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游欧札记之七: 话说黑死病
作者:张光武  发布日期:2015-11-11 21:37:19  浏览次数:2761
分享到:

旅游者到意大利的威尼斯看什么?

看岛、看海、看桥、看“脸”。

看什么“脸”?

威尼斯面具。  

在威尼斯所有的旅游景点,都会有人兜售光故陆离的“威尼斯面具”。这些面具设计独特,制作考究,色彩艳丽,深受游客喜爱。如果有人询问“威尼斯面具”的由来,导游都会给你讲讲面具的故事。

导游会告诉你:早在13世纪前,带面具在威尼斯颇为流行。面具掩盖了人的身份、年龄、甚至性别,使落魄的贵族保持“尊严”,使破产的赌徒规避债主,使强盗躲避仇家的追杀,使情人约会掩人耳目。18世纪前,威尼斯人“无面具不外出”,成了民俗。每年从10月5日起至次年6月10日止,以及10余天的威尼斯狂欢节和为期40天的斋戒日中,人们更是面具不离手,几乎成了生活必需品。后来,面具成为威尼斯狂欢节和嘉年华 的标志,成为威尼斯的标志,成为威尼斯最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除了上述有关威尼斯面具“标准答案“外,我还从个别导游口中知道有关面具的另一种说法,一个与”黑死病“有关的说法。
面具隐去了人的真实身份,能维护人的尊严,也会使人堕落

鼠疫,又称黑死病、瘟疫,是一种通过鼠类传染的疾病。鼠疫的病原菌为“鼠疫杆菌”,一般在鼠类或啮齿类动物中流行,然后通过老鼠、跳蚤叮咬传给人。一般认为,鼠疫发源于中国,随后沿着蒙古帝国境内的“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在克里米亚半岛上,有一个叫“加法”的小城市。1345年,一个偶然的“群体事件”,使加法成了黑死病传播的起点。当时城内的意大利商人和穆斯林居民发生冲突,吃了亏的穆斯林便向邻近的蒙古人求援。此时的蒙古人正为征服克里米亚半岛找不到借口,穆斯林人的请求正中下怀。于是,蒙古人把加法城团团围住,攻城不止。由于意大利人借助坚固的城墙拼死抵抗,蒙古人用了一年时间也没拿下城池。正在双方僵持不下时,瘟疫开始在蒙古大军中流行,大批士兵染病而亡。于是,蒙古人改变了攻城策略。他们将染病士兵的尸体用抛石机甩到城内(还有一种说法是,蒙古人将染病士兵的衣物抛向城中),几天后,这些腐烂的尸体(或衣物)内的鼠疫杆菌污染了空气和水源,导致城内鼠疫爆发。人们出现发热、寒战、头痛、瞻望、昏迷、皮下出血、淋巴结肿大、呼吸衰竭等表现,3-5天后便死亡。由于患者死亡后皮肤颜色灰暗,人们把这种瘟疫称其为“黑死病”。此时城内城外交战双方都因黑死病的流行死亡惨重,无心恋战,于是城内的幸存者只好登上几艘帆船返回意大利。没想到的是,老鼠和跳蚤也随他们进了船舱,飘向欧洲大陆。当帆船到达西西里岛时,船长贿赂了“地方官”,希望允许他们登陆。此时,船上的老鼠们顺着系船的缆绳早就大摇大摆的登岸了,黑死病的幽灵就这样降临意大利。在当时的意大利和威尼斯,到处笼罩着死亡的阴影。每天清晨,马车缓缓驶过一个个街区,收纳病人的尸体去郊外掩埋。当时的人们只能选择躲在家中避难。黑死病阻断了人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性欲望越来越强烈,为了掩人耳目,许多人戴着面具走出家门去满足性欲。他们知道,戴面具一可掩饰自己的欲望,又不为人知;二能维护个人名誉,又不失身份,可谓是个“多赢”的好办法,受到大家的追捧。这是威尼斯流行戴面具的又一种说法。
在“最后的晚餐”壁画中,犹大的身后有一只猫,耐人寻味

14世纪(1348年—1390年)爆发的,横扫欧亚大陆的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传染病流行,仅欧洲就死亡大约2500万人,年轻的大学生牛顿不得不从英国剑桥大学辍学,以躲避瘟疫。关于黑死病为什么能够肆虐欧洲大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中世纪的一些书中,猫常以负面角色出现。神学家将猫(尤其是黑猫)看成是魔鬼的化身。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邪恶女人变成猫,而魔鬼附体的猫变成女人”的故事屡见不鲜。这与华夏汉民族将狐狸视为狡诈、阴险、多变、凶残的观念如出一辙。由于猫的眼睛与人眼形态相似,有人相信,猫眼具有窥视人的内心能力,会窃取人的隐私,于是人们把邪恶、死亡、魔鬼、色情等“负能量”都附加到猫身上。直到现在,有些苏格兰人还保留着家庭讨论“重大问题”或隐私时要把猫反锁起来,防止“偷听”的习惯。正是人们观念中对猫的“不待见”,导致对猫非理性的大肆虐杀,使得欧洲大陆老鼠数量爆发性增长,助长了鼠疫,即黑死病的流行;鼠疫的流行,客观上破坏了社会文化的传承,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及思维,使得中世纪的文化日渐衰弱,黯然失色。
 奥地利维也纳的“黑死病纪念柱”

