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具象上的高蹈 精微里的大气--喜读旅美女诗人天端新诗集《微诗365》
作者:刘虹  发布日期:2020-12-28 19:05:00  浏览次数:1749
分享到:

天涯那一端的好友天端,数月前就嘱我为她的微诗集写篇小序。最初,我爽快应下——因为义不容辞,我一直真诚地喜欢她的诗;及后读到诗集,却不免惶恐起来——诗集虽以“微”命名,却实在是博大精深:不仅集子的体量大,而且选材广泛,题旨深远,表达灵动,令我惊艳之余心生忐忑,生怕力有不逮,辜负信任与抬爱,故拖延至今(其间亦有生病住院的缘故),于圣诞平安夜,方才勉为其难地提起笔来……

下面,我就尝试以“诗写”——阅读发生学的顺序,浅析几条天端微诗写作的特点。

先概括令我感受最强烈的一点:这部百科全书词典式的诗集,充分彰显了现代诗歌最本质的功能,即:为世间万物重新命名的能力——天端完满地做到了,让我击节赞赏!

一、创作格局大气

诗歌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精神的实现形式,必然要求诗人在认识和表现世界时,体现出高屋建瓴、视野开阔、涵纳万物和俯仰天地的博大精神气质,乃曰——大气。扫描当今国内诗界,抖小机灵、玩技巧的比比皆是,而灵魂大气的诗人不多见。

初览天端的微诗集(也包括以往读到的她的作品),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女诗人中少有的大气!包括其关注焦点、诗写角度、选材视野、主题提炼,以及喷发不竭的创作激情,都显示出她人文情怀的深厚,知识积累的广博,以及对现代文明精神向往的峻急。

一个诗人精神气质的大气,决定着其作品的博大格局和创作激情的持续涌流;而大气本身,又取决于诗人的胸怀,或曰情怀;而情怀的来源之一,窃以为与个人的出身教养和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长在江南大户、书香门第的天端,前辈多有现当代文化名家,家学渊源深厚,自幼耳闻目染,加之自身聪颖勤奋,终得文理兼修——身为理工科博士,却能在文学创作领域脱颖而出,成为北美乃至海外诗坛的翘楚,且古体诗词和现代新诗双管齐下,皆斩获颇丰,放眼当今华文诗坛,也属罕见。记得我多年前读到她的一首中长诗时,就曾惊为极品!这次初览微诗集后我的第一回应是:羡慕嫉妒恨——几乎篇篇珠玑!

此外,她精神气质的大气,还表现在她的使命意识——这可简括为:对真善美的笃信、坚守和吁求;对假恶丑的鄙视、揭露和鞭挞。在如今越发世俗物欲、什么都不信的世界,天端一以贯之地恪守对缪斯女神的信仰,沿着诗行的天梯,一步步追求人的神性和大爱,以文字吁求与促进世间的美好,并启迪俗世之昏昧。这位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正是有着使徒般的使命感,所以才能在繁忙的本职工作和冗杂俗事的夹击下,废寝忘食(据说她经常熬夜)、殚精竭虑、潜心写诗,并以极大的热情费心费力组织海内外诗友的诗歌交流与出版事务。这一切,也奠定了她在海外华文诗坛的良好口碑和“大姐大”的地位——而这绝非浪得虚名,确是来自她作品与做人的大气。

二、选题视野宏阔

这一点其实不必多说——翻开这部诗集的目录,就一目了然。其题材范围,可谓极为宏阔,几乎上天入地、穷尽囊括世相万物。泱泱然22大类、365首诗,说它是一部用诗写就的小型百科全书词典,也不为过。这也许在世界诗坛至今为止,也是绝无仅有。

诗写对象虚实兼顾,以实为主,以小切入——也许这还不算新奇之处,最令我惊奇叫好的是:在这浓浓的人间烟火味、世俗器物阵里,作者能超拔神魂、独具慧眼,自然而非刻意地挖掘出了凡俗中的深邃诗意、精微哲理,以及源自丰富灵魂的斑斓意趣。这种以小写大、驾驭广博题材而不失之于重复与牵强的功力,实在了得!这无疑是对自我设置的高难度挑战,天端显然胜任愉快。

