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温暖的文字,闪烁人性的本真--品读申林散文
作者:雷火  发布日期:2016-07-16 13:08:06  浏览次数:2958
分享到:

时过中秋,该是凉爽的季节了。但暑气还赖着不走。在这有些闷热的夜,人也变得浮躁,静不下心来。但当我走进申林如水但有着温度的文字里,在她的引领下,徜徉于她的灵魂栖息地,沉思于她的精神家园,在繁花茂树中,在莺飞草长中,在鸟鸣泉唱中,触摸着她如晨露般晶莹而纯净的情思,感受着她沉醉在自己文字中的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却“心静自然凉”了。是的,在这喧嚣但充塞着虚伪,繁华而遮盖着丑恶,每一粒空气里弥漫着假话、空话、谎话,“真花”面对“假花”羞涩地枯萎的世界,她用沉淀在文字中的淡定和清醒,宽容和真诚,尤其是对真的渴望,对善的迷恋,对美的追求,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并感动着你,净化着你的灵魂。

从她奉献给读者的这本散文集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她在大自然的奇景和生活变化中,那颗敏感的心的博动,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清醒思考。于奇梁洞,因地上岩石的水中倒影而形成的龙宫奇景,由此引发出人生心静、灯明、度适的三个境界的感悟。于澳大利亚的海边,看到“志不在钓鱼,只是享受浪中钓鱼的那份惊心和情趣”的垂钓者,领悟出“生命中总有风浪,在风浪中用爱心和宽容垂钓,追寻鱼儿的快乐”。(《景边拾碎》)因海之蓝,发出“那只是一种千帆过尽后,海的颜色;万鸟翱翔后,天的颜色:世事经历后,心的颜色;归根结底,蓝色,代表着宽容,代表着爱”的心语。(《生命的蓝色》)当面对城市少有的'肺',隐藏在都市边缘的那块湿地,看远处的水鸟自由自在地飞起飞落,想起 “前年回家,重返故地,早已不见了旧时湿地……听到了鸟叫,可那些鸟都美丽地站在阳台的笼子里,唱着少有人听懂的想飞的歌。”从而,使她想起在这连文学也被商品化,变为一种快餐,更有甚者,成为一种时尚的应声虫,正在失去应有的精神脊梁担当的现实。欣慰的是还有一批有良知的作家,不被名利所诱惑,不为权贵所折腰,用灵魂在坚守着最后“那片思想的湿地。”(《那一片生命的湿地》)在北大静园,她感受到的是“静园不静”,“那是一种没有声音的回响,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灵魂的载托”。(《走近北大》 )

同时,申林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作家,无论是对亲人、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人,她都有着一颗水晶般善良的心。她所有的爱,动的是真情。在《写给女儿》这篇文章中,她向我们讲述了她女儿的故事。当她到商场买东西,总是买打折的商品,当女儿的同学大多住在富人别墅区,而自己住在只以花园命名却没有花园的小区,女儿问她为什么时,她诚实地对女儿说“因为我们不够富裕”,同时通过梵高、安徒生、里克·布拉格的故事,告诉女儿“贫穷不是错,不要自卑,我们可以靠双手获得”的道理。在学校,当女儿跟同学说“我们家有点穷,不过我们可以努力”,在商场,当女儿告诉服务员:“帮我介绍打折或特价的商品,我们不富裕”时,申林笑了,女儿也笑了,我相信读者也笑了。在《午夜三点的约会》中,我们从她对一位病友阿姨的怀念中,感受着她的那份真诚和眷恋。在《拉上那双烤红薯的手》中,她主动要求邀请素不相识的烤红薯的妇女一起参加同乡会,我们感受到她对生命的平等和尊重。我们更从她“握着那双烤红薯的手,泥土和红薯的味道两次席卷我的心。红薯在泥土中的根部紧紧连在一起……”的感叹中,看到她那双秀目远眺故乡的忧郁的神情。从《心灵之约》中,我们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感恩和知足。当爱心在她女儿的心中发芽,我们看到的是她的欣喜。(《让爱发芽》)在《醉了》中,坦露着她的率真和对真切友情的珍惜。

