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古诗的没落
作者:张蓓  发布日期:2010-12-06 02:00:00  浏览次数:2929
分享到:

我爱读古诗,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作古诗。我不敢想,原因在于不仅古诗形式上的平仄纷繁复杂,更在于古诗的意境高远,无法企及。

研究古诗的人不多。不如研究股市的人多;研究古诗的人,认真又不多。多数没有研究股市的人认真。而真去研究的人,真的掌握理解的不多。几个不多下来,只怕是少的可怜了。

古诗,唐宋最发达,到了清代已是烂熟。晚清著名的诗人,应该算是黄仲则, 至于到了民国,最有名的就是鲁迅和郁达夫,郁达夫的古诗词, 在我看来, 比鲁迅更高一筹。

民国的时候,其他的名句也是不少,比如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 汪精卫的   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毛泽东的  欲与天公试比高。

而现在,古诗已经好像也许大概,只是一个传说了。

现在的人做的古诗,说工整都难,更别说意境高远。有人说工整不算什么,形式而已。可是没有了这个形式,那就不能叫古诗,该叫顺口溜,或者其他什么,没有了个这个形式,就不是古诗。好像芭蕾就是要脚尖跳舞,不用脚尖,就不再是芭蕾。

再说内容,我觉得好的东西有两种。一种好在精美。比如纷繁复杂,美轮美奂。一种好在淳朴简单,天真。所以繁简都可以。但是现在的人好像既没有耐心精雕细刻,也失去了有什么说什么的率真。 唯有那么一点点感情。这个感情,既不是豪情,也不是柔情,既不是多情,也不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仔细一读,其实是矫情。

所谓古诗,由古到今,可现在的古诗,及无发展, 更无继承。  如果你拿你的古诗给我看, 我只能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好的古诗,一唱三叹,觉得好的很, 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此为大大的好。说不出的感觉,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所谓触类旁通,喜欢京剧的都知道,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一招一式看似简单,但是别人一做,就完全走了样子,为什么, 因为人家功夫深。

古诗也是,没有个几十年的忍辱负重,闭门思过,哪里能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有人发现古诗讲究对称,所以写出来都是对称的, 比如春夏对秋冬,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但是这样的绝对,实在不多。 但是因为太工整,只能被作为例子,而不能抒发人的情怀和抱负。

现在的人有几个有情怀的,又有几个有抱负的,有几个有学问的,又有几个有个安心做学问的,既然什么都没有,那你做的什么古诗? 不如回家卖红薯!

古诗的的没落,实际是人的没落,古诗的没落,实际是人心的没落。

 有资质的人,来到了国外,置中国5000年的文明,百家争鸣的文化,与无所有, 反而皈依基督教,这样的教徒,越是虔诚,我越觉得中国文化没有希望,自己祖宗的东西不爱,难道要等个外国人来挽救吗。 这不是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于一切眼中看到无所有吗?

看看当今的古诗,我不禁想起了李煜的名句,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识难。当今的古诗绝不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是落花流水春去也 , 天上人间。




