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 树干林立
压缩的空间
纵深的距离
那么多眼睛和嘴
阅尽一切 缄默无语
述说和请求的能力
转化为他们站立的方式
沉默 沿两个方向伸延
向上是炫目的光圈
向下是脚趾的探寻
穿透深不见底的黑暗
苍然静寂的森林
怎样才能承受真相?
破译的密码
写在银灰色的树皮上
深深浅浅 静守百年
(2014年 1月)
这首【白杨林】是悉尼诗人西贝新书、诗集第一章『静寂』,的开首篇。诗的最后一句的收尾四字,被诗人选用来命名这本诗集-【静守百年】。
在脑海里,我能够形成这样一幅场景:弯成弓形的旷野上,有着肃穆而又足以使得视野清晰的光,映入眼帘中央的是一片白杨树林,他们延展着,宽广而有着纵深,已经蔚成林莽。我能从他们的前排或左右两翼的边缘,看清他们的个体:那是挺立的树干,树干上光与影经年合作而美妙地留下的无数圆形斑纹,树身上正在自动剥离的树皮让你看到微开的裂隙—那是日月星辰、自然给予的创伤,白杨也因此才能成长:每一棵树都有,无一例外---那么该想象一下这林莽的纵深了,在他的“压缩”了的空间里,有着壮观:那里藏着、苍茫中无数只眼睛,树身上无数这样的裂隙。
自然,这是被西贝诗句引导的想象,附着在白杨林的特质上,是展现人类精灵般的诗意与比拟,让白杨林伸出了无数条亲和人类的援手,他们如此乐意在人类世界里也显现出百年来这坚守的空间这静默的群体领悟的谦和、沉静的意义。
现在,让“白杨林”的概念隐去,但留下那抽象的姿态,在光明与黑暗之间自在地挺立起的一个稠密的空间。这里是一串串张眼向上垒砌的缄默、有嘴的无声言说,不显年轮却已经百年,相互扶持便有了纵深态势,不沾人间烟火,却成就了大地上如此别致的静穆。
这就能理解下面的诗句了:
“阅尽一切,虽缄默无语, 但他们述说和请求的能力,转化为他们站立的方式;沉默的言说, 沿两个方向伸延, 向上是炫目的光圈,向下是脚趾的探寻,穿透深不见底的黑暗。”
如此寂寥的姿态,静穆百年,又为的是什么?
读了诗人西贝的【白杨林】,能回答吗?
“怎样才能承受真相?”
【白杨林】说:
“破译的密码、深深浅浅,写在银灰色的树皮上。”
人生自然也得承受真相。
破译人生的密码,又该写在哪里?
有了白杨林的启迪,回答应该不难。
人类,一向富有无数只眼睛,无数翕张却无言的嘴唇。
写下这篇短文,在我,是为了帮助自己去努力理解诗人所说的“压缩的空间”的含义,这是一个奇倔的用语。
希望在译文里能接近诗人原来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