海德格尔有句名言:“艺术把真理固置于个别的事务”。这句话的语义重心在“个别”。联想到国内诗坛曾经多么沉醉于以虚写虚、滥情涌泄、凌空高蹈的“宏大叙事”;不屑于关注具体的“个别”,以致空中楼阁,隔断了读者,也隔断了诗思的能指与所指,让人不知所云。而天端在具象中的高蹈,是更接地气的努力,值得尊敬。同时,对具体个别的关注书写,并未影响她思接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诗意腾挪,反而更显出在朴实根基上的华美与飘逸。

三、主题提炼精当

天端虽身为理工科博士,却具有人文知识分子的胸襟和眼界——即:深怀悲悯的人文关怀,努力。。弘扬的普世价值,上下求索的善美情趣,并在大多数作品中开掘出深刻的社会批判主题,呼唤公民人格的塑造。记得天端曾向我表达,非常赞同我的创作理念,并在本诗集后记中引用了我的相关观点,在此,我把那段引言完整贴在下面:

“一个人选择了诗,不仅仅是选择了一种言说方式,而是选择了一种生存方式。因此,诗写者最终的问题,也许不在于“写什么”,甚至也不在于“怎么写”,而是你自身“是什么” ——喷泉里喷出的是水,血管里流出的是血(鲁迅语)。还是那句老话:追求诗品与人品的统一。诗写的历程,首先是灵魂熔铸的历程。我始终看重作品所体现出的心灵的力量、人格的力量,以及对价值立场的自觉坚守。追求大气厚重的诗风,贴地而行的人文关怀,理性澄明的思想力度和视野高阔的当下关注……”

通读这本微诗集,我欣喜地发现:天端写作中秉持的正是与我相似的理念,这就是:不把写作仅仅作为自我小情调、小心绪、小忧伤的发泄,一味沉溺于自恋、自我抚摸的小家子气中;她明白,一个优秀的诗人不能过于向内“主观”地玩味自我,而是要放眼“客观”大千世界。除了用孩童般天真的好奇心,探索世间万物的真相与本质,更是应该用作品对人类的生存困境、对当下的社会现实发声,回应所处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努力追求成为社会良知与担当中的一员,这应是一个严肃诗人的责任。

其实,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并非对诗人的特别要求,而是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合格的公民都应具备的。俄国的伟大诗人涅克拉索夫就曾强调: “你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你必须成为公民。

既然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公民,那么就必须关注并回应社会存在的问题,以促进社会进步——这也正是构成作品的观照视角、思想内核、从而关涉到作品厚重大气与否的最重要因素;这是更健康、更高层次、更具审美价值的追求。天端无疑是深具“问题意识”的诗人,她在选题的广度中更追求思想开掘的深度,以及回应社会问题的及时性,且能在极为精短的文字中,提炼出厚重的主题,放射出纵横捭阖的凌厉锋芒。比如《心田》 :“一辈子的开垦,只为减少/阴影的面积/成为了贵族的人,会拒绝土改”

这可解读为一首反思历史的诗:关于过往年代残酷阶级斗争造成的心灵“阴影”;也包括需要自我修炼的“阴影”。最妙在尾句:突然宕开一笔,揭示历史运动波及者的硬气,大大拓展了时间与空间的诗写维度。“土改”一词是双关语:既针对 “心田”——精神世界,思想领地的圣神不可侵犯,又让人联想起70多年前的那场运动。而“贵族”和“拒绝”,一下提升了小诗的铿锵气场,铮铮傲骨!全诗仅用27个字就完成了一场历史大事件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一代人在心灵风霜中的顽强成长和抗争。短短三行,却主题精准,语势犀利。