评论专区

读者2014-11-20发表
《唐宋名家词选》里,李煜的《浪淘沙》版本如此:“簾外雨潺潺,春意将阑。罗衾不暖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归去也,天上人间!” 《唐宋词简释》、《唐宋词三百首》和《全唐诗》版本如此:“簾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对照: “将阑”变“阑珊”,“不暖”变“不耐”,“关山”变“江山”,“归去”变“春去”。本人觉得后一版本较好。李后主是亡国之君,南唐江山是在他手中丢掉的,他害怕凭栏眺望的,应该是他曾经有过但现在已不属他的“无限江山”,此词中的“江山”更能表现词人的心情。一己之见。
莫娜2014-11-20发表
好像有说“江山”,有说“关山”的。不过我觉得在这里“关山”更贴切,亲切一点。
圣童2014-11-20发表
古诗既然是古,就不在今天了。今天的该是“今诗”,即便现在以古体(古诗的格式)去作,出来了还是现在的东西,那个体是否与今天的内容匹配,很难说得好。 古诗的“古”字有两个含义,格式的古,内容的古。今人要写古体诗,一定是老瓶装新酒。新酒里还有很多假的,所以弄不好就是老瓶装了可乐了。既然装可乐,干吗非要用老瓶呢?还不如就用可乐罐了。 如果想写古意,那是伪装,造假。这与身在曹营心在汉还不同,那是同时异地,这是异世异地,啥啥都不对了。 所以古诗只是用来回头品味一下之用,现在去写,必定是故作姿态——根本没姿态,附庸风雅——根本没风雅。 世界是变化的,固守就会被淘汰。古诗今用只是假象,不可能再有生命力。特别是一些韵上的死规矩,弄得现在人不知道东南西北,还以为古人如何,其实是字的发音在古时和今天产生了变化,这里举个例子:比如柳宗元的那首《渔翁》,六句话,一个韵脚,“宿”、“竹”,“逐”,还有一个“绿”。问题出来了,最后一个“绿”字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它与前三个字是同韵的。但现在总结的结果是,“绿”和“竹”属于同韵是有人又总结,汉语拼音的“屋”和“鱼(平音)”属同韵。真的如此吗?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柳宗元的《渔翁》中的“绿”不读“绿”而是读“陆”,这个韵压得非常严格。但是,“绿”字后来发音有了变化,变成“虑”音了。我们再回头读古诗的时候,这个韵就驴唇不对马嘴了。懂得京剧的人很能理解我说的这个问题,比如“行”过去是读“信(二声)”,“白”过去是读“博”的。所以,我们现在去读唐诗的时候,就会出现韵不协调的问题。但,对古诗研究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并不透彻,特别是很多人根本不想去认真研究这些问题,于是就变成了“绿”和“陆”是同韵这样的错误。还有“雨”是“YU”,后面的“U”发什么音?是“屋”还是“愚”?其实,“雨”在过去发接近于“乳”的音。 汉字的很多发音是有地域性的。这种发音的差异,在古诗中经常会出现。我们今天的人按照现在的发音方式去阅读古诗,韵就全都变了。这还仅仅是个语音问题,其他问题就更大。这里暂不深入去说了。 现代诗歌,西语有非常好的作品。汉语中没有(请别给我举例子某某某某的好,等我说完了,再去反驳不迟)。 我理解有人反对现代诗或不喜欢现代诗,反对或不喜欢的理由很多,即便我也不喜欢现代诗,因为写现代诗的人自身就不具备诗之情怀,对诗意根本就没有任何了解,不仅如此还很缺乏品德,缺乏境界,这就导致他们在诗歌问题上存在巨大的隔离。这种隔离造成的无知,导致了他们的自我膨胀,然后就天老大他就是老二。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真的如此吗?可以自由地写,但写出来的东西是不是东西,不由个人决定,而是客观审核。 中国的现代诗完全是舶来品,是抄袭外语诗歌的一种粗浅的形式。五四至今,对新体诗都没有一个本质上的沉思和研究,导致今天的诗歌成了这副样子,还是怪我们自己。 西语现代诗中有很好的作品,甚至是非常好的作品,但翻译成汉语之后,语言上的音乐性韵味就会大大折损,剩下最多的是原文诗的具体意思和诗歌形式。我们可以看看,我们现在的诗歌是不是就是这副样子,除了形式,和简单一点的意思,再就没什么其他的东西了(甚至连意思最后都没了)。北岛有本书叫《时间的玫瑰》,讲了20世纪的9个诗人,他在翻译他们的诗歌时所面对的问题我们看看也就都明白了。所以问题就来了,我们现代汉语诗歌到底该是个什么样子的?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明白两点:第一,它不再是中国古体诗歌的形式了;第二,它也绝对不是效仿西方现代诗歌的那种表现态度。