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人味儿
作者:张镭  发布日期:2017-10-04 11:44:17  浏览次数:1695
分享到:

就立身与读书,雍正为皇子们写过一联:“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

此联传颂至今。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读书是为明理,而非谋生。

教育的目的是做人,而读书明理,明的是做人的道理。

但我们的教育,却是为了谋生。

生存乃第一位的,谋生也没有错。问题是,我们真的从教育者那里学到了谋生的本领了吗?即使学到了,若不懂得如何做人,只怕这本领也是很害人的本领。看看当下中国的商业环境,你就知道做人的事有多么地重要了!

中国人非常喜欢讲道德,而不喜欢讲道理。

讲道德显得非常“高大上”。好像一个人只要他嘴里吐出“道德”二字,这个人不仅是有道德的人,而且一定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如此一来,每个人都爱对他人讲一讲道德了。

道德是什么?他未必说得清,但道德肯定是个好东西,因为人人都在讲。

一个有道德的人,未必一口一个道德。那些鹦鹉学舌的人,兴许想不明白。

作家王小波在云南插队时,突遇一次洪灾。洪水冲走了生产队的一根电线杆,一个知青跳下去,结果被洪水卷走。这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令王小波困惑:一条年轻的生命跟一根电线杆比,哪个更重?不消说,前者重于后者。但大队书记却说:保护国家财产是大义所在。

在大队书记这眼里,国家财产比人的生命重要!且升至大义的高度!

大义在中国也是高尚的词。“大义灭亲”,便是典型。

无疑,这个大队书记讲的是道德,而王小波则试图讲道理。这个困惑他的道理就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怎么比不上一根电线杆?怎么着他也比电线杆珍贵啊!

十年前,我们这座小城一下子冒出许多人力车。一个热天,我招了一辆人力车,上了车才看清蹬车的是个老者,瘦骨嶙峋,还不停地咳嗽。他吃力地蹬车,汗如雨下。我有些不忍心,对老人说:“老人家,你身体不好,不能做这个呀!”说时我要下车。老人突然着急了起来,说:“我没事,我能行。你不忍心我淌汗,难道你就忍心我挨饿吗?”

我的所为,可能叫道德,我以为我跟他讲道德,他会感激我,可我讲的道德却让他没饭吃。他给我讲的话,不是道德,是道理。

讲道德,很高尚,但有时不能当饭吃,反倒是算不得高尚的讲道理,却能让一个人不致于饿肚子。

一个多讲道理、少讲或不讲所谓“道德”的社会,才是有人味儿的社会。

50多年前,胡适就这么讲了。他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什么是“人味儿”的社会?什么是“人味儿”的国家?

1919年陈独秀被捕,营救陈独秀成为举国浪潮。这其中有两个人也站出来,令人惊诧至极!这两个人是反对白话文的桐城古文家马通伯和姚叔节。二位思想守旧到恨不得刨了陈独秀的祖坟。但当陈独秀被捕的消息传来,按说二位高兴还来不及呢,可二位却为陈说话,认为陈独秀“所著言论或不无迂直之处,然其学问人品亦尚为士林所推许”。

这事给了胡适大大地感慨。若干年后,他在给陈独秀的信里再次提及此人此事:“在反对白话文最激烈的空气里,居然有几个古文老辈肯出来保你,这个社会还勉强够得上一个‘人的社会’,还有一点人味儿。”

胡适很强调“人味儿”,我个人也非常喜欢“人味儿”。胡适强调,是他害怕社会没有人味儿,是他担心社会失去人味儿。而我之喜欢,不是因为这个社会人味儿太浓,而是我希望今天的社会能多有一点人味儿。有人味儿的社会,才是好社会,才值得人过,才令人喜欢。

我们今天的社会,要算得上是一个好社会了。好在何处?好在人人有饭吃,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正向着小康迈进。

小康是个什么标准呢?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其标准为: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这是物质层面的好社会,再来看精神层面的好社会。

精神层面的好社会,我们有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8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的;中间8个字,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最后8个字,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

为什么要把小康标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弄出来,搞得这么清楚呢?我这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社会是怎样的一个好!

必须承认,今天的社会,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社会。没有战争,没有瘟疫,没有天灾,没有人祸,人民安居乐业,一派祥和。但是,为什么人们却认为这个社会少了一点人味儿?甚至人们认为,他们生活的社会,不像是人的社会?

人的社会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社会?胡适生活的时代,虽然星光闪耀,大师云集,可我并不认为那是一个好社会。为什么呢?因为整个民国时期,诚可谓是一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期。生活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的人们,哪里有“小康”?哪里有“核心价值观”?

可胡适却认为,这个社会“还勉强够得上一个‘人的社会’,还有一点人味儿。”

这个“人味儿”,就是侠士义气。有了侠士义气,人们就能在黑暗中看见尚存的一线光明。

今天的人们不再谈论侠士义气了,今天的人谈论的是大义,是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实上,侠士义气已从我们今天的社会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殊不知,没有了侠士义气,也就没有了正义和正气。

以侠士义气来看待今天的社会,不知妥否?连我自己也不清楚,我们的社会究竟还需不需要侠士义气?之所以不清楚,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的社会已步入小康社会,另一个,我们有了新的价值观,而且是核心。

新的核心价值观,能否培养出侠士义气,我不知道。我仅知道,在胡适看来,一个社会,无论他怎样糟糕,只要还有那么几个侠士义气之人,这个社会就还是人的社会,就还有一点人味儿的社会。

也许我们的社会已不再需要侠士义气了,所以我们用核心价值观取而代之。但是,针对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简简单单的8个字,对公民有多大的教育和启发意义呢?我们真能把公民培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吗?

走在我们这座小城的每一条马路上,抬眼可见路边的广告牌上,印着制作精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路过的人都看得到,大凡识字的也总会瞄上一眼。一些下课回家的孩子则会大声读出来。我问他们:懂得什么意思吗?孩子们给我一张欢快的笑脸,跑开了。

莫说孩子们,就是我们成年人又有几个人完全懂得那枯燥、单调的说词?即使懂了,也不知该如何去践行。

看来,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南辕北辙,驴唇不对马嘴,总是抓不住要害,那么被害的人只能是孩子。等到孩子长大了,原以为“树大自直”,不承想弯曲的树苗,即使长大了,也还是弯曲的。当社会接过这株弯曲的树木试图做些修正,将其培养成参天大树时,我只能说,不过是亡羊补牢之举。

教育!还是教育!可怕的教育!这不是教育工作者的失责,这是教育体制的积弊。我非常纳闷:难道制定、决定、规定体制的人,他们家的孩子天生就天才,不需要读书?不需要明理?不需要做人?难道他们一生下来就很明理,就会做人?

我们的孩子究竟是先做人,还是先谋生?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我坚持认为,即便是先谋生,也还是得把人做好,也还是得明晓事理。人都做不好,叫他如何谋生?人都做不好,谁能保准他不会去干谋杀?

读书使人明理,如此浅显的道理,我们的教育硬是没教给孩子们。结果呢?被教育出来的孩子什么事理都不懂,都不明。中国人今天活成这副德行,真是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好结果。面对这个结果,政府坐不住了,政府觉得他该上了,不能再任由教育践踏人民了,尤其青年们了!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运而生。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