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陈静的新移民人文情怀
作者:吕顺  发布日期:2009-11-25 02:00:00  浏览次数:2350
分享到:

 影视编导制片人 陈静的新移民人文情怀

 一、浅谈电视记录片《陈静日记》 

     观看首映《陈静日记》,第一感受是有些微醺袭上心头;首部澳洲华人新移民记录片的诞生让我欣喜,此时即使举杯宴饮陈年美酒“女儿红”,或许也抵不上《陈静日记》令我甘之如饴的倾情;被身边的故事掳获了,怔怔地重温我们新移民曾经的梦。我对《陈静日记》兴趣渐浓;每逢观看我的、朋友的、许多新移民的故事,不禁涌起心底的波澜。

几年前初识陈静,印象中她是一位娇柔秀美,天性聪颖的浙江年轻美女,她秀外慧中,一张清纯的学生脸,和蔼诚挚如沐春风的个性,好似大漠中流淌的清泉,聪慧的双眸,清澈如水般的宁静。我知道她是中文系科班出身,又有电视台主持人的资历,我相信以她的文笔,肯定走在澳华文坛的前列;我们华人作者群体,也必然能受益匪浅。

文学、影视,一切艺术都是围绕不同的梦,能用记录片实时而有力创作并留住梦的人是少数,在澳华文坛陈静领先尝试,我们感激陈静的敏锐,启迪我们生命曾如此美好,充满情趣,好让我们有能力进入那梦境之中,去重现生命的曼妙风华。

在多元文化的澳洲,陈静创作、拍摄并发行属于华人新移民的记录片,从而跻身于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因此,与其说是《陈静日记》装满华人新移民的人文情怀,不如说华人新移民的人文情怀装满《陈静日记》。

陈静在其先生的经济支持和关爱呵护下,用3年时间、执着地,创作并拍摄这部记录片——《陈静日记》,讲述一群有梦的华人新移民,在澳洲圆梦的故事。《陈静日记》被不同背景的澳洲华人一致看好,她当之无愧是澳华文坛极具创作成就的女作家、女编导、女发行人;其中一个称谓已经不易,身兼三者,堪称出类拔萃。华人新移民在澳洲现代城市中生活诸种感觉和故事,我也多次写过,但如何才能写好,却始终是无法摆脱的困惑;她给我写作同类题材开拓了思路。

置身在记录片《陈静日记》的观赏中,果然不同凡响,延伸的镜头牵引着你,每一集都能领你看到新的内容,每一集都有它不同的神韵;简短的旁白平添了华人之间的亲情;奏响着、倾诉着、交流着华人新移民的视野。

陈静以文笔细腻见长,散发出女性的魅力,代表了澳华文坛清新婉丽一派的写作风格,《陈静日记》充盈着平静动人的力量,旁白和对话以优美的语言和适度的节奏感,加强了作品与观众的交流。她把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与澳洲地域的多元文化背景圆润地结合起来,其作品直接触摸当代华人新移民的内心深处,涉及这些华人在澳洲情感、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陈静日记》中的人物颇具人性深度和美学意蕴,显示了陈静独特的观察力和卓越的创作才华。

《陈静日记》在墨尔本首映,顿时迷住了到场的华人,好评如潮。以后该片逐步被大陆多家电视台及香港《凤凰电视台》播放,《陈静日记》又成为广大观众喜爱的记录片,也为海内外学者开展海外华人现状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陈静日记》选取的资料比较丰富,翔实,议论精确、语气平和,不仅具有影视文学作品的流畅、生动;而且兼有记录片作家的严谨风范。她本着创作和挖掘现实的一致性,不是简单地记录澳洲华人新移民的现实,而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不同层次,在繁杂现实生存状态中寻找本质,从而记录了澳洲华人新移民的精神世界。

谈到《陈静日记》的创作动机,可以用她的话来概括:“我们与澳洲结下了不解之缘,澳洲有我们的爱与恨、失望与希望。”,矜持、内向的陈静向人们已经展示了,她将以《陈静日记》宣告她承担的使命——当编导兼出品人;她已经没有回头路;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陈静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陈静日记》开拍后两个月,她惊喜地发现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当时全家一致反对继续拍片;但是,在无怨无悔的创作跑道上,她选择了勇往直前,不仅在怀孕期间没有一天休息过,产后才八天,她不顾身体尚未康复,就毅然地外出拍片。

