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莲》引发的思虑的思虑 ——兼论牺牲的渊源与功过
作者:何学威  发布日期:2015-08-09 19:23:18  浏览次数:3347
分享到:

非常感谢俞瑞门先生对《莲》深入地评述,他采用西方文本分析方法将小说故事的悬念缕析到极致,吸引读者进而去阅读《莲》,感受这部小说蕴涵的人文关怀与宗教情怀。

同时文章指出“《莲》多次写舍生取义,牺牲便成了题材。”“大王的国,最终牺牲观世音的肉身,再立她的泥塑金像,成就了佛。这让我追想佛爱世人,未必救世人,因为佛渡有缘人。佛像嘛,真管不了大王。”

我想就此谈一些个人的观点响应瑞门,求教大方。

《莲》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以千手观音的传说为骨架,“以还眼还手为中心,父亲病重,需要儿女的眼睛和手做药引,她的姊妹中只有她最终做到了。这个传说,考其宗旨就是牺牲。”“ 《莲》根据妙善的传说,着重的也是牺牲的理念。”

引文的文字见澳华《新文苑》第698期怡然评论《新时期的通俗文学——读何学威的<莲>》

看来我们找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牺牲”。妙善的牺牲有意义吗?或者更具体地说,她的牺牲达到拯救父王身心的目的吗?

为了更快进入议题,我们撇开三牲,直接谈人祭。在整个人类史上,各种文明均发生过用活人作为牲礼的现象。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就出土有带砍斫痕迹的人头骨,这些有可能是人祭的开始。人祭所屠杀的用于祭祀神灵的活人供品,叫“人牲”。人牲通常是战俘。人祭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商朝和西周时期,在春秋战国逐渐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人祭和人殉都遭到了诸子百家的严厉抨击。西门豹严惩进行人祭的巫师,秦献公下令禁止人殉。但是,人祭和人殉之事仍史不绝书。秦朝末年仍然有人祭。汉代多位皇帝包括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等都禁止人殉,尽管有些时期出现反复,但随着社会进步,人祭和人殉都逐渐被摒弃。

少部分印度教性力派信徒会有以人体、人血或人头为祭品,奉献给时母、难近母等女神的现象。在英国殖民统治期,少数信徒仍然有这种行为,被英国殖民当局禁止,以后逐渐消失。

在欧洲,人祭在至少5000年前的农业社会已经存在。古希腊、古罗马杀人祭神,到罗马帝国时期在一些宗教信仰中是重要内容,例如用活人祭祀希腊植物神阿多尼斯(Adonis)、罗马冥后神普罗塞耳皮娜(Proserpina)等等曾十分盛行,死亡和复活成为这些信仰的重要特征。罗马执政官克拉苏于公元前97年禁止人殉。

玛雅人、印加人也都有过这种习俗。阿兹特克人的人祭规模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1486年,特诺奇蒂特兰大金字塔落成时,统治者下令把两万多名俘虏抬到祭坛上,挖出心脏祭祀太阳神,接着把心脏丢入一尊石头神像所持容器中,再把尸体抛下寺庙的台阶。

我以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恐怖、最不可人思议的事,大概就是拿活人献祭了。而古人相信宇宙的一切都由神来掌控。因此人们通过祭神的活动来祈求神灵赐福。每当祭神的时候,人们拿出贵重物品作为贡物,不惜用人的生命做贡品,以表示虔诚。像庄稼等新事物的诞生是以在其它事物的死亡为基础的。没有死亡,就没有再生(繁殖)。这也就是说,死亡和再生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互相依赖的方面,要使人类以及其它一切生物继续繁衍下去,就必须同时有其它人或生物的死亡。

牺牲看来是为了达成更伟大的目的或目标,而放弃有价值、宝贵的事物。牺牲其实有很多种。因信仰而牺牲叫 殉道 ;因卫国而牺牲叫 殉国 ;因爱情而牺牲 殉情 ;因工作而牺牲叫 殉职 。牺牲当摈弃原始本意之后,一直成为特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的精神和行为。

牺牲向来都是耶稣基督福音的一部分。它提醒我们耶稣基督为了所有曾经或将要活在世上的所有的人所作的伟大赎罪牺牲。牺牲的爱闪耀在十字架上,主为我舍命,受鞭伤,使我得医治。