申林的工作无疑与写作形成巨大的反差。但她在呵护莲花般的心灵的同时,从没忘却一个作家的责任。用沉郁的目光,穿透现实和历史,走读月光,仰望星空,静静深思:“人一旦失去人性,则比兽还凶残;一旦心怀鬼胎,则比鬼还可怕。人类的许多肮脏事,都是在冠冕堂皇的名义下干出来的”,“大力提倡办实事,是不是表明虚事做的太多?假话盛行是不是因为爱听假话的人太多了?”,“众口一词也就是万马齐喑。万众一心是力量的凝聚,意志的统一;万众一个脑袋,一个思想,一个声音,则是僵化与麻木的表现”,“鲁迅先生曾言,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使成了路。倘若只是一两个人走过,尔后没有人走,能够成为路吗?一代人为言说常识而付出血的代价是悲壮的,一代人又一代人为言说的常识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是悲哀的”。(《杂感随笔》)在《唐吉诃德的可爱》中,当面对正义和邪恶抗衡,而邪恶的势力大于正义力量,正义只有落荒而逃的悲剧,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一声叹息。在《“谤言本无罪》中,揭露了因言而获罪,现实与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可悲现状,触起我们的是反思。读着她在痛苦中思索,颤抖的手写下的这些有着雷声的文字时,仿佛看到了她那颗柔软的心渗出的血。当眼下成批知名的作家自觉地逃脱现实,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躲进红楼吟风赏月,或甘愿专职学犬呔,当帮凶,睁着眼睛说瞎话,闭着眼睛说胡话时,她的这种忧患,更显得可贵,让人在敬佩中多了一份敬重。在这深夜,读她的文字,让我想起张志新、林昭的寂寞。是的,当一个时代只剩下一个声音的时候,表明黑暗到了极致,已经听见地狱的叫唤声,距离死亡不会太远了。考察作家的良心和良知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他是否敢于直面现实,他的思想和观念,在超越时代的同时,是否勇于反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反思之下,自鲁迅后,中国为什么不会出现真正的作家和思想家,不知这是作家的悲哀?还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在《拒色四层次》中,申林从孔子“未见好德如好色也”的婉叹中,认为好色胜于好德。从而通过历史拒色四个故事,发出“特别是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人的觉悟、人的思想境界不是都靠得住的。最可靠的终归还是外在的强力约束”的感叹中,我们听出了弦外之音。在“时尚和高尚都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概念。它们并不矛盾,只是它们有时不同步而已。在我们的这个社会里,什么时候高尚的东西都能成为时尚的和流行的,时尚而流行的东西同时又都是高尚的,这个社会也便成为一个真正健康、和谐的社会”(《爱时尚更爱高尚》)的感言中,我们更看到一份期待。

从申林的文字中,我们更看到她可爱可亲的一面。她善于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帮你拨散心头的迷雾,解开人生的迷团,尤其当你面临现实的困惑时,她总是用温暖的文字,为你打开一扇门,用纤纤玉手,牵你到有花有草的地方,为你雕刻阳光,让你在她的柔声细语中,体会别样的生活和人生,感受淡泊与宁静中的一份快乐。并用她慈爱的心,为你疗伤。在《一切都会过去》中,通过童话和现实中故事,告诉你,位重不狂妄,挫折不气馁,“一切都会过去,一切又将重新开始”的道理。在《蜕变》中,通过自身的经历和鹰的故事,顿悟出“教堂倒塌了,圣母在稻田里插秧”的淡定和从容,脱茧成蝶、凤凰涅槃的辉煌。在《锻造柔韧》中,当读到“人不会变成狼,但的确需要有狼的拼搏精神和独走夜野的勇气和坚定”的文字时,我们在沉思中会感受到生命的多彩人生。在《鼓励花开放中》,我们领悟到善言和鼓励,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爱。在《好梦一生》中,一句“不要让别人偷走你的梦!”,如醍灌顶。在《回音》中,通过大山的回音,揭示出给予与回报的辨证。在《微尘清唱》中,总结出“善良是最好的风水”,“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我心即佛”的生活中的真理。在《磨心》中,她不仅是在用真善美磨自己的心,也是通过她的文字在磨读者的心。在《想望真实》中,她倾诉着内心的苦恼,敢于坦露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无奈和困惑:“我不排斥在适当的场合讲一些美丽的谎言,做一些让别人高兴的事,有点虚伪,有些媚俗。我无法与现实这块石头抗衡。我不要头破血流。如水般的流动,是为了滋润生命。或许这些恰巧也是一种圆润的美丽”。但“给自己真实的空间,做真实的自己。呵护好我们最初的圣洁,展示真实的内心,做真实的自我。”进而发出“人只有在生活的时空之中,真实接纳自己,不要为了追求物欲而把生活变成手段,把生活本身当做目的”还原于本真的自我感叹。每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何尝没有虚伪和媚俗的一面,但谁有这个勇气,象她这样公开坦露,同时又坚守这份真实呢?在《城里的月光》中,她向我们讲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见多不惯的故事。一个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自己的儿孙,最后却老无所养,感到城里的月光是虚幻的,依仗儿孙的奉养也是虚幻的,但老人的举动透视出一份清醒和睿智。而另一个正在走向老年的母亲,还在步老人可悲的后尘。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了人性的可恶,更看到一种凄凉。在《今天是大寒》中,通过曾经人与气节的一暖一寒和眼下的一冷一寒,折射出平淡的生活中,在某种诱惑下,心魔的复活和挣扎。在《最后的旅行》中,通过女友老公出现婚外情,她如何帮助挽回他们即将走向死亡的婚姻而又重新找回爱情的故事,告诫人们“婚姻和生活就象那空瓶子,不断给予爱心、关心和欣赏,那个瓶子里的花,才能常开常艳”。

申林的散文,在平缓、亲切的叙述中,让人享受着文字的优美,犹如晨露般清新而又润人心田,更象那荷叶上滚动的水珠,在太阳光的折射下,晶莹透亮,不染一丝尘埃。而她的文字又是温暖的,象丝丝初春的风,透过你阅读的眼睛,微微渗入你的灵魂,在感到暖意的同时,也在净化你的心。她向我们讲述的故事,在众多小智慧中,显示出大智慧。她柔弱的肩膀自愿承担的那份道义,不时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和社会的良知。在整个阴暗的夜空下,她的光是微弱的,但如果象她这样微弱的光多了起来,就会照亮夜空,就会看见满天星。或许这只是我良好的愿望而已,但期待着。

放下笔,偶一抬头,清风盈袖,夜凉如水,明月探怀,在院落里的二三声蝉鸣中,浮躁的心,不如何时已趋于宁静。



上一篇:纵杀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