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家国情怀 之六
作者:进生  发布日期:2016-06-18 12:43:15  浏览次数:2458
分享到:

如今,若要发动战争,拿什麽去鼓动并说服中国士兵“我要打!”?

答案来了。澳华网上刚贴上来的“美国之音:李毅采访录”给出了大陆必须果断挑起台海战争的理由。

我用更简洁的话语表达李毅激情拥抱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的观点:1994年以来,台湾几代领袖成功修改了大中小学教材,取得了圆满成功,所以在台湾,台独已经成为主流意识,不可逆转。(1994以前呢?台湾不能前三十年后三十年成一整体?前三十年是“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啊?)

如此凝练的认知,我愿意为他增加一点国际背景的解说:原来的西方阵营就不说了,也就20多年倒戈的东欧阵营,波兰、捷克、乌克兰、俄罗斯,等等,他们都已立法修改了自己的国民教材,相关共产主义的血腥与罪恶,未必就从小学教材开始,但从高中教材是一定的(这点远比大陆的“从娃娃抓起”缺乏远见)。而且,我想,这个历史进步,李毅与金灿荣在尊重他国人民的自愿选择的前提下,会坚定地认为“已经不可逆转”而能与之“和平共处”。

鉴于无论这个“一论、再论”“台海一战无可避免”而且能精准预测双方武库的李毅,宣称所说所论纯属个人,还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金灿荣,他们都是自1949年中国共产党67年来成功地修改自幼儿园起的教材的产物(我不也是吗?两年幼儿园,六年小学,六年中学,五年大学,只是我现在写下的稍稍不在教材之内而已),所以,他们的认知便完美地展示了中国新教材的本色魅力: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预言台海一战“没有代价”、“只有收益”,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等等,读者去读那篇新中国教材决定下的雄文,自能领略其不同于台湾新教材之处:一定水火不相容。

     由于我同这两位有共同的教材学习之缘,所以我祈愿,炮声一响,两位该亲自上战场操刀-无论为领袖量身度造在2021还是2022,还是2017,能加速“上午习主席发命令,下午台湾问题就解决了”“百年耻辱的一页就翻过去了”。我还祈愿,这两位或滔滔不绝或言简意赅者在战场上一定落在“自己人的士兵”手里,他们更懂得该如何款待号召他们如此“为国捐躯”的精英。这也是有国际案例支撑的认知。在南斯拉夫、在罗马尼亚、在前苏联、在红色高棉,那时,他们新的大中小学教材还没有更新,其决定历史进程的威力无远弗届-这可是符合时髦的“供给侧结构”优先的认知。

其实,上述观点或许有更优雅的一种表达:

最近校友转来一篇“小编整理”的“香港沃德国际资产管理顾问公司董事局主席卢麒元参加破土网主办的沙龙‘美元霸权与人民币的未来’”的讲话。我的感兴趣,并不在于这题目,而是在读的过程中,看到了这么一段:

“我们的革命可以土改,可以工商业改造,所以我们有资产来源,我们其实建立信用是有物质基础的。”

“第一版人民币者真的是珍贵的,因为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主权特征的货币。”

“人民币的信用,确实是革命的产物。”

录在这里,很有意思。

资料:卢麒元,曾任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及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被称为中国人中少有的几个真正懂世界金融经济的人。

他们或许都可以归入第一波为台海一战而优雅地涌现出的新中国完美教育下的人物。

 

有搞文学的好问者思索:文学的作用是什么?

文学它至少不拒绝一个渺小的作用:它能勾勒出历史,表达民智的由来与进取;它不惧怕求真但能给邪恶以愤怒,它是单干的,无效忠权贵之心但能俯首为生命无辜而默哀;它能承载“文化”的比较,隔山隔海也能呼喊出历史的回响。

 

