以,“建安七子”不是我们前一时期的一些帮派,不是在一个什么主张、主义之下的命题写作群。曹家父子三人都各不相同,何况其他。“建安七子”中,我最不喜欢的是陈琳。当然,我喜欢不喜欢,陈琳也是“建安七子”之一。不喜欢陈琳,是因为他没骨气,无节操,不忠诚,干了太多辱没斯文的勾当。所以,陈琳的文章我读的最少。对陈琳感兴趣,是上中学时偷看《三国演义》,读到他写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当时好奇的是曹操正头风病发作,读了此文竟浑身冒汗、头脑立刻清醒、病魔远去,“翕然而起,头风顿愈”。真可谓美文胜良药啊。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篇痛骂曹操的文章。我当时觉得曹操很怪,读了骂自己的文章不但不愤怒还兴奋了;现在觉得曹操真是大文学家、大政治家,懂得敌人是用来激发自己斗志的。只有文学家才能欣赏一篇骂自己的好文章,只有政治家才能忍一时之辱而图未来之治。后来,曹操打赢了战争,还把陈琳收在帐下,我特不理解。曹操咋不杀陈琳呢?现在明白了,往大里说是曹操爱才,往卑鄙里说就是政治家要做出点姿态给大家伙看:你们看看,陈琳这厮骂我骂的那么狠,我照样让他为我工作,而且很卖力气吧!        

因为这篇《为袁绍檄豫州文》,读大学时想专门找陈琳的文章读,可是学校里没有陈琳的专著,只能读文学史中关于“建安文学”时期的陈琳。近些年重读了过去囫囵吞枣读的书,也是带着自己的审美观点重读,于是,对陈琳越加反感。

陈琳在汉灵帝时,依附当时的国舅、大将军何进,官至主簿。东汉末年,宦官擅权,何进欲诛宦官,太后坚决反对,何进欲召集地方豪强,引兵来京城咸阳,以此恫吓、劫持太后。陈琳曾力谏反对。可是,何进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坚持从地方引兵入京胁逼,结果董卓率兵进京,自立为太师,废少帝,立献帝,社会动乱四起,加快了东汉王朝的覆灭。何进也在乱中被杀。此时的陈琳还是一个清纯的书生。

何进死后,陈琳迅速逃到袁绍处。何进的失败,让陈琳懂得一个俗世道理,那就是书生要找棵大树下乘凉,要抱一个粗腿来苟活。袁绍是个庸才蠢蛋,希望帐下有几个文化人。封建历史上的政治家都是这样,养几个文化人在身边,平常是摆设,偶尔用一下,捣乱就杀掉。袁绍收留陈琳,我想可能还有另一点想法,那就是:陈琳是汉朝的朝廷官员,又是大作家,我袁绍收留了他,更证明曹操是汉贼,我是汉臣。更何况,也许大才子、大作家陈琳还会有明星效应的。政治家与任何人合作,都是为了党同伐异。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两军对垒。袁绍想起陈琳来了。命陈琳写一篇骂曹操的檄文,最好是曹操看到就能气死。陈琳奉了此命,真是用尽心机、智慧、才华,作了《为袁绍檄豫州文》。此文写得真是好,应该是陈琳的代表作。把骂人的文章写得这么才华横溢,结构严谨,用词用典到位是少见的。不像我们当下的骂人文章与泼妇骂街无异。但文人骂人还要含蓄写好,骂曹操就骂曹操,哪能把曹操的祖宗八代都骂一遍呢!而且用语之尖刻之恶毒,恐怕是空前绝后的。

这篇檄文还真有作用,不过和袁绍、陈琳的想法相反。曹操当时正苦于头风趴在床上,因卧读陈琳檄文,竟惊出一身冷汗,立刻起来,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一举打败了袁绍。

袁绍败后,陈琳被俘。曹操没立刻杀他,但三军将士都剑拔弩张了。战士们拭目以待地等着曹丞相处置这个骂人太损的秀才。曹操把陈琳带到自己的祖坟前,让陈琳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读自己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陈琳双腿发抖,尿没尿裤子没有记载。他一边往曹操祖坟的墓碑前走,一边想:咋能活下来呢?估计那个瞬间陈琳就把一生的智慧都用上了,终于他想明白了:曹操也是作家,还爱才;我表现出一点气概来也许会打动曹丞相。于是就在他拿出文章朗读前,突然振作起来,清了清嗓子,气宇轩昂地当着文武百官把这篇文章读了一遍。估计陈琳在读文章的时候一定听到战士们拔剑的声音了。可他坚定信念,一定能让曹丞相回心转意留他一条活命。果然,曹操听了陈琳的抑扬顿挫的朗读,觉得这个秀才在此时竟能面无惧色,或许留着将来有用。再说,一个书生在政府体系里不就是一颗棋子嘛!杀了这一个软蛋书生还会让那些对我曹某人有微词的书生因胆寒或激愤而生事。在封建社会里,政治家看待文人就是这样:听话,我养着你,别生事。心里不舒服了,去喝酒泡妞,找另一个文人打嘴架去,别对我的政治方略说三道四的。于是,曹丞相就留下了陈琳的命,收在帐下。此时陈琳感激涕零,连声“谢丞相不杀之恩。”陈琳这样又归附了曹操。

