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蔭晴圓缺談圓夢
作者:景亮  发布日期:2010-03-04 02:00:00  浏览次数:6872
分享到:
--------生活,文學和寫作拉雜談
 
   今天,有幸能有機會站在了這個講臺上,跟大家分享這些年來我在澳洲的生活和工作以及寫作的一些體會.首先要謝謝雪梨詩詞協會給我的這個機會.
   在前輩的面前,我倍感壓力.要我談詩,我更是自知自己的不足,不敢班門弄斧”.還好,喬會長和子遙兄給我留下了臺階,讓我自選講題,自由發揮.並要求我講講新聞的一般寫作要素.這是講我的職業和工作,我心裏的一塊石頭放下了.
   但是,這裏畢竟是詩詞協會,完全不講詩詞是講不過去的.於是,我就從幾副我喜歡的對聯談起吧.
     講對聯,又不能不講拾緣會.因為,拾緣會是我在澳洲學對聯的起步點,更是讓我認識了許許多多文學前輩的一個文藝沙龍”.
 
生公的對聯
 
   談起拾緣會﹐也許有些讀者不太請楚。但行內的人心裡都十分明白﹐拾緣會是雪梨大名鼎鼎的文藝沙籠﹐它的名聲在外。連中港臺三地也頗有地位﹐皆因拾緣會是由三位文壇元老所創立﹕劉渭平﹑梁羽生﹑趙大鈍三人的大名﹐早已是響噹噹的。
   以研究澳洲華僑史著稱的劉渭平教授﹐任教于雪梨大學東方文學系﹐是一位漢學家和學者﹐桃李滿天下。詩書畫三絕皆精﹐更是著作等身。可惜他零三年以八十九歲的高壽辭世﹐澳洲文壇頓失旗手。
   被稱為大俠的新派武俠小說鼻祖梁羽生﹐其以《萍蹤俠影》﹑《七劍下天山》等三十五部著作﹐響譽世界文壇。凡有華人的地方﹐無人不識。可惜他年前在香港中風之後﹐返回雪梨醫治﹐延至今年初不幸去世,大家的悲痛至今未能平伏.
       趙大鈍老師乃文壇宿儒﹐只有小學文憑的他勤奮好學﹑孜孜不倦﹐終成一代大師。退休前任教於香港樹仁書院﹐以古典文學見長。他的詩集《聽雨樓詩草》收入了其一生漂泊感時悲喜詩篇﹐堪稱一部人生史詩。且鈍翁已是九十高齡。可喜的是﹐趙老依然耳聰目明﹑行走自如。九旬老人﹐依然能吟詩作對﹐且頭腦清晰﹐說起話來有條不紊﹐真是難能可貴的了。況且﹐趙師母07年歲末仙逝﹐對相濡以沫七十年的趙老來說﹐打擊之大﹐難以形容。趙老能從悲痛的深淵中走出來﹐可見他的堅強。
   九十歲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歷史。筆者仰望高賢﹐雖不才卻願拋磚引玉﹐曾以《大智若愚詩筆健﹐鈍遲藏拙德才高》為題﹐撰寫了一篇趙老的專訪稿。題目以鶴頂格鑲嵌了趙老師的大名﹐且突顯了他品德的高尚和詩才的造詣。是晚輩的筆者對老師的一點心意﹐承蒙趙老的錯愛和包容﹐笑而納之。這大概是筆者第一次在公開的報刊上獻醜的一副對聯.
筆者何其的幸運和有緣﹐有幸與拾緣會的三位創始人相遇﹑相識﹑相交﹑更成為了良師益友。
     提起劉渭平教授﹐那更是筆者此生修來的福氣了﹕從進入星島日報工作的那一天起﹐就能時時聆聽到劉老的教誨﹐他淵博的學識﹑平易近人的態度﹑誨人不倦的學者風範﹐令筆者如沐春風﹐受益良多。劉老逝世後﹐他生前的一大群好友自發集資出版的《劉渭平先生紀念集》﹐就是對這位亦師亦友的學者最好的紀念。筆者因多年來受到劉渭平教授的教誨及仰慕他的人格才學﹐雖才疏學淺卻不辭挑起了此書的編輯工作。此書的出版﹐也了卻了筆者的一樁心願。
   大俠梁羽生﹐一直是筆者仰慕的武俠小說大師。他的作品﹐從小就陪伴著我們這一輩人的成長。沒想到﹐原來兩個完全沒有關係的人﹕一個在中國﹑一個在香港﹔一個年幼無知﹐一個早已聞名遐邇﹑響譽世界﹐卻能夠在同是異國他鄉的澳洲雪梨相遇﹑相識﹑相交。筆者在星島日報第一採寫的名人專訪﹐就是以生公移民澳洲的生活經歷而寫的《梁大俠雪梨尋道記》。如果不是緣分﹖那又是甚麼原因呢﹖
   再一次採訪梁羽生﹐已是十年之後。從八四年發現糖尿病﹑九四年查出癌症﹑零一年驗出心臟病﹐生公這些年來與三大殺手不斷過招。在一片的刀光劍影之中﹐大俠談笑用兵﹑把這些病魔一一打敗。拙作《悠然見南山》正是這些生活歷程的見證。
  莫非真是廉頗老矣﹖
   生公年前的中風﹐把這位大俠困在了病床上﹕筆者每一次的前往探病﹐卻是每一次的無奈和無助﹐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痛﹔虎落平陽﹐英雄被困。是何等的令人唏噓﹖是如此地催人淚下﹖
   歲月不饒人。此話不假。
事實上﹐拾緣會聚集了雪梨文藝界許許多多的精英。筆者有幸刁陪未席,聆聽教誨﹐確是常有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
     筆者聯林學步﹐常常得到了前輩長者的無私幫助﹐受益非淺﹕近日幾位詩人就以筆者的名字﹐鑲嵌了幾副對聯﹐讓筆者受寵若驚﹐大喜過望。
詩人岑斌聯為﹕
光從愛惜﹐
志自矜持。
詩人李稚齡聯為﹕
秀何需塵意啄﹐
文猶費匠心磨。
 
