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序言二 平民视野 --平民散文杂文集(序)
作者:王晓雨  发布日期:2017-01-29 22:54:42  浏览次数:2402
分享到:

平民(蔡田明)是我在本世纪初任墨尔本《大洋时报》总编时认识的作者,在副刊上写专栏。 我离开报业十年过去,2016年6月把书稿给我,嘱我写序。

放在这本集子里的一百多篇散文,开始写于1994年,止于2016年。平民旅澳27年,有22年的文字集中在这里了,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22年,把它拿起来一起读,是一种少见的阅读体验,那么也就可以一口气看到作者的心路历程。可惜我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一口气读完。

分多次读平民的散文集的一个原因是读他的文章总是有被作者照顾太多的印象,感觉写法老旧而拖沓琐碎,事无巨细都婆婆妈妈地娓娓道来。我不熟悉的内容尚可,我略知一二时,就觉得婆婆妈妈。上海人说“饭泡粥”,意思是:“这锅佳肴是小火炖的时间太长。我在这里先给没耐心的读者提醒一下:你最好泡壶咖啡再开始。”

写作人都有自己的个人风格,同一国家,同一时代,甚至同一地区的作家,写作风格也会很大差异。但同时,因为同一国家,同一时代,同一特殊条件下,作家的风格也会很相似甚至雷同的表现。当代电影中的宝莱坞和文革中的中国文坛就是一例。平民的写作风格特征其中有他个人的特质,如做事认真仔细,考虑周全等等,但我还要更多指出的是这一拨人的特征。我说是“这一拨人”而不说“这一代人”,就是想指明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去国离乡的近十万年纪不轻的留学生。与今日十几岁就出国留学人不一样,当年的“这一拨人”比留在国内的“这一代人”有更多的学业压力、生存压力和就业压力,业余时间拿起笔写作,多少还有开放前的大陆痕迹。大陆本土上在80、90出现了文学艺术的高峰,各种风格流派艺术风起云涌,但在海外的“这一拨”则风格依旧,他们刚从文革时代一跃而入资本主义,“这一拨人”还是习惯于“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多元发展要晚一些。创作艺术如他们的生活一样平实具体,特别是如年纪平民一样的中年学人,这也是为什么不论在哪个发达国家留学,海外没有一部作品如同时期的大陆文坛一样,尝试“先锋文学” “ 意识流”,“后现代”等呈现多元的手法风格。“这一拨人”这样的写法和80、90后大相径庭,但这又何妨?他眼中的时代,只能用他喜欢、习惯的方法写,如果他认为写给同时代的人看,他当然用他那个时代的音节,韵脚和略带拖音的腔调。好比配一只古老的歌,他选用了古琴。

造成平民这一批作者文风的另一个原因是海外留学生办的报刊没有修改剪辑作品的规定,作者文章除错别字外,基本不作剪辑。这样就使一些作者从来不提炼浓缩文字,竞争上版。习惯久了,文笔就朴实有余,简练不足了。我们看今天澳洲、加拿大、美国、日本、欧洲留学生文集,只要是“这一拨”的同龄人,读起来都会觉得慢而琐碎。

不过平民的还好,不觉得冗长,因为他已经杂成一家。我在琐碎的阅读中很快感受到作者的份量。中国人说“好吃不过饺子。”我的比喻是一锅广东人煲的老汤,用筷子一撩拨,哇!里面这么多好东西!