封建时期,政治家眼里的文人都是软蛋,这个观念几千年都没有变化,悲哀的是几千年来,许多文人并无自知之明。

文化人的三元素是:知识、情感和立场。尽忠守诚是基本品质。然而,几千年下来,钻营、拍官、贪财、苟且戚戚者太多,常让我等羞愧满面。

其实,在历史上,陈琳的变节行止还不算之最,更可恶的文人是钱谦益。这个明末清初的大文豪,丢尽了文人的脸。其诗文与其做人做事,简直是大相径庭。关于钱谦益,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2,  

历史上被骂的最多最狠的人,大概要数曹操了。至今仍有人在骂他。曹操被千年唾骂,是因为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我读《三国演义》时,感情倾向也是挺刘骂曹的。几千年的儒家之道、正统思想,常常会遮蔽了期盼社会进步的愿望。

当然了,曹操确实做过许多令人不耻的事。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足以证明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话说回来,哪个政治家、富贾巨商起家时,不是双手沾满鲜血和一肚子狗屎。曹操篡汉是真,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是真,盗墓、奸诈、好色都是真。但他推动社会进步也是真。社会进步是整个民族的,与他个人起家时的卑劣手段相比,还是利大于弊的。

千年来,文人骂曹操;武将骂曹操;不文不武的人也骂曹操。我说的这个不文不武的人是祢衡。

读《三国演义》时,看到祢衡裸衣击鼓骂曹操一节,觉得很过瘾。现在不这么想了,因为我实在不喜欢祢衡这种人。一个假愤青,一个患了青春期狂想症的病人,一个自负清高的狂人,一个读了些书却只为卖弄的文学青年。

我还看过京剧《击鼓骂曹》,几乎把祢衡塑造成英雄。

祢衡是孔融推荐给曹操的,当时的孔融是口口相传的长安城里乃至东汉的第一文人,但这位孔夫子的二十世孙,也实在不怎么样。孔融与曹操一向政见不和,孔融推荐祢衡给曹操,本来就是想让祢衡给曹操找些麻烦的。我相信,祢衡裸衣骂曹操,也一定是受到了孔融的怂恿。关于孔融,这里就不多说了,他依仗是孔子二十世孙的身份也干了许多坏事。祢衡到了曹操府上,傲慢无礼,觉得凭自己的满腹诗书咋着也能弄个厅长局长干干,可曹操是什么人啊?阅人无数,人中之精英。曹操看不上这个愣头青,又不好驳回孔融的面子,就给他一个小官“鼓吏”,就是别人喝酒唱歌跳舞时,他要在一边击鼓助兴的差事。这个官可比孙悟空的“弼马温”小多了。祢衡觉得受到了奇耻大辱,于是就在曹操大宴文武时,赤身裸体地痛骂曹操。骂的内容肯定是事先写好的稿子,主题鲜明,层次清晰,有张有弛。大概这篇骂词,是祢衡写得最好最具特点的文章了。当然了,祢衡也仅活到25岁。

祢衡骂曹操,其实是没理由的,至少是理由不充分。如果就因为一个“鼓吏”去骂,显得太浮浅了,也不够尊重这个“骂”字。文人想当官是常见的事,可是也要有说服力的作品或行政能力、经营能力被大官而认可才行。一个仅读了几本书、一身鲁莽、刚刚出道就想入非非,下场是怎样都不过分。

骂人,是每个人都有的天生本事。但该骂什么人,怎样骂人,却应该讲究一些,尤其是有点文化的人。凭书生意气或青春勇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被人挑唆无厘头地骂人,最后只能丢自己的人。至于裸体,除了私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伤大雅失体面的事。还有一句话:骂人很凶的人,一定是心底虚弱或神经衰弱的人。

祢衡骂了个痛快,就想让曹操当场杀了他,借曹操的刀扬名。一副不能骂死你,就死在你刀下也光荣的姿态。用更俗的话说:打不过你,我溅你一身血。可曹操没上当,曹操是个英雄,英雄的刀下不会轻易地有无名之鬼。曹操把他转给刘表,刘表又转给他人,借别人的刀,把他杀了。这就是政治家和文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手段。