   還有詩人彭永滔﹑岑子遙﹑羅傳澤撰寫的佳聯﹐實屬受之有愧﹐請恕暫不宜公開。
最令筆者難忘的是,去年十月分我去探望生公時,他在病榻中,用筆者的名字,寫了一對鶴頂格的對聯:
返蒼苔上
涵大海中
   就在上個月,鈍翁以九十二歲的高齡,為筆者寫下了生公的這副對聯,留下難得的墨寶.老一輩文壇宿儒的隆情厚意,此生難忘.
 
    一條崎嶇的路
 
   記得出國前我讀過作家戴厚英的一部小說《人啊人》﹐很是感慨。大概是因為作品中想極力刻劃的所謂大寫的的這個主題﹐讓所有讀過這本書的讀者﹐都幾乎可以引起共鳴。可是﹐後來我卻有從新聞上知道﹐戴厚英卻是死於非命﹕被進屋的劫賊殺死在家。一個巨大的悲劇。
   這樣的一個開場白只是想說明一點﹐那就是人的命運有時候不一定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如果不是出國﹐如果不是來到了澳洲雪梨﹐我也當然不會有機會跟在座的朋友們認識﹐也就更不可能坐在這裡和大家見面和談話了。
既然是來到了澳洲雪梨﹐那就先談談在澳洲的生活罷。
說來話長﹐現在回頭看看這些年來所走過的路﹐卻實是一條極不平常的路﹕從時間的跨度上來說﹐也是彈指一揮間﹐整整二十年啦。
 