诗集中还有很多作品,可以看到诗人对社会民生的热切关注和对时弊丑恶的有力鞭挞,比如有追问当下的《口罩》 《焊枪》 《猛犸象》 《平衡木》  《遥控器》 《酒》 《手》等;有历史反思的《榔头》 《心田》;有针砭时弊的《钳子》 《吸尘器》 《台球》 《割草机》 《鼻》 《眉》 《眼》 《谏官》 《裙子》 《官员》 《水灾》 《扳手》等;有忧民情怀的《举重》 《工人》 《吊车》 《饭碗》等;有唤醒人性的《卷笔刀》 《订书机》 《魔术》 《订书机》 《雕塑》等,留给读者慧悟。

天端不懈地从小诗中挖掘出大哲理,最难得的是贴切恰当而不牵强附会。比如整个“体育”一辑,以及《炒菜锅》 《毛巾》 《甘蔗》 《钟》 《火箭》 《跷跷板》 《手镯》 《火车》 《击剑》等等,不胜枚举。请看《毛巾》情理(爱情之失)的暗喻极为自然贴切:“亲过脸之后,就被晾到一边/再柔的情也会变硬”。《斑马线》中“天堂”一词正反歧义的双关妙用(好活与暴死):“放倒梯子/你拒绝把人送上天堂”。

而另一类既含哲思韵味,又富有巧思趣味。比如《凿子》中“隔壁老王”、《径赛》中“红线”之类的作品,更令人着迷:这类诗中颇具当下焦点的时髦词汇脱口而出,诗人联想跨度和反讽深度所透出的机敏,常令人灵犀触动,哑然失笑,显示出诗人智性写作的奇异风景。

四、艺术手法丰富

中国著名评论家陈超曾经这样强调:“诗歌可以追求‘深度’,但不能以趣味、活力和技艺的让步为代价。这正是一个纯粹的诗人,与借用诗歌来‘说事’的诗人的根本不同。”

记得初识天端读了她的部分诗作,我当时曾惊觉到彼此的一个重大差异:她无疑比我更重视诗歌的技艺,也更训练有素,更接近陈超所谓“纯粹的诗人”。

是的,把深邃的哲理用极为精短的文字贴切地表达出来,同时又显示出意蕴的繁复曲折之美、之智慧、之趣味、之灵动——这不啻为对所有诗歌形式的又一个极高难度的挑战,遑论篇幅最小的微诗?而天端,同样是胜任愉快的。从这部诗集可见,其大部分作品皆从具体物像落笔生发开,精微却又不落狭小滞涩的窠臼,篇篇都在精心营造的意趣中通往真善美的大主题。要做到这一点,而不沦为仅仅靠诗“说事”、说思想的干巴诗人,显然需要尽量掌握诗歌技法的十八般武艺。对此,天端可称得上武林高手,她在诗歌制作流程的多层面娴熟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包括:

整体的表达方式上——整首诗的意象化、拟人化、暗喻化,象征化、典故化,由实入虚、以实写虚、托物言志、借甲讽乙、上下呼应等等。

具体的修辞手法上——拟人、比喻、双关,反讽、借代、一词多义,跳跃、联想、对比、夸张、排比、通感、复沓,对偶、起兴、衬托等等。

在上一节谈“主题提炼”时,举例的诗中多用到了反讽手法,下面再浅析一下她常用的另几个艺术手法,以及对于短诗凝练所起的作用:

1、意象营造 

含蓄蕴藉,短小精干,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最重要特征;而凝练,更是对微诗的首要要求。我以为,通向此境的有效途径,是诗中意象的营造。对此,天端在文本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所谓意象,我理解为:它是把对现象世界的哲学概括和抽象,与切入诗歌所需的具象恰切有机融合的统一体。当然意象的营造是多维度的,它可以单纯地用一两个贯通全诗,也可以一诗中有多个意象;而多个意象的和谐相处,则构成一首诗的完整意境。微诗短小,意象营造也许多为前者。请看《饭碗》 :“一口最深不可测的井啊/人类打拼着弯倒在你的面前/照出了贫穷或富裕,舀到了苦难或幸福/备尝,卑微与尊严”。短短4行,从民以食为天的大话题,到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弊端揭示,再引出苦难或幸福的不同感受,最后落到人文主义和现代文明的根基——人的平等与尊严。如此大的言说主题,如此多的抽象“大词”,都融汇到在如井的饭碗前人类弯倒的意象上,“照出了”、“舀到了”、“备尝”一串排比的动作描述,都与“井水”形象贴合统一;而“拼着弯倒”极为形象地描写出人类生存的艰辛不易;接下来,“饭碗”有关“尊严”的主题,自然而然呼之而出。