怡然评论《新时期的通俗文学——读何学威的<莲>》诠释《莲》的主人公妙善的牺牲是与“佛教视肉身如粪土的观念,佛陀以身体喂鹫是一脉相传的理念。这与基督教耶稣为洗净世人的罪,牺牲自己,钉十字架也是相通的。因此本书宣扬的佛教思想,是与现代的世界合拍的。希望这种思想的感召下,人们本着牺牲精神为别人为社会多做点事。”

我想牺牲的正面积极意义,以及妙善牺牲的价值,怡然的评论是较为公允的。

接下来,我想谈谈,妙善公主的牺牲到底医治好父王身心的疾病了吗?

为此,《莲》煞费苦心。小说第二十八章383页,特意有一段心理描写:“莲靠近床沿,提起被子将其盖严,手无意触到庄王的耳际,她心头为之一震。眼前这人既是亲生父亲同时又是一位病人,看看躺在病榻上的父王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威严与气度,在脸上留下的却是岁月与病魔催人的痕迹。莲暗下决心:必须尽一切努力,救治他。因为在她眼中,这人首先是位患者,是位王权至上者,为了维护至高无上的王权,他可以不顾亲情,乃至两次亲手扼杀自己的女儿,泯灭了人性的善与爱。莲既想治好他的恶疾,更想医治他的心疾。

莲心中念着:“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她默默望着熟悉而又陌生的庄王良久,两行清泪滴落了下来。”

人性与亲情有时可以超越尊卑、阶级、贫富、族裔、地域、时间,成为一种共通的普世价值。

问题是妙善的慈悲的泪水能打动感化铁石心肠的父王吗?小说第三十二章第439页又精心安排了一个细节:

庄王寝宫,银烛高照,小镜子时不时在打瞌睡。莲轻悄悄进来,还是惊动了警觉的小镜子。小镜子用手指庄王:“呜、呜。”两声。

只见庄王手捧一个布制假婴,直直望着,站在一木桶旁,不停地将水掬起来又浇下去,口里念着:“不要怕,父王是给妳洗三,来,来,来洗三……”

莲慢慢走近庄王,庄王抬头看莲一眼,问道:“你是谁?来得好,来得好,孤王告诉你,这个孩子是假的,烧也烧不死,只会变成灰;真的,不能烧,烧了就会死,寡人知道,不能烧,只能用水慢慢浇,来,寡人累了,你来给她洗……洗三……”

莲从庄王手中轻轻接过假婴,慢慢洗着,一边说:“大王您累了,您去歇息吧。”

庄王却道:“我睡也睡不着,睡着就梦见火,大火——水好——”他又用水去浇假婴,一边道:“水能灭火。”手抖抖的弄湿了自己一身,莲赶紧用布巾给他擦干,同时劝他说:“火灭了,大王去睡吧。”

庄王又提起假婴道:“真的,不会烧;真的,不能烧。他们说有三公主,他们瞎说,不要听信奸人的。三公主是假的,烧也烧不死,只会变成灰。”

莲止不住一直泪水纵横听着庄王说这些疯话。

庄王突然疯狂地喊叫起来:“三公主是假的,三公主是假的!假的!”

庄王真的疲倦了,喊累了,沉默了,不停地喘着气,小镜子在庄王背上轻轻拍打。莲示意让庄王躺在床上休息,然后搀扶着病人往床边走去。莲情不自禁,出自肺腑发出细微的声音,吐出清晰的二个字:“父王——”

常言道:“酒后吐真言”庄王疯话不疯,他潜意识的深处,还有三公主女儿的影子存在,他内心的人性并未完全泯灭。站在佛的高度,他完全可以幡然醒悟,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民间传说妙善圆寂后,庄王皈依了佛门。小说没有明确这样写,只写了庄王定要去落霞看三公主妙善,向观世音请罪谢恩。”王后亲戚沈严告知:“想回福海,潜心撰写一部《观世音传》,让观世音妙善公主的仁爱化天下的善行流传于世,人人向善,家家慈爱,沈严也就不虚余生。”庄王称赞道:“善哉,《观世音传》一旦问世,当由王室出资刊印,赠送天下百姓。”大驸马阮仁山赞道:“这将是一桩无量功德的善举。”

小说第三十三章第447页接近大结局时写道:“小龙女抱着莲痛哭不已地呼喊:“师父,妳不能这样。师父,您为什么要牺牲自己,去救一个舍弃并伤害您的罪人?”