接着《之五》继续说,第三点是,部落之间的械斗。

这是说没有外来人员的介入,比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南昌起义军在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人率领下,进入广东,并开进作者家乡揭阳,掀起的大革命浪潮。这样,当年尼日利亚的部落之间的械斗就可以同桂林乡作比较了。即便乡下如“下林村”,人们飘洋过海到海外讨营生,不会如此闭塞。但他们村落之间的残杀,却远远没有伊博(Igbo)人的文明和理智。虽然有些标志是相同的,比如砍下头颅炫耀、以命抵命。但无论是桂林村还是Okonkwo(奥康科沃)的部落,他们都绝不能说嗜杀。 Okonkwo(奥康科沃)的枪走火,杀死了一个孩子,而被逐出部落七年,如果是男孩,他就永远不能回部落。想想,他还是一个有一定地位的部落成员。

在【械斗除了命案】这一节里,作者刘百达就举了好几起械斗事件,都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事。虽然也有死人,但都尚有理智。哪里有大革命时期显现出的疯狂?!反倒成熟有序地丝毫不逊千万里外的尼日利亚部落人民。

所以,我并不认为,桂林乡里生活的人们,文明程度在当年尼日利亚的部落民之下。不!他们可以说,就宽容的胸襟而言,远超后者。

论证,就简单了。引用刘百达先生书中的两段:

“国民党政权搜捕革命农民的名单之中,我父亲刘钦协竟然榜上有名。被悬红缉捕的还有。。。等人。这就是说,即使在著名的老反动堡垒桂林乡,也有少数农民投向革命,支援革命。大革命失败后,上述人员被悬红缉捕。因此都各自走避南洋。我父亲去了新加坡。据说是坐了很大的木头帆船去的。。。我的大舅父洪李良,被迫抛下妻儿,去了逻罗(泰国)。他一去几十年,毫无音信。不知葬身何方?我的小舅父儿童团长洪圆鷺,在官兵搜捕中被叛徒出卖,终于被捕,被押解到揭阳榕城大操场,当众枪杀。……时间是1928年,时年十六岁。这时我母亲21岁。(【英勇就义】)

另一段:

“林昔寮在清乡烧杀政策下,遭受国民党军队和桂林乡白色武装的蹂躏。我大舅洪李良被迫走避南洋逻罗。从此音信全无。我小舅洪圆鷺被国民党搜捕,在揭阳榕城大操场,遭到杀害。

林昔寮这山村,大部分房屋被下林地主武装烧毁,财物被掠夺一空,连谷种都很难找到。田地荒芜,萧索苍凉。农民极端贫困化,生活极端困苦。有的卖儿卖女,有的沦为乞丐。就在这时,我父亲从新加坡回乡,手头有些钱。除买田地,置渔船外,极欲生下亲生儿子。这时我父亲五十三岁,我母亲二十三岁。“(此时是1930年—这里我作一点补充:刘百达先生的爷爷早年就在新加坡经商,所以,并非其父亲1928年躲避国民党抓捕、1930年就回乡,短短两年便发了财。还有,刘百达的母亲是生活在林昔寮的穷人家的女孩子,她的嫁给刘百达父亲,也是在1930年。)

 

如何解读这两段足以传递出当年围绕着桂林乡、林昔寮的人文信息呢?

“著名的老反动堡垒桂林乡”,那里的反动力量,在南昌起义的革命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李立三、恽代英、刘伯承、聂荣臻、郭沐若等,取道陆丰、惠来撤往香港和起义部队撤离潮汕之后,桂林乡在配合国民党军队抓捕、处决自己反叛的子弟之后,就释怀了,如处理一场台风的袭击般,过去就过去了,不提了。即便自己反叛的子弟、村民躲过风头后又回乡,也没关系:桂林乡依然是“经岁月淘洗,杂性渐渐移居他乡”,“巍然生存发展者,清一色,唯我刘氏而已……有历代帝皇祖先的背景,虽……遭受变故,但强悍的荣誉感及强烈的自尊心是代代相传”、“对外房,内外社是团结的;对外乡不分桂林东、西,全桂林是团结的。这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结构。”