三 出國
 
     我們這一輩在出國前其實都有一份不錯的職業﹐大部分人都讀完了大學。可是﹐為甚麼又會選擇了一條出國漂洋過海的不歸路呢﹖這裡面的心態﹐大概和小說《圍城》很相似﹐那就是裡面的人都想出去﹐外面的人都想進來。因為都是沒有經歷過的世界﹐都有一種未知的神秘感和吸引力。於是﹐人們就去闖﹐就去追逐﹐就想方設法地去實現自己心目中的目標。我相信大部分當初和我一樣出國的朋友的心態都是這樣的﹐他們也就是你們在座各位的兒女們了。
  現在回首往事﹐大部分的朋友都會有一種萬分感慨的心情。因為﹐這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一路的坎坎坷坷﹐都教人放不下忘不了。
  其實﹐和大多數的留學生一樣﹐我也在澳洲的土地上摸滾爬打了二十年。我的生活也和他們一樣的平凡﹐一樣的要為生計而奔波勞碌。甚至直到現在﹐依然也沒有改變﹐依然是要每天去上班工作。但是﹐我卻一直沒有放棄我自己的精神生活和追求﹐也因為有了這種的夢想﹐我就會在每天的工作之後﹐別人也許都在家看電視的時候﹐拿起了自己喜歡的筆﹐在燈下塗鴉﹐在方格稿紙上用文字去描繪自己的夢。
  人就是奇怪﹐一但有幾會幹自己所喜歡的事情﹐就會全情投入﹐忘記白天工作的辛苦和疲勞﹐越幹越有幹勁。
 
四 夢想
 
     談起夢想﹐就不能不提到出國。因為當初的出國﹐其實就是一種追求夢想的途徑﹕改革開放的政策﹐讓中國南大門的廣東省吹進了一股強勁的留洋風。先是美國﹑然後是加拿大﹑英國﹐澳洲和紐西蘭其實是次選。我們在八十年代的末期選擇來到了澳洲﹐是機會也是緣份﹐不然﹐這麼大的世界﹐為甚麼會走到了同一塊的土地上﹖
  想起第一天踏上了澳洲的土地上的那一刻﹐就像是昨天發生的一樣還瀝瀝在目﹐永遠難忘﹕因為答應接飛機的雪梨朋友突然搬了家﹐我到了香港登機之前也沒有和他聯繫得上﹐只好懷著一顆喘喘不安的心情登上了飛往雪梨的飛機。可想而知﹐連下了飛機往哪裡也不知道的我﹐那一刻是何等的迷茫﹑何等的失措﹖都說出門靠朋友﹐此話一點也不假。在飛機上﹐我有幸認識了一位來自廣州醫學院的學生﹐他告訴我到雪梨後他有朋友來機場接﹐不介意的話可以先落了腳﹐再想辦法找失去聯繫的朋友。就這樣﹐三天之後我才找到那位朋友﹐找地方安頓下來。可惜﹐這位朋友中途回了廣州﹐我也沒有機會再見到他﹐當然也就當面說句道謝的話語啦。
    剛到雪梨﹐一切都新鮮有趣。可是新鮮感過去之後﹐馬上面臨的是讀書和打工的問題。我們這些留學生﹐大多數都是舉債而來﹐加上年紀不輕。這還債的壓力不少﹐不過﹐咬咬牙也就挺過來了。現在回過頭來看看﹐自己也覺得不容易。
   “六四事件發生後﹐大多數的留學生都有機會留了下來。因為有了身份﹐有了綠卡﹐也就有了實現夢想的條件了。
     有了身份之後﹐留學生開始轉型﹕讀書的讀書﹐換工作的換工作﹐總之﹐人們開始從新計劃自己的將來。
     我自己說起來還是很慚愧的﹐只是換了一份工作之後﹐就埋頭工作﹐賺錢還債。
     一段時間的拼搏之後﹐債務還清了﹐可夢想也在那忙忙碌碌的工作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每到夜深人靜時﹐我就會不時地想起了當初來澳洲之前的雄心壯志﹑當初的偉大夢想﹐我就會徹夜難眠﹕難道這就是我來澳洲的目的﹖難道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五 家庭
 