《陈静日记》是澳洲华人新移民文学重要组成部分,陈静在创作中用严谨的思路,深邃的眼光,真挚的情怀,以富有魅力的镜头语言,展示华人新移民的故事。作为编导的陈静不仅要在确定选题后较好地规划全盘,也要严格地考虑到对事实负责的态度,才能拍摄出较高质量的作品。

经营奶吧辛苦而又单调,却被放在《陈静日记》的第1集,很是耐人寻味;主人公是不同年龄段的三对华人。一对来自上海的老夫妇,不擅英语借助手势,照样把奶吧开得生意兴隆;一对从福建来的农民夫妇靠奶吧生意,已经拥有了两层楼的别墅和两辆车;一对从北京来的夫妇,丈夫来澳之前是电视台的摄影师,妻子则是医生,但是经营奶吧却为他们打下了以后发展的物质基础。

华人在澳洲仍从事演员,又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只能是少数精英,李洋就是其中之一,第5集《中国人,有戏》记录了李洋的故事。出国前李洋好心错失了男一号的角色,从此颠倒了命运,葛优一炮走红,李洋认为自己运气不好,选择来到澳洲发展。他在澳洲的演艺界,以话剧的形式用英语上演自己的经历开始,逐步在澳洲的演艺领域里确立了他——华人演员的地位,经常应洋导演之邀,出演不同的角色。

在陈静的眼里,似乎有着特殊的理解女性情结,成功的女性大有人在,即使有的女性有些凄婉,只有无奈的轻笑,她们经历和体会过去的惆怅或者失望,痛苦或者飘泊,如今坦然面对不断流去的岁月,才能从容的淡淡的倾诉;记录片当中《绿卡》、《追梦的女人》、《嫁给外国男人做太太》、《海归与海留》的女主人等,全都是有艺术或文学专长或善于经营的精英人物。女性在《陈静日记》中成为了具有独特寓意的象征;她们自身承受着太多的人生波折,身心与精神的物质的诉求联系在一起。女性,她们天然地怀有敏感丰富的感情,但却掩饰不住她们基本上还是满足现状。明明是在追求绿卡,不论名之为浪漫也好、名之为勇气也罢,所揭示的将影响深远,必然引起较多的关注。

自从《陈静日记》摆上我的写字台,我每次观看之后,凝视屏幕久久不愿离去,感受到作品放射出的魅力;反复思量这部作品之所以成功,是出自她的社会责任感,是出自她的艺术匠心;作品不以故事情节发展来渲染气氛,而以人物心理刻画为重心,她恰到好处运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即使是在第三人称的叙述的作品中,也是突出主人公的自我语言或心理活动,来衬托刻画内心世界。

我很赞赏悉尼旅澳知名画家沈嘉蔚将陈静称为“群体历史的记叙人”,认为陈静的纪录片具有文献和史料价值,“陈静的这几十集文献纪录片,是一笔无价之宝。尤其在日后,我们的子女长大成人之后,在子女的子女又成长起来,而我们自己已变成肥田的灰烬之时,它们的价值会与日俱增。”我曾将这段话抄录给我的朋友,并补充了我的见解;“弘扬21世纪澳洲华人新移民的人文情怀,陈静是不畏艰难的前卫,勇开记录片先例,贡献突出。”

坚持走好自己的路,人生一定会有一番新的精彩。澳华文坛期盼陈静——策划、写作、拍摄更多更好的影视片;眼前是“只待春来报”的大好季节,虽然多部洋人的记录片犹如桃李争艳,但陈静的作品即使是一簇茸茸绿草,也是属于华人新移民一份共同的财富;何况,《陈静日记》,既然已经先走一步,她及其它编导、作家、知音人士,肯定会跟着续写,续拍。

