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论读书
作者:李宗林  发布日期:2018-01-22 12:05:18  浏览次数:1609
分享到:

我啊,感慨自己怎么这么晚才把《道德经》读完,如果早点了解道的原理去修身该多么好。这个善根种的时间有些晚,导致我有时觉得之前的时光做了不少错事,万分惭愧。一本《道德经》不仅是领导者法则,更是讲述德育讲述孝顺的根本。如今社会上常常抨击孔子,认为儒家思想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啊,蛊惑人心啊。不错,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揉杂各家的统治理念中的权术整理出一套权术来,这种看似利于统治阶层的说法从汉武帝开始实施,结果怎么样,也是从武帝朝开始走下坡路的,你作为统治阶层加重徭役赋税,还告诉老百姓你们要知足,吃糠咽菜,穿麻布片就挺好了,你们不听话上天惩罚你们打雷劈死你们,实际上怎么样?统治者让老百姓失去生活根本了,反正我吃不上饭没衣服穿,我打砸抢或许还能有点作用,于是不怕电打雷劈了,死了还解脱,这下坏了,统治者施展的那点儿权术还有意义吗?同样,你做长辈的自己不以身作则,你打麻将打牌,告诉孩子这弟子规好啊,你要好好读,学习很快乐的!孩子他们傻吗?他们不会质疑你吗?学习好玩儿你自己打牌呢?所以国家这个词为啥把国和家放在一起,是相通的道理的。

好在我老妈她是比较爱看书,我小时候看她在家里啥时候都拿着书看,我就也学着看书,爱拿着书看,很少出去玩儿,的确学了不少东西,啥百科小知识啊,历史啊,这些东西小时候看了不少。记得六岁那年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彩绘板《三国演义》,于是这书很多年我都没放下过,从儿童版读到原著,其中精髓多年来并未感悟到,说实话,太拘泥于形式,光在乎表象的层面,无非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九岁在书店看上一本白话文的《三十六计》,爱不释手,读了好多遍,也把历史典故记忆不少,然而等我找到原著版《三十六计》,打开第一计叫做瞒天过海的,第一句话叫做“《爻》言曰: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于是我就有点懵了,总以为自己了不得啊,有多了解历史。最近略懂了《周易》大概能理解了,就好比把外在的表象做的很充分,让对方判断不清真假,把其中的阴谋掩盖住,叫做瞒天过海。实际上我看的那么多历史书,外在的体现居多,而这些表象的根源我并不懂太多。就像我现在每天不得不记忆一些单词,我并不知道这个英文词根在哪里,这些词是如何衍生出来的,所以记忆起来的效率大打折扣。

如今,我开始看去年回国老妈督促我读的《弟子规》,听罗大伦博士的录音,结合的去理解。前段时间室友哥哥问我四书五经是那些书,我都答不全,今天才翻开《尚书》一看,发现的确非常的晦涩难懂,换《大学》读了,才感觉仿佛可以读下去,实际上,我的文学功底并不牢固,对于历史的理解也不够深邃,如今明白了道的法则之后再去明理,才能使人际关系良好运行。

咱小时候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受祖父辈的影响,传承下来了,可是呢,咱都是在讲礼貌,这个貌一个是德的表象的意思,一个指外在的体现。小时候,我尊重长辈是因为我老妈告诉我,你不要厚脸皮问大人要这个要哪个,叔叔阿姨给你红包你要再三推辞,见了长辈你要问好,我就按着这样做的,虽然大人们觉得我有礼貌,但是实际上我自己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毕竟随着大人出门了只要态度谦虚毕恭毕敬大人们就会觉得你有礼貌懂事,说到底,我自己并不懂事,如果我懂事我就不会现在才知道什么是道。多亏老妈和外婆给我的启蒙教育比较到位,我才有机会接触到《道德经》并且理解其中的意义。明白什么是道了那么孔圣人的儒家思想才有教育意义。我觉得孔圣人自己如果把道讲出来了,恐怕也就不会有后世所谓“踩上一万只脚”这样的事情出来了,我相信他是懂道的,不然不会为《易经》写出《十翼》来,后世的批判应该批判的是那些把儒家思想往歪处发挥的学者,孔子自己没有什么错的,他站在他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能说出仁爱来,让统治者关爱百姓,这了不得的!包括现在有的企业家还没这个境界,没有关爱员工的概念,你凭什么批判孔子呢?凭什么觉得他留下的是封建残余呢?我也大致地读了一下墨子,实际上他讲的墨家思想和儒家难道真的相对吗?其实站在百姓的角度墨儒大体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墨子是站在无产阶级的角度看问题,有些角度上的差别罢了。

我也是个国学的初学者而已,读了这么多年历史啊文学作品,也未能真正领会过国学的精髓出来。不懂道而讲仁义礼智信,恐怕今后是要栽跟头的,前两年我回国了还容易和父母产生矛盾呢,说实在的,光懂表象怎么做是对孝慈没有好处的,尤其在产生矛盾的时候,不是发自内心的关爱父母的情绪,实际上就像窗户纸一样的,一捅就破。你要明白了观复的道理,这人就和植物一样要归根的,实际上你就更能去包容别人了。所以以出世的角度看如何入世,或者从上帝的角度看咱们普通人,渺小啊短命啊,表达的意义是一样的。老子看这芸芸众生一代代老死归根,上帝就看你们人整天行着罪恶,然后匆匆离别,本生于尘土又归于尘土。不管是上帝的几千页《圣经》还是五千字的《道德经》,实际上都是想告诉人们如何为善,为什么为善?老子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讲回报的,更符合我们逻辑。虽然二十一岁还没怎么读四书五经,好在是已经有了这个大前提了,总比很晚再知道有好处的多,为之前的凶相感到无比的惭愧。


下一篇:篦 子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