红军走了,国民党军也走了;一如历史变迁中“杂性渐渐移居他乡”一样。无论红军、无论国民党军,不在这片乡土地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穷人富人,地主也罢雇工也罢,有着远较红党、白党两方更深厚的文化纽带、风俗的熏染,那是在他们的血液里自然流淌着的----没有外力的胁迫的话。这是能够理解的景象。温馨而感人;一如当年刘百达父亲回来后去林昔寮娶了后来成为刘先生的亲生母亲的那位善良的穷人家的女孩子。林昔寮在两年前还是大革命的红色堡垒,这也完全没关系了。

    桂林乡,如此下去,依然能够繁衍昌盛。她的子弟,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后来的国内战争中,依然涌现了不少值得一提的人物,依然有勇敢地成为中共党员的许多青年。这些是真实可信的。这才是历史里活生生的桂林乡。

   林昔寮。处在风暴中的家乡,潮水来了又去了,景观自然会有变化;即便就这十几个小村庄,几万人也会“折腾”得不成样子,“整天乱哄哄的”,砍呀杀的,但风暴过后,依然祥和。她的千年根基依然维持着。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长文,题目很有趣,【笨蛋闯进了天使不敢落脚的地方】原创文章,署名:刘军宁。

文章开篇的一句话是:中国近代的激进主义,激活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激进主义因子,试图用彻底摧毁旧制度、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来实现中国的进步。

而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激进主义在中国的盛行与持续,说明作为抵抗激进主义的保守主义的缺席。

   我无意于去鉴别文章中这些本应该有一定界定的概念,如此才能开始讨论问题的实质在哪里。但我坚信,如果作者能够看到刘百达先生的《源头涌动》一书,认真地思索桂林乡在大革命时期的深具典型意义的动荡与变化,尤其认真思索我在上面引用的《源头涌动》那两段文字里蕴含的信息,就会看到一种沉稳、强韧而又宽容的人文传统,她本足以护佑这个民族实现进步。 如果说中国历史文化中有激进主义因子的话,那么就完全没有理由说能够有效地应对有据的理智的保守主义会缺席。

虽然,曾有过的理智的保守主义的根基早已被摧毁。

今天人容易总结,说这一切是命运的推动。这话不错,但这话也等于什么也没说。必须问一句:该是怎样的命运在推动桂林乡和林昔寮当年如此仇杀呢?难道这不是真正该分析关注的要点吗?

   大革命风暴中人面对突厄的血腥普遍的恐惧。

当一位也曾是部落的英雄的老人告诫他Okonkwo(奥康科沃):“这孩子叫你父亲。所以,你不要手上沾上孩子的血。”但最后时刻到来时,孩子惊叫着,奔向Okonkwo(奥康科沃)求援,他叫道:“爸爸,他们要杀我!”此时,Okonkwo(奥康科沃)害怕被看作胆小鬼竟然抽出刀,一刀砍向孩子;

我强调这个细节,是基于这样的解读:部落老人的告诫,蕴含的是部落延续的一种人文认知,它也在Okonkwo(奥康科沃)在集会上枪支走火误杀了同一个部落女孩便被驱逐出部落七年的惩罚里反映出来。人们常说“家国情怀”,也说“家国父老兄弟”,“家”概念里的一切奠定了“国”的基础;但Okonkwo(奥康科沃)在关键时刻自身的患得患失的恐惧让他违背了老人的告诫,也为他此后遭受到家庭的变故埋下了祸根。

然而,自大革命起,革命的教条唆使热血青年从毁坏“家”开始。如今的国人已经熟悉锒铛入狱的薄熙来文化大革命时为证明自身的革命,能一脚踹断“刘少奇61人自首变节叛徒集团”成员之一的他的亲爸薄一波三根肋骨,更早些,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革命时期,共产党的 中央委员 陈郁亲手开枪把他的父亲枪毙了,说是“大义灭亲”,当年还是开封高中学生的 赵紫阳 参加了 共产党 ,当赵紫阳家乡土改时,即便赵紫阳的父亲是个老中医,又是私塾先生,谦和对人一辈子,劳动一辈子,但在共产党要求农村“必须村村见血”,“杀人百分之一”的政策下,为了推动革命,制造阶级仇恨,农会大张旗鼓地开会并枪决了赵紫阳的父亲。

(未完待续)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