我相信第一部《陈静日记》总是历史;华人新移民的未来和以后的《陈静日记》、《张静日记》、《刘静日记》等等,总会更有希望、更上一层楼。 

二,跨越年龄代沟的采访

     —老记者和陈静的对话 

我接过陈静为我新沏的茶,面对面坐下来,她轻妆淡抹,面容恬静,姿态端庄雅丽。和她在一起,会给你一个随意的印象,能使你忘了年龄的代沟。她不会虚假,用真诚和我娓娓道来,受她的感染,我说话用不着挑选词句,不必担心哪些话不该讲,在这样的场合,连自己的心境也会变的轻松了许多。

我曾经疑惑过,《陈静日记》记叙了普通澳洲华人华侨的人性故事,选题既不招蜂引蝶、也不神秘离奇、更不恐怖荒诞;发行后的反应却哄动了澳洲、大陆和香港及许多华人聚集的地区。尤其是当浙江、凤凰等多家电视台,海内外多家中文报纸做了专题报道以后,更是热评不断,很长时间成了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对此我对她进行了访谈:

记者:请你介绍一下,最初让你产生拍摄纪录片的原因可以吗?出国多年后你才拍摄一部关于移民澳洲生活的纪录片,是来让大家反思出国热吗?

陈静:拍纪录片我是在2000年开始的。拍的那部片子是针对中学生出国留学的,叫《少年留学走天涯》。应该说这部片子对当时的少年留学热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报纸杂志开始用更多的篇幅来探讨,家长们也开始更加理性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出国求学。这部片子虽然没有给我带来经济效益,但它起到的社会效益用金钱是不能来衡量的,这就增强了我拍摄下一部片子的信心。因为十多年在异域灵与肉搏斗的经历,所看到的,所发生的,所感受到的,一直压在我的心里,我有一种强烈的倾诉欲望。

再加上我学的专业是传媒,同时也是我的兴趣爱好,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用电视的形式来表达我的情感。那是一段特定的历史,值得记录的历史——关闭已久的中国大门终于向世界敞开,无数的物质与精神淘金者们涌向世界各地,但他们对外面的世界还是一知半解,认识不足,所走过的坎坷之路实在太长,付出的代价也是太重。尤其是看到目前的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如今这批淘金者们都在反思当年的出国选择是否正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与世界接轨,出国潮会延续不断,走出国门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人们面临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那么这部纪录片对那些有出国打算的人,或者想更多了解西方社会的人,无疑是一部极佳的参考书。

记者:《陈静日记——澳洲新移民的故事》你把自己的名字用于影视作品,你能说一下原因吗?

陈静:为什么《陈静日记——澳洲新移民的故事》,用我自己的名字来作为这部纪录片的片名,不排除我有标新立异的想法。因为一般日记都是用在书面上的,电视采用日记的形式,我本人还没有看到过。我想纪录片的形式可以有些多样化与创新,这也是我的一次尝试。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一般纪录片在人们的观念里面总是比较权威。而这部片子我个人的观点比较浓厚,是在用我的眼睛看世界,是在用我的心灵感受世界。有些观点大家是可以探讨的,争论的。

记者:《陈静日记》发行以后,在海内外好评如潮,被视为是澳洲华人的少数成功作品之一,你能否谈谈你在创作过程中想到过会有今天的成就吗?

陈静:在创作过程中,其实我没有过多的去考虑创作后的成效。那时只是希望如何把作品创作好。但是我一直认为做任何事情,只要你认真去做,有智能的去做,付出总是有收获的。

影视作品的创作,就是希望有更多的观众去观看、去关注。这是我作品完成后所希望达到的效果。至于如您所说的好评如潮,我一直没有这么高的期望。想到的是观众看完我的作品后应该会表扬与批评各占一半。本来就是一百个哈姆雷特就有一百个观众,我是很能接受人们的不同意见的。

记者:你太客气,你成了公众关注人物,听说你在浙江省有了头衔,是吗?

陈静:由于我创作了这部作品,国内给了我不少的荣誉,尤其是我的家乡——浙江,我被提名为浙江风云人物,浙江省政协特约委员等,这些荣誉是我所没有想到过的。

记者:祝贺你赢得家乡的信任,你的担子又重了。你再说一下你认为《陈静日记》受欢迎主要原因在那里?

