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哥"已不只是个传说
作者:刘放  发布日期:2010-11-17 02:00:00  浏览次数:2233
分享到:
    人都说,现在是江湖文化复兴时代。在这个时代,社会上称“哥”称“姐”成为时尚。不知哪个心情欠佳的男人在网上发个贴:“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立即在网络上风传,认为极有品位。又有个大概是失恋的男人发贴说“哥喝的不是酒,是忧愁!”同样也受到热捧。
再后来,时不时冒出一个两个“哥”,在网络上炒得红火。一个“犀利哥”,风靡了大江南北,还红到日本、南韩。而“犀利哥”也就一潦倒的流浪汉,一个英雄受困的高贵乞丐。他蓬头逅面,破衣烂衫,腰绑一根麻绳,口含半枝香烟吞云吐雾,仍是酷得不得了。
紧接着,又冒出“深邃哥”、“雪碧哥”,网络到处都是哥,哥哥们时来运转了。与此同时,那些比较出位,比较牛逼的女性,也被称为哥。如“曾哥(曾轶可)”、“春哥(李宇春)”,被粉丝们叫得山响。哥已经再不是一个传说了。
“哥”时兴,“姐”也不甘后。有个叫林家小妹的女乞丐被称为“犀利姐”,也红遍网络。此前,“芙蓉姐”、“凤姐”等早已是家喻户晓。而那些女中强人们则被称为“大姐大”。
这些哥这些姐的红火,文化界认为是一种江湖文化的复兴。据说“江湖”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当然这些与后来的“江湖”文化已不是一码事了。
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中,江湖文化一直与传统的主流文化(儒、佛、道)并存,有时交织在一起,有时游走于边缘。也有的时候充当着颠覆和解构主流文化的角色。《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的结盟,《水浒传》中梁山泊的英雄结义,都是典型的江湖文化。而他们遵从的“忠孝”、“仁义”等与儒家的核心价值并不相悖。但也因为“江湖”文化最容易成为底层社会流民、帮派组织存在的基础和精神支柱,所以往往被正统社会所排斥,故“江湖”常带贬意。如流落江湖、浪迹江湖、走江湖、闯荡江湖、吃江湖饭、江湖生意、“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等等。那些三教九流行假医卖假药的,也统称江湖骗子。
江湖文化对正统的抵触和挑战,是显而易见的。《水浒》故事中的“除暴安良”、“劫富济贫”就是江湖文化的极端。中国历史上那些造反的英雄,各类红白黑帮,开始时无不是称兄道弟,以江湖道统为圭臬。就是国、共两党起家时,江湖帮派气还是满浓的。哪怕是现代社会,但凡是“哥们”,办事就意味着可以打破某些社会规则(甚至违法)。
关于江湖文化是要长篇大论才能说得清楚的。在此说的只是浅表的皮毛。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喜欢以兄弟相称,开口闭口就是哥、姐。江湖文化正在不知不觉中颠覆和解构着正统文化。不知什么时候起,社会流行叫“师傅”,一不小心,就被人叫师傅。但很快,叫师傅不时髦了,就有人叫老师。再后来叫老师也不时兴了(都快成贬义了),哥就流行起来。在网络上能被人叫一声哥,是品位的象征。
女人就叫姐。但不能叫“小姐”。小姐这个称呼,曾经是对那些有教养有身份未婚女性的尊称。但近年来因坐台的风尘女子都叫小姐,就沦为某种职业的代名词,如今你要是敢叫良家女子一声小姐,人家就会抽你丫的。
曾几何时,“同志”是多么神圣,多么高尚的称呼啊。在那些年代,同志的称呼确实代表了一种较为平等的关系。但也并非人人能享有这种称呼。那些被视为异类者,是不能被称呼同志的。曾有些那个时代的“贱民”回忆说,那时最渴望的是别人能叫他一声“同志”!
又谁曾想到,如今,“同志”已被代指男性同性恋者。就是官员们之间私下里也喜欢称兄道弟。连总书记也被人称为“胡哥”了。
有时想想,都不知称什么才是最好的。还是叫一声哥吧。江湖上讲义气,江湖文化至少有主张公平,扶贫济危的一面。

上一篇:二手生活


评论专区

李薇2014-11-20发表
呵呵,很有见地。
王寒星2014-11-20发表
呵呵,说得好
李薇2014-11-20发表
呵呵,很有见地。
王寒星2014-11-20发表
呵呵,说得好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