莲告诫说:“小龙女,听师父告诉妳,古代有个精卫填海的故事,一只鸟儿尚能为着一个目标,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们人类更智慧,为什么不能为着一个目标,舍弃自身呢!这个崇高的目标就是仁爱化天下。

不管庄王是否认我这个女儿,他终归会明白,父女之爱是至纯至真的骨肉之情。父王于我,有生育之恩,我于父王,有孝顺之责。他责罚我,有难言之隐;我报复他,无天理可容。天网恢恢,善恶有报。不善者会有报应,父王他已遭报应,我作为他的女儿,唯愿他悔过自新,康复重生。我出生后,未尽过一天孝心,我知他内心早已悔过了,我愿以他给我的血肉之躯拯救他的疾病和灵魂,作为最后的一点孝心奉献于尊前。谢谢小龙女为我完成此心愿,你们回去告知父王、母后,姊妹兄弟,就说我闭门清修,不能与他们再相见了。”

小龙女听着师父的话,早已哭成一个泪人儿。“

佛像嘛,确实管不了大王,也同样管不了世人。而整部《莲》不是塑造的一尊土埂泥塑的菩萨,而是成就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大仁大义、大慈大悲的妙善公主。她不但用自己的手眼以毒攻毒治愈了父王的疯病,同时能以佛的理念让庄王浴火重生。庄王算是与佛有缘之人,因为他的亲生女儿就是观世音。

当然庄王确系冥顽不化执迷不悟之人,佛也无能为力。不但如此,本文思虑

的关键是人们对佛认知的误区。佛并不能包医百病,所向无敌。佛其实倡导的是一种自救方法,自己放下,自我解脱。佛不是崇拜的偶像,临时抱佛脚的世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信奉者”佛法也无能为力。人能起慈悲心,故能知而感应而效仿观世音菩萨,是人间佛教之本。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里有别人的存在、有大众的利益。透过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奉行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健全自己,利益他人,并应用在生活、人际互动、工作、事业等各方面,提升自我的能量,做一个具有“慈悲心、智慧力、精进力”的新人。

小说这样结束:莲花洋上,碧波万顷,蔚蓝的水面上,漾开朵朵白莲,一朵又一朵……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一时梵音如潮,祥云缥缈,茫茫海空,妙善公主庄重高雅,柔美恬静,双耳垂珰,肩披荷叶,璎珞螺髻,白衣飘忽,莲步轻移,踏浪而来……

妙善的牺牲,最终换来的并非泥塑金身。她始终也未成佛。她的牺牲化成了一种名垂千古,万世不绝的精神。她是“东方圣母 ” 她是慈悲的化身,代表着善良、仁爱、美丽、公正、幸福,她永远是弱者的烛光……