文人的力量在笔头,不是在口头。  

3,

安徽的一位兄弟来北京,到我办公室给我一本书《严嵩诗选》,很旧,木刻雕版印刷,线装,有封套,没有印制单位和编者,连个像兰陵笑笑生这样的笔名都没留。我个人判断,看上去像是民国时期印制的,当然,我对版本学、考古学一点研究也没有,完全是主观腻断。我把这本诗集拿在手里琢磨半天,民国时期为什么要印制《严嵩诗选》?严嵩在中国历史上是排前十名的大奸臣大坏蛋,好像就没听到看到过为严嵩说好话的人,可什么人会对严嵩的诗歌感兴趣呢?带着种种猜测,我看了这本诗集。

关于严嵩的劣迹,史书有记载,民间有传说,方向一致——这是个没干过好事的大奸臣。

我把他的诗集读完了,突然对刊印这本诗集的人肃然起敬。严嵩虽坏,但是诗歌写得还是不错的。咏物有趣,抒怀有致,质朴典雅,工整不泥。

我抄录了几首,这里先举二首为例。

         东堂新成二首

            一

  种树成阴辟沼渔,数椽聊此卜幽居。

  诸峰稍识岚霏外,三径新锄灌莽余。

  穷巷颇回高士辙,藜床时读古人书。

  欲因萝薜辞簪弁,惭愧天恩在玉除。

             二

  无端世路绕羊肠,偶以疏慵得自藏。

  种竹旋添驯鹤径,买山聊起读书堂。

  开窗古木萧萧籁,隐几寒花寂寂香。

  莫笑野人生计少,濯缨随处有沧浪。

 

就这两首诗而言,很难让我和一个千古奸佞对号入座,可偏偏这个千古奸佞就写出了这样的诗。于是,是否可以这样判断:不是好人才能写出好诗来,也不是坏人就一定写不出好诗。嗨,我也别文绉绉地绕了,简而言之,好诗人不等于是生活中的好人。

由是,我自我思忖检查了许久。过去我曾坚定地认为,诗人,尤其是能写出好诗的诗人,一定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人。通过读严嵩的诗,我只能否定自己过去幼稚、书生、理想化的判断标准。看来,我对人类的复杂性了解不够,甚至准备不足。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身边那些心地阴暗、倾轧同行、贪财好色、蝇营狗苟之徒,其中有些人写的诗歌还真是很好的。民国时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较为蓬勃的时期,有人能顶着被千夫所指的危险来刊印《严嵩诗选》,当然,书上没有姓名地址,但也绝不是只印这一册。足见这是个真正的为文学、为诗歌负责任的人。

严嵩有多坏、多奸,怎样地祸国殃民,这是政治问题,社会学问题,应该在政治领域、社会领域里讨伐;而他是个秀才、诗人,能写一手好字,(据说北京现在许多老字号的牌匾都是严嵩题写,比如:六必居酱菜等。)能创作出许多好诗,就是文学专业的问题了。我们有这样一个坏习惯,说这个人好,就一好百好,不够好的地方就宁可造假也让他好,说这个人不好,那就一无是处,立过的功,做出成绩都一笔勾销。严嵩专权祸国,遭千古唾骂,人们唾骂他的时候,就不再去考虑、提及这个人写过许多好诗。这种事,在我国历史上发生的太多了。比如我们天天用的宋体字,其实就是根据秦桧的字改造的。现在我们说宋代四大书法家是苏黄米蔡,据传,最初是苏黄米秦,这个秦,就是秦桧,但因秦桧是卖国贼、汉奸、谋杀岳飞的凶手,所以就把秦换成蔡。而这个蔡,据说最初是蔡京,可蔡京也是奸佞之辈,最后换成了蔡襄。苏黄米蔡中,唯有蔡襄写得最差,在我的视线里,还真没看到听到谁在临蔡襄。秦桧确实写得一手好字,蔡京也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和严嵩一样都是科考及第才出来为官的。他们在未出仕之前,我相信他们也是满腔热血一怀理想双手好文章的。坏,是他们当官后,当大官后。一个穷学生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祸国殃民吧!问题是,他们坐在一个能够祸国殃民职位上祸国殃民了,可他们的书法、诗章仍然是以书生、秀才、诗人的身份完成的,并没有祸国殃民,咋就给彻底埋没了否定了呢!

一荣俱荣,一毁俱毁,是反艺术的,反文学的。

我真诚地再一次向那个刊印《严嵩诗选》的人致敬。

  我比较喜欢严嵩的一首诗是叫《扬州》,我忍不住还是要录在这里。

            扬 州

  观忆琼花色,桥怜万柳阴。

  芜城今夜月,怀古一悲吟。

  胜迹那堪问,长江独至今。

  波间饰龙舰,早晚翠华临。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