  俗話說得好﹕家庭是避風的港灣。
中國人就有一種非常偉大的美德﹐那就是願意為家庭無條件地付出而毫無怨言。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犧牲自己﹐幸福兒女。
    也許﹐這種的美德在我的身上也有體現。我和太太兩人﹐多年來都把心血放在了一對兒女的身上了。我們不求回報﹐默默付出。也許﹐上天真是公平的。付出的終於都會有回報﹐看到兒女的健康成長﹐那就是作為父母最開心的時候。
  現在﹐女兒在新南威爾士大學攻讀商業和法律的雙學位﹐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盡管功課不輕﹐但她還能安排好時間﹐業餘教教鋼琴和幫別人補習﹐十分的上進。兒子則在北雪梨男子中學讀十年級﹐成積也讓人滿意。鋼琴也考取了八級文憑﹐正準備考八級的黑管文憑。
他們的成長過程﹐也都成了我筆下的寫作素材﹐成了我這本新書《圓夢澳洲》中重要的一部分。
  因為有了家庭的和睦﹐有了家庭這塊溫暖的土壤﹐有了這避風的港灣﹐才有了我寫作的動力。也因為家庭的支援﹐我才可以堅持在每個週末去教中文﹐十多年如一日。最近﹐有幸獲得了中國國務院僑辦委託中國駐雪梨總領事館頒發的優秀海外華文教師獎的稱號﹐也算是對這十多年來教書育人的一種肯定。
    除此之外﹐在工作之餘我的主要興趣之一就是寫作。因為寫作﹐我有機會對生活的回顧和審視﹐因為寫作﹐我學會了仔細地觀察生活﹑檢討生活﹐因為寫作﹐我對人生的思考也就更加深入﹑更加透徹。
 
六  寫作
 
     從九三年進入澳洲華文傳媒開始﹐我就開始有了寫作的條件。在這之前﹐我只是斷斷續續地為一些中文週刊和周報寫過一些專題文章。當然﹐在中國的時候﹐我也寫過不少的文章。作為中文系的本科生﹐除非他脫離本行﹐寫作實實在在是一種基本功。
     實際上﹐在中國和澳洲兩地的寫作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這不單單是國情的不同﹐還有世界觀的區別。作者的生活環境和方式﹐作者的生活態度都會影響到寫作的結果。也就是說﹐寫作實在是很主觀的創作﹐人是第一因素﹐其次才是寫作的技巧問題。
   今天我要談的這本《圓夢澳洲》﹐也是我在雪梨十多年來從事傳媒職業以來的一個收穫。當然﹐也是我夢想的一部分﹐我很願意﹑也很開心和大家分享。
     在這裡﹐我很想借用我自己在此書的來解釋一下寫作此書的目的。
     我在書後的跋為夢缺夢圓﹐也是因為書的名字的緣故﹐是貫穿全書的主線﹕因為有夢﹐所以有尋夢的動力﹔因為有夢﹐所以有尋夢的足跡﹐所以也才有了這滿載著夢的一本書《圓夢澳洲》。
     真的﹐說感謝﹐說不完的感謝。
     因為感恩﹐人就快樂﹔因為感恩﹐你身邊的人也快樂。人是活在群體的社會之中﹐只有身邊的人都快樂﹐你才會更快樂。我想﹐在座的每一位朋友﹐你們現在快樂嗎﹖因為你們給了我今天來講話的機會﹐我覺得很快樂。我想﹐快樂是可以分享的。大家都會同意吧﹖
  至於對這本書《圓夢澳洲》的評價﹐作為作者﹐其實是不適合談得過多。自古以來﹐書的評價都留給後人好了。不過﹐為了大家更容易去讀和理解﹐我還是不避嫌疑地引述著名學者﹐原雪梨大學教授劉渭平先生在序言中的一段話。可惜﹐我亦師亦友的劉渭平教授已去世﹐我也不能以此書再向他老人家請教了﹐這使我覺得萬分的遺憾。
  劉渭平教授寫道﹕景亮兄早年在國內即從事新聞及寫作工作。來澳洲後仍不棄舊業。並以一個文化工作者之立場對此新國家中之生活感想觀察發為文字﹐寫成此書。吾人可由此看到一華裔青年如何融入此新社會之經過及感受﹐當為之最大貢獻。
     劉教授的這一段話﹐代表了一位著作等身的學者對年輕一代的期望。我是銘記在心﹐永遠不忘。
     而對此書詳盡的介紹和評述的文字﹐大家可以參看序二。這是旅澳詩人作家﹑書法家﹑文學博士。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後﹑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莊偉傑所寫。
這裡只想引述其中一段總評式的文字來讓大家參考。
  莊偉傑說﹕這是一部抒發感懷﹑寫人記事﹑描述風情等多層面多視覺組合構成的文集﹐是一部有著多種文體書寫的生動文字。全書表現了作者的思想路向﹕世道人心﹐人間有愛﹐異國風情﹐情牽故土﹐生命無奈﹐以文寄情。換句話來說﹐無論是為文者或為人﹐當以寬容理解為懷﹐平和沖持鋪路﹐向上行善﹐擁抱自由﹐方能文心雕龍﹐抒情吟嘯。人在異域他邦﹐要堅持不懈且執著於弘揚自身的文化﹐即用母語來表達自己對善與美的期許等人文情懷﹐多麼難得。
     當然﹐文字中的溢美之詞作者受之有愧﹐但其文字的概述卻相當的精僻﹐把書中作者的思想路向充分地突顯出來﹐讓讀者一目了然﹐十分清楚。
 