在全世界纪念黑死病的建筑物中,奥地利维也纳的“黑死病纪念柱”最为精美和有名。17世纪肆虐于维也纳的黑死病夺去了三分之二居民的生命。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当时奥地利皇帝下令修建了这座巴洛克风格的纪念柱。游览时,导游喋喋不休给大家介绍纪念柱顶部镀金的圣父、圣子和圣灵的故事。游客们也把纪念柱当作街头雕塑一瞥而过。我注意到纪念柱正面的两组雕塑,一是皇帝摘去皇冠跪求上帝保佑臣民,二是天使战胜了女巫(黑死病)。两组画面既表现了人们对黑死病的无奈,又反映人们对疾病的思考和抗争。这与14世纪人们在黑死病面前无知、恐惧和无所作为有了一定的进步。其实,人类战胜疾病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滞过。

题图:佛诺伦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

有关黑死病对欧洲历史、社会、宗教和人文的影响,人们做了深入研究。

      
          马丁路德吹响了宗教改革的号角

学者们认为,黑死病的流行使至高无上的宗教权威受到质疑,导致1512年10月31日德国威登堡大学马丁路德教授忍无可忍地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的“大字报”,吹响了16世纪大规模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的号角,其实质是早期资产阶级打着“宗教改革”的旗号而兴起的反封建的社会变革运动,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封建神权统治。        

1348年,佛罗伦萨流行黑死病,仅4个月时间,死亡超过了10万人。作家薄伽丘记录下当时的惨状,“鼻血是死亡的前兆,男人和女人先是在大腿内侧和腋下生出无名的肿块,有的像苹果和鸡蛋一样大……肿块从这两处地方蔓延到全身;然后出现黑色斑点,尤其是手臂和大腿上,密密麻麻;几乎所有出现症状的人三日内必死,侥幸活着的人聚集到安全的房子里,把自己关起来,小心翼翼地苟活”。后来,薄伽丘以佛罗伦萨黑死病流行,10名青年男女到乡村避难为背景,用讲故事的写作手法,完成了著名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十日谈》的写作奠定了意大利文学发展的基础,也奠定了薄伽丘作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之一的历史地位。        

           《十日谈》插图

在黑死病流行期间,有人发现,犹太人的病死率较低(后续的研究表明,犹太人病死率低是他们讲究卫生,更注重环境卫生。同时,他们生活的社区一般与其他民族聚居区隔离开来,从而有效预防了黑死病的传播)。于是谣言四起,说黑死病是犹太人加害基督教徒的阴谋,使大批犹太人被抓被打。个别犹太人屈打成招,承认黑死病是往基督教徒饮用水源投毒所致。这可“摊上大事了”,大批犹太人被残忍的杀掉,导致犹太人历史性的向波兰和俄国东部迁移。这可能是二战期间奥斯维辛集中营建在波兰的“生物学”原因。

还有的研究显示,由于黑死病出现在人口相对稠密的西欧区,大量人员的死亡使得廉价劳动力短缺,劳动成本上升,人员流动增加,封建庄园制度受到冲击,加快了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消亡,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东欧地区人口相对稀疏,黑死病的感染没有西欧严重,因而较少发生社会动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东欧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滞后。
 佛诺伦莎市政厅前的“海神”雕塑

我查到的文献里,最多的是研究黑死病和“文艺复兴”的关系问题。当时的社会,教会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人们觉得教会和神职人员无所不能,于是把黑死病的防治寄托于他们。由于当时人们对黑死病防治知识几乎毫无知晓,所以无论是谁,老百姓也好,神职人员也罢,在黑死病面前都束手无策,只能任凭黑死病在欧洲肆虐。于是人们开始质疑教会,质疑统治者,进而发展成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在黑死病高病死率面前,大家开始思考自我,思考生命的价值,追求人的尊严,抛弃宗教宣扬的禁欲苦行的生活理念。总之,小小的老鼠、跳蚤使黑死病劫后余生者的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对宗教和神职人员的顶礼膜拜,转变为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肯定,为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十四世纪发生的黑死病的发生竟然歪打正着的成了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动力之一。

近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受到人们热议。其实,早在1935年的诺奖候选人提名中,就有中国人的名字,他便是中国现代医学和医学教育先驱,中国检疫事业的创始人,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伍连德博士。伍连德以“发现土拨鼠在传播肺鼠疫方面的作用”获诺奖提名,成为中国历史上“走近”诺奖的第一人。      

1901年12月,中国东北爆发鼠疫,即人们所说的黑死病流行。当时的清朝政府没有防疫机构,沙俄和日本借机要求独揽防疫工作,进而攫取在华利益。迫于压力,清政府委派伍连德为特命总医官,赴东北主持抗鼠疫工作。1911年1月,临危受命的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鼠疫研究所,通过调查研究,加强检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焚烧患者尸体、建立医院,收容和治疗病人等措施,有效的控制了疫情进展,在4个月内就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黑死病大流行。伍连德将暂时不能确诊的病人收入“疑似病院”做临床观察,有效地切断了疾病的传播途径,他的经验至今为我们借鉴。     

          伍连德在工作

伍连德为中国和人类战胜黑死病做出了杰出贡献,永远受到人们的怀念和尊敬。他还是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现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创始人,他提倡的“赤诚爱国,自强创业”8个字被哈医大奉为校训。由于他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创始人,至今该医院的一间教室被命名为“伍连德讲堂”。

今天,鼠疫已被人类降服,黑死病已不在肆虐。但是,艾滋病、萨斯(非典型性肺炎)、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新型传染病层出不穷,人类在战胜疾病的征程上,任重而道远。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