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苏童印象
作者:景亮  发布日期:2010-06-28 02:00:00  浏览次数:2748
分享到:
    中国青年作家苏童前来澳洲出席雪梨作家节。在他满满的行程中,安排了与悉尼华文作家协会的一个“饭局"。笔者有幸,应邀与苏童同桌共饮和零距离的接触。
    对于苏童的认识,是从他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得知的,这当然要多谢张艺谋大导演了。以他的名气,挑了这样的一部小说去改编,并且卖了个满堂红,不仅让中国人,连在海外的华侨,也都知道了苏童。
     笔者知道的,也仅仅限于这些了。在海外谋生的我们这一群“文学者”,夹在了中澳两种文化的断层中间,真有点“左右为难”的尴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进一步了解作家和作品以外的东西了,直到知道了苏童要来参加雪梨作家节之后,才去看了些资料,但他的其他作品,也就来不及去细读了。
     这样也好,就像是一张白纸,不带任何的色彩,没有任何的“先入为主”和条条框框,得到的是一个直观和客观的印象,应该是最接近苏童的本身,当然也是最真实的了
戴着眼镜的苏童,就像许许多多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显得斯文而忠厚;但眉宇之间,却又显得十分的聪颖和大度。如果时光倒流,苏童真有点邻家大男孩的感觉。
    他的说话,亲切而自然,没有半点以大作家自居的口吻,就像是和一班朋友在聊天,在闲谈。 
    当然,他谈的是文学,是创作,是如何才能写出一部受欢迎的好小说的重大题材。如此沉重的话题,出自苏童的嘴里,就变得不沉重了,反而有点“轻松”的感觉。
    谈到了他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典型,很多人都认为苏童最了解女性。但苏童却认为自己最不了解女性,特别是在许多的细节中,他靠的是“合理的联想”和文学的创造力。他的自我“揭短”和“轻描淡写”的道来,似乎文学的创作也是“随手可得”的玩意,并不是需要“挑灯夜战”而“苦思瞑想”才能有所得。换句话来说,文学创作也必需要有“轻松”的心境,才能发挥想象力,才能写出好作品。
    我从苏童的话中,似乎听出了他的谦虚和自信,是如此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他的坦诚和智慧,又是那样的令听他说话的人被他“折服”。苏童平实的话语,却让你感觉到不平凡,他的谦逊,会令人反而觉的他的聪明和智慧。这大概也就是苏童的魅力所在了。
    在和苏童的对话中的一段“插曲”,把苏童从“中国著名青年作家”桂冠的崇高地位中“拉”了下来:原来,在座的赵立江,是苏童北师大的同级同学。
    原来,苏童也曾经是一个普通的人。
    笔者不才,却对苏童的印象颇好。偶有“灵感”,想了一副“不是对联”的对联,在苏童面前献丑了:
 
堤吴语话妻妾 
心早眠哭河岸

上一篇:男人如花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