七  健康
 
   如果說作家可以一本書主義﹐我也就可以沾上點光。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只有《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可以憑一本書(實際上是一套六本書)登上了全球的富豪排行榜。別人也就沒有這樣的好運氣了。
   我並沒有妒忌羅琳的好運氣﹐我只是希望這本《圓夢澳洲》能給讀者代來一些啟發﹐帶來一些共鳴﹐就十分的滿足﹔如果能讓讀者在讀完全書之後﹐激發起一個或半個的夢想﹐那就更加開心不已了。我會感謝所有的讀者﹐抽出寶貴的時間去閱讀此書。
   這裡﹐我想談一點書外的話題﹐但卻又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那就是健康。
其實﹐出書讀書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屬於上層建築﹔而人卻必須在身體健康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所有的上層建築領域的東西﹐包括寫書出書。
   我們這一輩﹐到澳洲二十年了﹐早已是人到中年了﹐俗話說得好﹕人到中年萬事憂。說俗一點就是﹕上有老下有小。事事要操心﹐事事要親力親為﹐哪有不之理呢﹖
      環顧我的周圍﹐我們這一輩的中年人的健康情況﹐也卻實讓人擔心和憂慮的。更為可惜的是﹐我的一位大學同學﹐去年在墨爾本因患胃癌而不幸英年早逝。消息傳來時我萬分的震驚﹕原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原來﹐死亡可以發生在我們這一群中年人每一個人的身上﹖珍惜生命﹐愛護健康﹐再也不能有半分的遲疑﹕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其實﹐在這件不幸事件發生之前﹐我就意識到這一點﹐我就從自己身邊做起﹐從每一件小事上做起。
   對於健康﹐我有幾個觀念。首先﹐生命在於運動。於是﹐我幾年來一直堅持早上跑步鍛煉﹐效果明顯。其次﹐均衡的飲食﹐並堅持服用高質量的營養補充品。再有﹐保持心身的愉快。不要事事計較﹐凡事學會感恩。因為感恩﹐你會更快樂﹔因為快樂﹐你會更加健康。
 
     謝謝大家.
 
:此文是作者應雪梨詩詞學會的邀請,在一次專題講座上的發言。

下一篇:曇花一現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