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多元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作者:李南方  发布日期:2010-07-14 02:00:00  浏览次数:3142
分享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成为众所周知的一种社会概念和模式,特别被一些发达的广收移民的国家所推崇和采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更常听到一个新理念的词汇:“地球村”。在一日千里的高科技氛围中,地球却是变“小”了,小到令人感到全球六十多亿人口都好像生活在同一个“村落”里,于是“环球公民籍” (Global Citizenship)概念也就应运而生。这两个理念应该是人类在摸索理想社会蓝图的过程中得到的一个新补充,希望加以落实,可以帮助缓和一些社会矛盾,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礼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魏书说:“君人者以天下为家,不得有所私也”。要达到“天下为公”真是谈何容易。笔者认为“地球村”概念其实还要强调它“多元文化”的内涵,要不然何来相互尊重和和谐。地球确是大而复杂的,各国都有各自的文化和国情,都必须得到尊重。笔者认为“地球村”就是一个大型的“多元文化社会”。社会制度、政治制度都是大题目,人类前面更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中复杂的发展过程和经验,别说一篇短短的文章,一个大型的学术论坛,一个大书架的专著都说不完。
就来谈谈较小的课题“多元文化”,“地球村”及其和语言的密切关系。“多元文化社会”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尊重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进而涉及对各种族、肤色、宗教的尊重。“地球村”的意义并非要求全球所有的人都只说同一种语言,过一个单元化生活方式,那是不可能的,相反,它鼓励“多元文化主义”。
澳大利亚真正步入一个尊重人权的移民国家,应该说是从1973年才正式开始的,至今只有三十多年。当年执政的工党政府废除了1901年澳洲联邦政府颁布和执行的具有浓厚种族歧视条文的“白澳政策”,澳大利亚从此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地球村里的小型“多元文化社会”。澳洲的移民政策规定,接受新移民的法律和就业准绳不再根据种族背景、文化、宗教或语言来考虑,在社区里头,鼓励发扬“多元文化”的精神,开办社区语言学校,发扬社区语言,于是,人们不难发现和感受到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社会的和谐氛围,种族主义逐渐被边缘化。人们能管理好澳洲都不是一件简单的工程,虽然它只有2200万的人口,很高兴,澳洲政府和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认识到,澳洲社会的多元文化特点乃是国家宝贵的人文及经济财富。
在澳洲的多元文化社会中,不同的语言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人们使用的语言、方言和文字可能不同,但皆各具特色,绝对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歧视别个民族使用的语言、文字和生活方式是狭隘、荒谬和愚蠢的;看不起自己母语和民族背景的,如果不是无知,就是忘本;公民或居民都应该尽量学好官方语言,融入主流社会,这样,说不同语言的民众都可以借官方语言来沟通,打破不同族群之间可能存在的隔膜。今天的澳洲,官方统计数字显示,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说着大约200种不同的语言、方言,除土著民的多种方言之外,最重要的当然是官方语言英语,最普遍的社区语言则有意大利语、希腊语和中文等。南澳“广告人报The Advertiser”最新报导(20/03/10 Callie Watson)统计,单单南澳州就有143种语言,而2006年的人口普查,其中在州范围内获最广泛使用的五种语言是希腊语,越南语,中国国语,德国语和中国广东话。如此繁多的语言的确突显出澳洲多元文化社会的特色。
最近,澳洲新快网14/03/2010‘澳洲数学教育正面临严重危机’一文报导:澳洲G08八大学院组织宣称,澳洲教育面临报名就读数学及相关同类学科的中学生人数锐减(2001—2007数据:下降约15%;同比,全澳洲喜欢数学的孩子只有33%,在世界范围内,这个数字是54%),生物、卫生科学、经济、统计学等科则问题更大,达到危机边缘,澳洲在教育方面有沦为第三世界国家之虞。教育专家的忧虑是以科技发展的趋向为依据,当然值得人们深思,但,从强化“多元文化”,融入“地球村”的人文角度去看,有关语言教育的课题也应该获得各州区、联邦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同等的重视,诸如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强制提倡英语以外的第二语教育,只有把语言科都定位为“必修科”,严肃强调所学语言的技能要求,包括听力/理解分析、阅读/理解分析、写作、口头对话表达沟通等,才会引起重视,这是培养学生具备使用不同语言的能力,以便将来更胜任地面对本国和国际多元趋势的挑战,其中将牵涉到和其他国家在文化、政治、经济、贸易等领域的交流。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已经做到外语是中、小学必修课程的一部分,学生实在受益非浅。资料显示,南澳州11年级的学生逃避选修语言科的人数令人忧心。Callie Watson的报告还说,阿德莱德Mile End 区的St.George College 从小学预备班到七年级规定必修现代希腊语和意大利语,这在澳洲的普通中、小学还是罕见的。这个学校的经验应该是可以参考借鉴的。
据报导,越来越多的欧洲移民的第二或第三代也开始重视母语的学习,不愿失去自己的语言。对华人来说,保持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学好它是一种光荣和责任,一个民族文化的存活和发扬光大有赖于正视母语的学习。从更广的角度去看,许多语言教学专家认为,一个人的母语修养水平对他学习外语或其他语言进步的速度有着关键性的正面影响,这就是许多华人都能把英语学得出神入化的原因之一吧。当然,个人的努力、付出和高质素的师资也是很重要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及第二语(可以是母语)的读写能力,不但可以通过语言的学习让年轻的一代最少具备双语的读写能力,追上世界科技的发展和就业的要求,丰富个人的文化修养和业务技能水平,还可以促进不同社区之间的了解,更好地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地球村”的“多元文化”世界。
澳洲是一个提倡多元文化的社会,当我们在这儿鼓动加强英语和第二语的学习,为多元文化的现实生活做出贡献,使语言成为我们广泛学习的利器时,孩子们就会接下“语言”这根神奇的接力棒,去摸索开拓光明亮丽的世界。语言就像一把光芒四射的火炬,笔者祝愿我们的教育政策和课程的设计者、理论家们、语言教师们和推动教育的社会人士高举这文化火炬向前奔跑,为我们的下一代,为我们的“地球村”“多元文化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2010年 4月写于阿德莱德 

上一篇:聆聽真的聲音


评论专区

晓燕2010-03-30发表
谢谢譚毅放在这里分享,让我们没有亲临现场的人也能听到重量级人物的观点和看法。特别高兴听到王蒙先生对王小波的肯定,因为我也很喜欢王小波,他写的文章幽默中带着尖刻,中国需要这样的作家,希望还会有。
张蓓2010-03-24发表
谢谢谭老师辛苦的工作。 我是第一个提问题的人, 郁达夫 韩寒 王小波 我的三个大爱
黄潮平2010-01-05发表
谢谢譚毅女士费神整理这篇学术研究.我个人认为王蒙先生很理解听众的需求,他用浅白`幽默的语言,精辟讲解一些乏味的文学理论,实在难能可贵.在回答现场一位听众的问题时,他对自前一些作家的患得患失提出白已的看法:"---他(指写作的人)只能尽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作品写好,写好了以后,别人还觉得不滿意,那真是一点儿辙都没有,所以我觉得不必过于操心---" 他还说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我认为,这些话具有警世作用,对我们是终身的鞭策,他好像喑示我们要有使命感` 责任心 ,尽力而为(I do my best!)就够了.至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者,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此乃个人浅见.
谭毅2010-01-05发表
谢谢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