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六祖其人(十八)
作者:华坨  发布日期:2015-06-05 11:41:18  浏览次数:2364
分享到:

    《经》下文中的“机缘品第七”一节里就记录了许多惠能为阐述自己的佛教观点与其他僧侣争辩的事例,我们不妨从中抽出几例看看惠能是怎样在佛教中搞修正主义的。

    《经》说:“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呵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法达)曰:念法华以及三千部。祖曰:你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我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我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富无比。”


    看到这儿,我有点儿纳闷儿,这法达因读了法华经三千遍而不跪,是“负此事业”是“有我罪即生”,那么惠能又凭什么要人家向他跪呢?是负了什么?“佛头?”起码是负了“无相”吧!不是也有“我”吗?而且这个我还很大,依然是已经惯出了封建领主的坏毛病!

    (惠能)“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机缘,吾今为你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开。”

    看,如今惠能的口气已经极大了,不仅能“莲花从口开”,而且还能封人作菩萨。

    法达见惠能气势汹汹,知道惹不起,便先自软了。《经》说:“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惠能说:“吾不识字,汝试取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于是,法达当着惠能的面背诵法华经,诵音如流,点滴不漏。(其实就是跳过两段惠能也听不出来)大约背完了一万六千多字, 当法达背到“譬喻品”时惠能听得烦了便叫止。

    惠能说:“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也无越于此。 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一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心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即是佛知见,我辈无份,若作此解,乃是毁经谤佛也。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

    法达听惠能讲的这一套跟《法华经》中所讲的不大一样,就辩解说:“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竭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你)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作佛知见。(我)自非上根(根性),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车,鹿车与牛车如何区别?” 惠能随而争辩:“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真,为今时故。”

     

    看到这儿,肯定有许多人已经看烦了;你写一堆这个干什么?他们争的这都是些什么呀?怎么牛啊羊啊的都上来了?

朋友,他们争的是佛理,这“三车”便说的是各人的佛缘之乘,同样是向佛,因缘不同,所乘之车也就不同。这就跟圣诞节时,大家同样是去度假,但开奔驰、宝马的和开伏特、丰田的也还有些不一样。

这羊、鹿、牛三车之乘在佛学中是凡有点儿常识的人不能不知道的著名典故,它出自《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如果我们要判别法达和惠能到底是谁说的更符合《法华经》的原义,那就应该亲自来读读经的原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法华经》对三乘之缘是怎么说的。

佛经大多晦涩难懂,除了古今语言习惯的差别以外,还因为佛经中的概念大多模糊不清,彼此之间又缺乏逻辑联系,再加上车轱辘话来回转……是专为那些吃饱了没事干、有的是时间的和尚们有口无心地反复念诵的。好在我们要读的这段经文是佛陀释迦摩尼为说明佛理,以譬喻的方法讲述的一个故事,若是标点得当(恕我试加标点),对于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还算容易。为了与大家共享读佛经原文的乐趣,我将这段经原文照抄如下,仅在必要时稍加注释。

    这故事是佛陀对一个叫舍利弗的门徒讲的:“舍利弗,若有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多有田宅及童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诸人众一百、二百、及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墙壁损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币(币 古代覆盖用的织物)俱时焰燃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三十在此宅中。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这样想):我唯能于此所烧之门安稳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不求出意。

    舍利弗,是(这)长者作是思维:我身手有力,当以衣械或以几案从舍出之;复更思维:是舍唯有一门,而复陋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或当坠落为火所烧。我当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维俱告诸子:汝等速出。

    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宅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火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而告言之:‘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于汝。’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其弛走、争出火宅。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街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时诸子等向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予。舍利佛,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装校,周币栏楣,四面悬铃。又于其上设 巾宪  盖(车幔)也以珍奇杂宝而广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故事到这里讲完了,那么佛陀想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什么问题呢?为了怕我们有疑惑,佛陀在故事后面还加了一大段解释:“…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予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舍利佛,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所无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佛,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予珍宝大车。如来也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着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法诱进众生。……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味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稳快乐……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 ,安稳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也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予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


    好,我们就读到这里,再多一点儿恐怕就有人被烦死了!