谢谢瑞门、谢谢怡然,没有你们精心评论,便没有这些新的收获。




评论专区

hexuewei2015-08-15发表
观音菩萨是体现佛教大慈大悲的典型人物,古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说,观音之影响在我国佛教界实在是很大的。这种影响的来源得力于《法华经》,佛在此经中专列一品──《普门品》,使学人体察其慈悲的胸怀,同时也表明了佛加以评定,最终文殊评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第一。观音菩萨不仅有修,而且有行,不仅上承教法,还能下化众生,其以闻声救苦而普渡天下一切众生,故被世人美誉为「慈航普渡」。历代学子,对其赞叹已至无以复加,今人更只有仰崇,复有何言! 感谢艾孚骥先生的持续关注!
艾孚骥2015-08-14发表
按照佛经的说法,观世音其实不是如来佛(释迦牟尼)的弟子,他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具有基本佛教知识的人都知道,观世音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的侍者,并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一起被称为西方三圣,不属于如来佛(释迦牟尼)这个体系的。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所载,西方极乐世界“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作用。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观音在庄严劫过去劫就已经成佛了。如来佛(释迦牟尼)是在此贤劫现在劫成佛的,比观音晚。 但《西游记》小说作者只根据老百姓通俗认识来安排次序,所以观音菩萨就成了如来佛的弟子。在第8回里明显有“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由他去完成任务。如来跟他说现在有四大部洲,东胜神州,这个州人敬天敬地,都很良善。西牛货洲人虽然粗俗了一点,但他们偶然杀生是为了吃饭餬口,为了生理需要,错误并不严重;北俱卢州的人不杀不淫,品质很好;唯有南赡部州的人,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是口舌的凶场,是非的苦海。所以你去那传经,使他们变好,普渡他们。如来佛把任务给观音菩萨了。如果按体系来说,应该把任务给文殊和普贤更符合佛教的记载。
hexuewei2015-08-12发表
谢谢艾孚骥先生的关注与留言评论,确实世世代代流传的观音的感人故事,是《莲》诞生的摇篮。
艾孚骥2015-08-12发表
观世音最初本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一位善神。最早以孪生小马驹的形象出现。佛教产生后,观世音被吸收过来,成为佛教中的一慈善菩萨,名“马头观世音”,其形象依旧是一匹可爱的小马驹。到了公元前后,观世音才由马身变成男人身。关于男身观音的来历,佛教内部有三种说法,一是《净土本愿经》所说,称观音是从前摩湿波吒国长那婆罗门之子,因受后母虐待,发愿修行,后成为菩萨,名观音,其弟为大势至菩萨;二是《悲华经》中说,观音菩萨是一万年前删提岚国王三太子,因随宝藏如来学法而成菩萨,宝藏如来还为其受记,说其将在阿弥陀佛涅槃后成佛;三是《观世音得大势受记经》所说,观音是从前狮子游戏如来国的一朵莲花化生,因为此国没有女人。男身观音很早以前便出现在我国。早期的观音像作品都是男性打扮。但在南北朝末期后,中国的观音开始变成女身,《西游记》中更把观音描写成“眉似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一副长发唐装,俨然大家闺秀;神情庄重妩媚,秀美可亲宋末元初的管道升所著《观世音菩萨传略》中对这一女观音来历又进一步具体化、完整化。书中说:“观音生西土,诲妙音,妙庄王之季女也。将笄,王以三女觅赘婿。长妙因、次女缘顺旨,妙音以杵王被贬。后王病疮濒死……非至亲手眼不可疗。王以二女为至亲,宣取之,惧不用命。”后来,三女妙音舍手眼治好王病,国王感动。以后,中国流传的观音故事都以此为蓝本,尤其是《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书,通过文学形式,把人情揉入佛法之中,使女性观音菩萨的灵验和形象深入民间,而原佛教经典中的“正宗”观音,反倒鲜为人知了。”。
艾孚骥2015-08-12发表
中国民间神灵崇拜中最盛的当属观音菩萨。在其他大乘佛教国家,观音菩萨也是最受礼待的菩萨之一。观音的梵名有三种:一是“阿缚卢枳低湿伐罗”意译为观音;二是“阿缚卢枳低低卢可湿伐罗”,意译为观世音;三是“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意译为观自在。许多书籍、辞典都说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是唐朝人避讳太宗李世民而省略了世字。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太确切。当然,观音与观世音的含义基本相同,但与观自在却是稍有区别的。前者意为:世间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音菩萨名号,菩萨即时闻其声而来相救,众生皆可得解脱;后者意为菩萨洞察世界,无所不在,拯救众生,无所不能。它侧重于菩萨救世的主动性,而前者为菩萨救世与众生求救主动性的完美结合。
艾孚骥2015-08-12发表
宋末元初的管道升所著《观世音菩萨传略》中对这一女观音来历又进一步具体化、完整化。书中说:“观音生西土,诲妙音,妙庄王之季女也。将笄,王以三女觅赘婿。长妙因、次女缘顺旨,妙音以杵王被贬。后王病疮濒死……非至亲手眼不可疗。王以二女为至亲,宣取之,惧不用命。”后来,三女妙音舍手眼治好王病,国王感动。以后,中国流传的观音故事都以此为蓝本,尤其是《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书,通过文学形式,把人情揉入佛法之中,使女性观音菩萨的灵验和形象深入民间,而原佛教经典中的“正宗”观音,反倒鲜为人知了。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