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餐馆从业记(一)——生命的转型
作者:刘彬  发布日期:2015-11-28 14:02:11  浏览次数:2870
分享到:

“生命的转型”就是一次蜕变,就是一次世界观的自我改造,就是换一种活法,也是创造一种新的生 活。 

也许从辞职决定来澳那一天起,就决定了我的生活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短短的半年多时间,眼前的社会一切还都陌生,连出门开口都还障碍重重,眨眼间自己就要从国内的中学校长,成为一个天天生活在厨房里,与油盐酱醋、锅碗瓢盆打交道的小餐馆“厨师”兼“老板”。

一个普通的中学校长,虽然没有多少值得炫耀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经济收入,但至少在基础教育的同行看来也许可算是个小小的“成功人士”。谁也不会把一个中学校长,与类似“沙县小吃”这样的小餐馆业主联系起来。倘若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熟悉的某位校长辞职下海,居然靠开一家“沙县小吃”来谋生,一定觉得这人病得不轻。

我现在就是这样一位要以开个“沙县小吃”在外糊口谋生的曾经的校长!  

接店前还是“学徒”,每天五小时在餐馆里端着铁锅炒饭炒菜。不久转而成为“老板”,就要延长工作时间到至少每天8小时,从买菜切肉、到包春卷做饺子、到端铁锅洗盘子什么都要亲自做。听同行的餐馆“老板”说,“在国内是做老板,到澳洲就是老板做”。餐馆老板大多亲力亲为,与其说是做“老板”,可能不如说是做“劳工”更加贴切。好在我身在异国,不再需要有天天可能面对曾经熟悉的面孔,或领导、或同事、或家长、或学生,用或同情、或不屑、或鄙视等等的异样眼神看着你的那种尴尬。我可以坦然地面对,平静地告诉自己:这就是生活!

是的,这就是生活。生活不会是永远一成不变的。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或由辉煌变得黯淡,或在坦途中遭遇一段坎坷,或走出逆境后迎面又一片柳暗花明 …,所谓“一切皆有可能”。

 时下有个热词叫“转型”。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型,社会结构也面临转型 …,总之什么都在转型。我也算是踏上了时代的节奏,也需要主动转型。由学生而成为教师,由教师而成为校长,都可以算作曾经成功的转型。但这次的转型全然不同以往,是急转,也是巨变。姑且把这种生活的巨变叫做“生命的转型”。

记得学生时代政治课上学到一个哲学观点,“宇宙是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由此看来,人的“生命的转型”也是在所必然。只是或主动或被动;有成功也会有失败。你若因为移民澳洲,这样的“转型”更是再自然、再寻常不过的。教师可能变成了出租车司机,国内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土豪可能开了个小小的咖啡店,技术人员或许正在鱼薯店里做汉堡、炸薯条……。没有人在意你曾经是什么,没有人在乎你原来多成功。

面对这样的“转型”,很多的人处在纠结之中:一方面沐浴着澳洲明媚的阳光,享受着澳洲新鲜的空气,一方面怀恋着国内的精彩和热闹。究竟要澳洲“好山好水好寂寞”,还是国内的“好脏好乱好快活”?要光环地位,还是要回归本真的生活?是“留”,还是“走”?常常成为很多移民最大的思想困扰。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免让人纠结遗憾。对我而言,“生命的转型”已经不可回避,也不可逆转。不管是主动也罢,被动也罢,总之,现实就是这样已经严峻的摆在我面前。语言障碍还没有来得及扫除,生活方式、工作状态……一切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回头无岸,最好的办法是直面现实,适应“生命的转型”,实现“华丽的转身”。

值得宽慰自己的理由还真是不少:

一来,生活变得很简单,身累心不累,快乐也因此变得很简单。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温馨的小家,绿意盎然的庭院……都足以让你身心充满惬意。

二来,往日常常坐着不动,看文件、听汇报、写报告,颈肩严重劳损,现在手脑并用,也算是每日强身健体的四肢运动。一日劳累之后,吃得香、睡得沉,说不定还能有益健康,延年益寿。

三来,这还只是澳洲生活的第一步,随着对澳洲生活了解的增加,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也许将来会有更好的选择,生命再次转型,也就不见得非得一辈子靠开餐馆来辛苦谋生。套用一句俗话说,“道路是艰辛的,前途是光明的”。

四来,用自己辛苦为孩子的未来多辟一条成长的道路,如果孩子懂得父母的艰辛而能够倍加珍惜,那么这样的牺牲至少也是值得欣慰的。

再退一步想,我本是我村一个穷孩子,有谁认定这辈子一定要做官发财,一定得过养尊处优的生活?如果不幸当年没有考上大学,现在说不准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做着农民,甚至于已经成了下了岗的工人或者失了地的农民,本就是个流浪在城市餐馆里的打工仔?这样一想,我觉得上帝待我真是不薄,现实的幸福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少年时曾经丰衣足食的“理想”。  

从小讨厌说教的政治课,但辩证法还是得益于政治课上的好东西。课本上的说教大多遗忘殆尽,惟有辩证法还常常可以成为帮助自己解开纠结的一把钥匙,让人拨开思想迷雾看到一片光明。辉煌时,你必须明白:阳光也并不只是照在你一个人身上,更不会永远只照着你。困境中,你也应该相信:上帝是公平的,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得与失总会有一种新的平衡。这绝不是阿Q式的精神自慰,而是顺应变化的生活态度。  

不知怎么,突然想到童年那个“火红的年代”。伟大的领袖曾经倡导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来“改造世界观”。本无切身体验的自己,突然顿悟似地觉得这次的“生命转型”,好像就是一次脱胎换骨、改造世界观的“再教育”。 

体制中“转型”,往往不易,留恋多、牵制多、顾虑多、痛苦也多。脱离了体制,回头无岸,心无牵挂,也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奢望,破釜沉舟,勇往直前,“转型”反而变得更加容易而坚定。体制既是保障,也是束缚;脱离体制,看来是失去了利益,实际是一种自我解放。

“转型”无非就是换一种活法,“转型”就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转型”不仅是被动适应,更是主动突围。每一次成功的“转型”,都是一次蜕变,都是一次生命的成长。“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的活着”。换个角度看世界,每个生命都有不一样的精彩,做个餐馆小老板也许也会创造别样的人生精彩。  

曾经能够做一个好老师,能够管理好一个学校,我为什么就不能做个好厨师,经营好一个小小的餐馆呢?

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那就“转型”做个快乐的餐馆小老板吧!




评论专区

2015-11-30发表
我看了你几篇文章,不错。阿德莱得我去过2次,以前也有朋友在德国小镇开中餐馆。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