换言之,中国现代诗歌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重新创造——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中国的汉语现代诗歌并没有真正存在,还只是个样子,内容还没有。 依靠以往,进行延续?我们可以看看西语诗歌,他们的古体与现代体产生了多少背离。 长话短说,张蓓担心的古诗没落,她担心对了一半。不是作古诗需要情怀,需要努力,需要认真做学问,只要诗歌创作,任它是古是今,都需要如此。我们叫古诗,古人却叫他们的现代诗。所以古与新完全是相对的,根本没那些严格界定。我们如将它们界分过分了,我们就把古诗弄死了,它们就真的活不过今天了。我们应该做的是让他们自然活性地延续,延续内质,而不是保留当初(就像一棵树,那时是一种样子,长到今天肯定不是当初的样子了),当然更不是形式,对形式完全放弃,只要那份亘古长生的情怀与智性,然后选择一个最适合表达它们的方式去呈现出来,新诗就自然而然了。 因此,对现代诗歌的形式,我以为是你需要它分行,那么就分行,不需要就不分,需要使用标点就用,不需要就不用;需要空格就空,不需要就不空。全没有人为要求,但有一点,必须做到匹配,适合,适度,到位,自然,天性。 能做到吗?难!因为这样做,对当下中国人真的见不到任何金钱利益。所以,想借诗歌去发财赚门面的人,还是去卖东西吧,卖什么都行,只要别卖了良知就行。
zhangbei2014-11-20发表
无限关山, 是说中间有阻隔,万里迢迢, 回不去的意思。 江山 估计是误传。 江山如此多娇,李 煜不是说看到江山,而是望家乡,去路远。 别妻千里音书断,关山阻隔两心悬。 自古都是如此。
读者2014-11-20发表
拍手叫绝
读者2014-11-20发表
拍手叫绝
SIZHONG2014-11-20发表
五千年(姑且不论有无水份)的文明,难敌四个“老外”----马恩列斯;数亿人齐齐念毛经,螺旋上升般的折腾,又有谁真正奉祖宗为圭皋?移民海外犹如脚踏两条船,以为找到济世的方舟,结果平衡不了只好掉下水淹个半死。你写杂文他写诗,图得是以文会友,写的是不尽乡愁。又:好像是“无限“江”山”而非“关山”。
zhangbei2014-11-20发表
我也曾经觉得第二个版本好,那是我20岁以前的想法。
圣童2014-11-20发表
古诗既然是古,就不在今天了。今天的该是“今诗”,即便现在以古体(古诗的格式)去作,出来了还是现在的东西,那个体是否与今天的内容匹配,很难说得好。 古诗的“古”字有两个含义,格式的古,内容的古。今人要写古体诗,一定是老瓶装新酒。新酒里还有很多假的,所以弄不好就是老瓶装了可乐了。既然装可乐,干吗非要用老瓶呢?还不如就用可乐罐了。 如果想写古意,那是伪装,造假。这与身在曹营心在汉还不同,那是同时异地,这是异世异地,啥啥都不对了。 所以古诗只是用来回头品味一下之用,现在去写,必定是故作姿态——根本没姿态,附庸风雅——根本没风雅。 世界是变化的,固守就会被淘汰。古诗今用只是假象,不可能再有生命力。特别是一些韵上的死规矩,弄得现在人不知道东南西北,还以为古人如何,其实是字的发音在古时和今天产生了变化,这里举个例子:比如柳宗元的那首《渔翁》,六句话,一个韵脚,“宿”、“竹”,“逐”,还有一个“绿”。问题出来了,最后一个“绿”字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它与前三个字是同韵的。但现在总结的结果是,“绿”和“竹”属于同韵是有人又总结,汉语拼音的“屋”和“鱼(平音)”属同韵。真的如此吗?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柳宗元的《渔翁》中的“绿”不读“绿”而是读“陆”,这个韵压得非常严格。但是,“绿”字后来发音有了变化,变成“虑”音了。我们再回头读古诗的时候,这个韵就驴唇不对马嘴了。懂得京剧的人很能理解我说的这个问题,比如“行”过去是读“信(二声)”,“白”过去是读“博”的。所以,我们现在去读唐诗的时候,就会出现韵不协调的问题。但,对古诗研究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并不透彻,特别是很多人根本不想去认真研究这些问题,于是就变成了“绿”和“陆”是同韵这样的错误。还有“雨”是“YU”,后面的“U”发什么音?是“屋”还是“愚”?其实,“雨”在过去发接近于“乳”的音。 汉字的很多发音是有地域性的。这种发音的差异,在古诗中经常会出现。我们今天的人按照现在的发音方式去阅读古诗,韵就全都变了。这还仅仅是个语音问题,其他问题就更大。这里暂不深入去说了。 现代诗歌,西语有非常好的作品。