陈静:原因是有多方面。第一目前中国与世界越来越接轨,出国人员也越来越多。不是自家有人或亲戚出国的,就是有朋友或同学在国外的,从而使这类纪录片在国内的市场越来越大。第二就是本片摒弃了以往海外纪录片大都以老华侨为主来讲述他们在海外的奋斗成功史,也不再局限于国人皆知的留洋艰苦历程,而是把视角聚焦于普通大陆新移民,很多内容都是以往海外电视纪录片从来未曾涉及过的。像出国给婚姻带来的影响,海外华人内斗带来的伤害等,上到夕阳移民,下至小香蕉人。它涉及题材的广度应该说是以往海外纪录片从没达到过的。

其次大部分的个人经历,我都跟踪了数年,有的甚至五年之久,观众可以亲眼看到镜头中的人物从外表到人格的诸多变迁。由于我长期生活在国外,对海外中国人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我又有中国背景,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市场,对题材的把握将会更加准确,这将弥补中国电视台去海外拍摄由于时间短,无法深入当地社会的拍摄局限。

我想以上这些都应该是受欢迎的原因吧。

记者:你回过头来看,最大的遗憾是哪些?

陈静:最大的遗憾就是我花了很多的心血,拍摄了很多素材,甚至有些是已经编辑完成的,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无法播出。

记者:这一点我能够理解,拍摄的素材总是有用的。听说《陈静日记》发行以后,你成了拼命三郎:攻读影视MBA,编导拍新片,还生了个宝宝。你是怎样做到这三件事互不影响的?

陈静:同时做几件事情我没有觉得有多少困难,关键是这些事情都是我爱做的,都是跟我兴趣爱好相关联的,所以我认为是一种享受。怀孕的时候因为不能到处出差,我就赶紧趁机攻读了创新媒体的硕士。读书对我来说本来就不是目的性很强,不是为了拿个文凭将来能谋求个好职位。我是感觉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创作是需要激情的。在读书期间,经常看大量的获奖作品,与老师同学共同分析作品,一点也不枯燥,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而且有资料显示,怀孕期间母亲一直在动脑,读书、搞研究或创作,容易生下天才儿童。

记者:你的孩子一定很聪明,这是隐私我也许不该问吧,你可以不回答?

陈静:我的大儿子已经显现出来了,我在怀他的时候正好在拍片搞创作。现在他4岁读小班,但已经能做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了。他的幼儿园老师告诉我,她教学十多年了,很少碰到像我这样的孩子。所以我很自豪。

记者:太棒了,希望你的儿女永远健康、聪明、快乐。谈谈你今后的创作打算可以吗?

陈静:我不是个很有计划和打算的人,应该算性情中人吧。文化艺术永远是我感兴趣的主题,今后的大方向应该不会改变,依然会做一些与文化艺术相关联的项目。如能引起我的创作欲望与冲动,我随时会整装待发。

记者:《陈静日记》发行以后,你已经踏上了另一个高峰,你一直感谢你先生对你的慷慨,你才无忧无虑的不顾经济效益也要勇往直前,你有没有想过如何权衡事业和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的关系。

陈静:我有一个很幸福的家,一个很好的丈夫,这些是人生中一笔巨大的感情财富,感情财富也会坐吃山空的,我认真干事业,对工作的兴趣超过家庭,感情的财富反而增加了。我不想做女强人,我常常对我老公说,你是我的老师与哥哥。

我也不是一味地挥霍和索取丈夫的爱,只是比别人懂得享受,享受爱情的甜蜜,家庭的和睦,事业的成功。所以我常常会自我检讨,片子拍完了,不太忙的时光,就尽量早点回家,陪陪丈夫,疼疼孩子,周末尽量不加班。

记者: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你的谈话坦荡有趣,你是个有学问、很漂亮、爱丈夫、爱孩子,会生活的女人;相信你和你的全家更加幸福。再见!

                                     

08年4月于墨尔本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