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在这段经文里佛陀释迦摩尼要讲些什么佛理。

     1 这个世界太坏了,如同火宅,应出世避之。

     2 佛陀是众生之父、是救世主,有无量无边的能量和智慧。(与天主教中的上帝十分相似)

     3 佛陀拯救哪些人是以“因缘”而定的。在这个故事里是那些同种姓的诸子,其余无缘的五百多奴仆烧死不管。

     4 佛陀是神,法力太高、智慧太大,凡人“不能尽受”,因此只能设“方便”骗众生跟着它走。

     5 佛陀诱使众生跟他走的手段是投其所好,究其乐,并没有什么新的发明,而只是在那个社会中已经存在的一种不劳而获的生活模式,在经里展现的是奴隶主式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方式——不劳不作就可以享受那种白牛之车。

     6 佛陀救人的目的不是使人脱离生老病死、也不是要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幸福世界使在其中继续游乐,而是逃出“火宅”,要令门徒游戏于想象中的所谓无量无边的涅盘之乐。

     7 最终能不能得到涅盘之乐并没有实证可以昭示,而是要人先相信佛陀口头上的“保任此事终不虚也。”。  

    从以上这篇经里我们可以看出,古印度的佛教明显地带有奴隶制社会的印记,最突出的一点是众生的不平等,而且这种不平等是以血缘家族而定的。平等只是在“诸子”之间,在家族内部。该长者的诸子与众多仆人的“根性”不同,也就是因缘不同,因此佛性也不同,但,都与佛陀救世主的佛智不可相提并论!

    这里根本就没有惠能所说的什么“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一念心开,是为开佛只见……”这需要建立在人人佛性自有而且平等的基础之上,这种理论是在《大乘起信论》那篇经中的,而这《起信论》是从古印度来的还是中国人后来自己编的至今也没有定论。(中国佛教界更倾向于是中国人造的,梁启超甚至大赞:它是中国人的骄傲。)看来还是法达所说的更符合原经的教旨。

    《经》下文中的“机缘品第七”一节里就记录了许多惠能为阐述自己的佛教观点与其他僧侣争辩的事例,我们不妨从中抽出几例看看惠能是怎样在佛教中搞修正主义的。

    《经》说:“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呵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法达)曰:念法华以及三千部。祖曰:你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我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我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富无比。”

    看到这儿,我有点儿纳闷儿,这法达因读了法华经三千遍而不跪,是“负此事业”是“有我罪即生”,那么惠能又凭什么要人家向他跪呢?是负了什么?“佛头?”起码是负了“无相”吧!不是也有“我”吗?而且这个我还很大,依然是已经惯出了封建领主的坏毛病!

    (惠能)“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机缘,吾今为你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开。”

    看,如今惠能的口气已经极大了,不仅能“莲花从口开”,而且还能封人作菩萨。

    法达见惠能气势汹汹,知道惹不起,便先自软了。《经》说:“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惠能说:“吾不识字,汝试取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于是,法达当着惠能的面背诵法华经,诵音如流,点滴不漏。(其实就是跳过两段惠能也听不出来)大约背完了一万六千多字, 当法达背到“譬喻品”时惠能听得烦了便叫止。

    惠能说:“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也无越于此。 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一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心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即是佛知见,我辈无份,若作此解,乃是毁经谤佛也。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

    法达听惠能讲的这一套跟《法华经》中所讲的不大一样,就辩解说:“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竭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你)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作佛知见。(我)自非上根(根性),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车,鹿车与牛车如何区别?” 惠能随而争辩:“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真,为今时故。”

    看到这儿,肯定有许多人已经看烦了;你写一堆这个干什么?他们争的这都是些什么呀?怎么牛啊羊啊的都上来了?