汉语中没有(请别给我举例子某某某某的好,等我说完了,再去反驳不迟)。 我理解有人反对现代诗或不喜欢现代诗,反对或不喜欢的理由很多,即便我也不喜欢现代诗,因为写现代诗的人自身就不具备诗之情怀,对诗意根本就没有任何了解,不仅如此还很缺乏品德,缺乏境界,这就导致他们在诗歌问题上存在巨大的隔离。这种隔离造成的无知,导致了他们的自我膨胀,然后就天老大他就是老二。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真的如此吗?可以自由地写,但写出来的东西是不是东西,不由个人决定,而是客观审核。 中国的现代诗完全是舶来品,是抄袭外语诗歌的一种粗浅的形式。五四至今,对新体诗都没有一个本质上的沉思和研究,导致今天的诗歌成了这副样子,还是怪我们自己。 西语现代诗中有很好的作品,甚至是非常好的作品,但翻译成汉语之后,语言上的音乐性韵味就会大大折损,剩下最多的是原文诗的具体意思和诗歌形式。我们可以看看,我们现在的诗歌是不是就是这副样子,除了形式,和简单一点的意思,再就没什么其他的东西了(甚至连意思最后都没了)。北岛有本书叫《时间的玫瑰》,讲了20世纪的9个诗人,他在翻译他们的诗歌时所面对的问题我们看看也就都明白了。所以问题就来了,我们现代汉语诗歌到底该是个什么样子的?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明白两点:第一,它不再是中国古体诗歌的形式了;第二,它也绝对不是效仿西方现代诗歌的那种表现态度。换言之,中国现代诗歌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重新创造——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中国的汉语现代诗歌并没有真正存在,还只是个样子,内容还没有。 依靠以往,进行延续?我们可以看看西语诗歌,他们的古体与现代体产生了多少背离。 长话短说,张蓓担心的古诗没落,她担心对了一半。不是作古诗需要情怀,需要努力,需要认真做学问,只要诗歌创作,任它是古是今,都需要如此。我们叫古诗,古人却叫他们的现代诗。所以古与新完全是相对的,根本没那些严格界定。我们如将它们界分过分了,我们就把古诗弄死了,它们就真的活不过今天了。我们应该做的是让他们自然活性地延续,延续内质,而不是保留当初(就像一棵树,那时是一种样子,长到今天肯定不是当初的样子了),当然更不是形式,对形式完全放弃,只要那份亘古长生的情怀与智性,然后选择一个最适合表达它们的方式去呈现出来,新诗就自然而然了。 因此,对现代诗歌的形式,我以为是你需要它分行,那么就分行,不需要就不分,需要使用标点就用,不需要就不用;需要空格就空,不需要就不空。全没有人为要求,但有一点,必须做到匹配,适合,适度,到位,自然,天性。 能做到吗?难!因为这样做,对当下中国人真的见不到任何金钱利益。所以,想借诗歌去发财赚门面的人,还是去卖东西吧,卖什么都行,只要别卖了良知就行。
SIZHONG2014-11-20发表
五千年(姑且不论有无水份)的文明,难敌四个“老外”----马恩列斯;数亿人齐齐念毛经,螺旋上升般的折腾,又有谁真正奉祖宗为圭皋?移民海外犹如脚踏两条船,以为找到济世的方舟,结果平衡不了只好掉下水淹个半死。你写杂文他写诗,图得是以文会友,写的是不尽乡愁。又:好像是“无限“江”山”而非“关山”。
莫娜2014-11-20发表
好像有说“江山”,有说“关山”的。不过我觉得在这里“关山”更贴切,亲切一点。
读者2014-11-20发表
《唐宋名家词选》里,李煜的《浪淘沙》版本如此:“簾外雨潺潺,春意将阑。罗衾不暖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归去也,天上人间!” 《唐宋词简释》、《唐宋词三百首》和《全唐诗》版本如此:“簾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对照: “将阑”变“阑珊”,“不暖”变“不耐”,“关山”变“江山”,“归去”变“春去”。本人觉得后一版本较好。李后主是亡国之君,南唐江山是在他手中丢掉的,他害怕凭栏眺望的,应该是他曾经有过但现在已不属他的“无限江山”,此词中的“江山”更能表现词人的心情。一己之见。
zhangbei2014-11-20发表
我也曾经觉得第二个版本好,那是我20岁以前的想法。
zhangbei2014-11-20发表
无限关山, 是说中间有阻隔,万里迢迢, 回不去的意思。 江山 估计是误传。 江山如此多娇,李 煜不是说看到江山,而是望家乡,去路远。 别妻千里音书断,关山阻隔两心悬。 自古都是如此。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