题材广泛、信息量大是本书的又一个特点。澳大利亚如今已经有100万的华人,其中留学生身份者不下15万,不算能写文章出书的500人,每天在网上、微博、微信里表现澳洲风土人情者众多,但有几人能文化科技,移民大选,上天入下,海阔天空撒网的?平民在西澳洲生活了27年,这年份已经超过当地半数居民。22年的文章放在一读,就更加能感受到一个中年出国的学者在异国他乡的观察思考。写风土人情如数家珍,平民写澳洲的生活特别吸引人,相信许多喜欢跳读的读者会直奔“抓鲍鱼”,“捞螃蟹”、“钓鱿鱼”、“深海钓鱼”、“蓝花楹”等篇。我是个喜欢山水的写作者,看后也向别人推荐他的文章。常常读着读着,我不再仅仅当作文学作品欣赏,它科普知识丰富还兼有百科全书营养,不论是新来移民还是中国的读者都可以从此书中获取知识营养。作者的学究气还表现在文章里的数据上,除了大量的阿拉伯数字还有许多精确的“%”,给读者完整的印像。平民这位超龄留学生,在中国的就业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参加编纂了《中国文学研究年鉴》一书。其同一单位的前辈钱钟书先生深得平民仰慕,于是他用业余时间写成《管锥编述说》,深得所内专业学者赞赏。平民还是英国18世纪伟大作家约翰生( SAMUEL JOHNSON,1709-1784) 主要作品的汉译者,著名的人物传记《约翰生传》也是平民翻译出版。平民至今已经翻译出版了5本约翰生的书。已经是中国学者中的SAMUEL  JOHNSON专家。约翰生是个杂家,既有小说、游记散文,也有诗歌和诗歌评论,更能以一己之力花8年时间编纂《英语词典》。喜欢约翰生的平民兴趣与他研究对象一样,又广又杂。本书文章杂而多元五花八门,兴趣所到之处,没有他漏掉的。平民的许多文章都能旁征博引,特别是近当代的辜鸿铭、胡适、梁漱溟、梁启超、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等人的话,既展示出这些风云人物对外面世界的看法,也流露出作者自己的价值观来源。

平民视野是本书的主要看点。太太是中医师,所以文章里有不少中医知识,难能可贵的是有不少中医和西人体制的碰撞经验。作者写作家、医生等各种职业,写80后、脸书、同事、朋友、土著人、政治人物、大小会议、移民群体、战争,写生老病死、婚丧节日。澳大利亚特别是西澳洲的大事件作者都一一评判,对中国近当代的大事甚至繁简字体争论也有精彩论述。作者顽固地流露自己的价值观,讲故事讲情,最后都归于讲理。由于做研究的习惯,很多文章的结尾都一段评论,批评矛头清晰,如从西方的母亲节转到中国单亲家庭的孩子如“人质”的遭遇。书里文笔生动幽默处如深海钓鱼,写钓鱼者被鱼戏弄,“水深108米,收线时不安烦燥,拼命摇线,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我也不知道是否有鱼。”看望百岁老人后,“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们禁不住想,怎样的吃喝住行才能收到这一张(寄自女王)的贺卡。”捞蟹时,“不能赤脚,看见看不见都不重要,只要勤快,上捞下捞,左捞右捞总有收获。”既写出澳洲这块天堂之美,又把一个捞蟹新手的欢快神态写出来。写《钓鱿鱼》一文,明明他一条没有钓到,却能吸引你看完。写圣诞节时能跳出套路,写一个临死的病人要求能如平常人一样来一次性生活?结果此事由报章讨论而由自愿者上门解决。

作者早期的文章简单稚嫩,流露出刚刚获得解放的大陆青年口吻,指黑道白,爱憎分明,以后的文章则越来越宽广, 2000年后的文章大气,不仅表现在有见地,还表现在宽容多元。平民是中文世界里的约翰生迷,也是把约翰生这位大作家介绍给当代中国人的主要人物,他还撰写了许多自己对约翰生的认识心得。在这样的翻译和写作过程中,他与约翰生心灵沟通。当然也有例外的,如:“除了傻瓜,没有人不为钱去写作”,把约翰生的这句话放在平民---一个约翰生迷身上,也许不很确切,平民夫妇在澳大利亚富裕安康,生活无忧无虑,平民每天的日子是“写作并且愉快着”。2000年以后的文章里, 读者可以明显地感到,和一些中文作家或者出国后习惯用体制内的眼光看问题者相比,他的文章视野开阔,既胸中有世界,也能从世界看中国。难能可贵的是,全书贯穿了中国移民们的心声,那就是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

我愿意将平民特色归之为——平民视野。至于他达到这一境界,其中有多少是归功于他,有多少是得益于澳大利亚这个天堂?结论还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吧!

                             2016年6月19日


上一篇: 开心的利害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