朋友,他们争的是佛理,这“三车”便说的是各人的佛缘之乘,同样是向佛,因缘不同,所乘之车也就不同。这就跟圣诞节时,大家同样是去度假,但开奔驰、宝马的和开伏特、丰田的也还有些不一样。

       这羊、鹿、牛三车之乘在佛学中是凡有点儿常识的人不能不知道的著名典故,它出自《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如果我们要判别法达和惠能到底是谁说的更符合《法华经》的原义,那就应该亲自来读读经的原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法华经》对三乘之缘是怎么说的。

        佛经大多晦涩难懂,除了古今语言习惯的差别以外,还因为佛经中的概念大多模糊不清,彼此之间又缺乏逻辑联系,再加上车轱辘话来回转……是专为那些吃饱了没事干、有的是时间的和尚们有口无心地反复念诵的。好在我们要读的这段经文是佛陀释迦摩尼为说明佛理,以譬喻的方法讲述的一个故事,若是标点得当(恕我试加标点),对于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还算容易。为了与大家共享读佛经原文的乐趣,我将这段经原文照抄如下,仅在必要时稍加注释。

       这故事是佛陀对一个叫舍利弗的门徒讲的:“舍利弗,若有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多有田宅及童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诸人众一百、二百、及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墙壁损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币(币 古代覆盖用的织物)俱时焰燃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三十在此宅中。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这样想):我唯能于此所烧之门安稳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不求出意。

      舍利弗,是(这)长者作是思维:我身手有力,当以衣械或以几案从舍出之;复更思维:是舍唯有一门,而复陋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或当坠落为火所烧。我当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维俱告诸子:汝等速出。

    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宅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火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而告言之:‘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于汝。’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其弛走、争出火宅。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街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时诸子等向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予。舍利佛,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装校,周币栏楣,四面悬铃。又于其上设 巾宪  盖(车幔)也以珍奇杂宝而广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故事到这里讲完了,那么佛陀想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什么问题呢?为了怕我们有疑惑,佛陀在故事后面还加了一大段解释:“…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予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舍利佛,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所无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佛,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予珍宝大车。如来也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着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法诱进众生。……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味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稳快乐……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 ,安稳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也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予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


    好,我们就读到这里,再多一点儿恐怕就有人被烦死了!

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在这段经文里佛陀释迦摩尼要讲些什么佛理。

     1 这个世界太坏了,如同火宅,应出世避之。

     2 佛陀是众生之父、是救世主,有无量无边的能量和智慧。(与天主教中的上帝十分相似)

     3 佛陀拯救哪些人是以“因缘”而定的。在这个故事里是那些同种姓的诸子,其余无缘的五百多奴仆烧死不管。

     4 佛陀是神,法力太高、智慧太大,凡人“不能尽受”,因此只能设“方便”骗众生跟着它走。

     5 佛陀诱使众生跟他走的手段是投其所好,究其乐,并没有什么新的发明,而只是在那个社会中已经存在的一种不劳而获的生活模式,在经里展现的是奴隶主式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方式——不劳不作就可以享受那种白牛之车。

     6 佛陀救人的目的不是使人脱离生老病死、也不是要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幸福世界使在其中继续游乐,而是逃出“火宅”,要令门徒游戏于想象中的所谓无量无边的涅盘之乐。

     7 最终能不能得到涅盘之乐并没有实证可以昭示,而是要人先相信佛陀口头上的“保任此事终不虚也。”。  

    从以上这篇经里我们可以看出,古印度的佛教明显地带有奴隶制社会的印记,最突出的一点是众生的不平等,而且这种不平等是以血缘家族而定的。平等只是在“诸子”之间,在家族内部。该长者的诸子与众多仆人的“根性”不同,也就是因缘不同,因此佛性也不同,但,都与佛陀救世主的佛智不可相提并论!

    这里根本就没有惠能所说的什么“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一念心开,是为开佛只见……”这需要建立在人人佛性自有而且平等的基础之上,这种理论是在《大乘起信论》那篇经中的,而这《起信论》是从古印度来的还是中国人后来自己编的至今也没有定论。(中国佛教界更倾向于是中国人造的,梁启超甚至大赞:它是中国人的骄傲。)看来还是法达所说的更符合原经的教旨。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