微诗要做到意象的凝练,也许比长诗更难。多用了形象,恐博杂难以协调统一,且篇幅不允许;少用了形象,又怕难以含纳统领全篇的抽象语义和具象碎片。这方面越发彰显了天端的功夫。

此外,意象营造要尽量避免与前人和他人的雷同,这就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也是我欣赏天端微诗的重要原因之一。请看《玻璃》:“无数次浴火/重生在你最软弱的时候/那一刻,你是一条可以吐丝的/透明蚕!”。把硬质的玻璃与柔软的蚕相提并论,真是想象力奇崛;但诗中点到了这是玻璃制造的流程,又觉得合乎事理了。继而出现的“吐丝”,更是奇崛之上的奇崛,但这也符合玻璃工艺,无比契合地统一到蚕“浴火重生”、充满活力的人格化的意象中。正是这一连串奇崛,使此诗意趣生动,余味绕梁!

再如《高速路》,“你是大地吐向远方的舌头/一直想舔到/那抹晚霞”,把路比作舌头,且去舔晚霞,可谓想象奇诡,却又极为形象贴切!

2、巧用比喻

天端这部诗集中几乎全部诗作,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首先是暗喻——就是不出现被喻体,只出现喻体。甲像乙,不说前二,直接说乙。也可说是整体的借代手法。

她的全部诗题都不入诗文。这不仅省了篇幅,更重要的是,在乙的意象中拓展了甲的意义空间,以及语义的跳跃。比如《相框》:“有些悬棺,是一直开着的/殓着逝去的岁月”。把墙上高挂的相框比作殓收岁月的悬棺,即新奇又合乎逻辑。也许都用的是流动的现在进行时,所以“逝去”对应“开着”,在语义跳跃中又有着合乎逻辑的艺术真实——一个相框可以不断地打开更换那随岁月流逝新拍的照片呀。

其次是明喻——甲是乙。比如《故乡》:“在那次返老还童的旅程中/你是我倒叙故事时,苦苦寻找的车位”。把故乡比作车位,似乎八杆子打不着,可因为有“返老还童的旅程”铺垫,就合乎情理了。

这里还需特别指出:天端的比喻修辞并非简单的运用,你看她在玻璃与蚕、故乡与车位这些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苦心孤诣架了一座多么曲折的语义之桥:前者要通过浴火而柔软,后者要通过返老还童倒叙事,还要加上那些恰切的状语和虚词等等,于是,打通了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也才显示出上文所说的智慧之美和跳跃之美。

3、通篇拟人 

要达到陈超老师所强调的诗歌的“活力”与“趣味”,我想这也许更多地表现在灵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吧——把死物当有思想、有情感的活人写,以构建诗歌的活力之美和灵动之美。比如《雨刷》:“滂沱大雨中/你不停地挹泪揉眵/告诉了我,看不清前路的痛苦”,挹泪揉眵、告诉、痛苦,这三个拟人化词连接的人之情感表现,形象统一而生动。再如《经历》:“大海被风暴抽得皮开肉绽/伤口愈合了/盐,却痛入血里”,经历是抽象物,以受伤愈合仍痛的大海作比,整体意象贴切;而妙笔在盐痛入血里,一下就把海水与人的经历有机联结,逻辑自洽,厚重又生动。妙用“痛”:名词动化。以拟人手法构建诗歌的生动与灵动,在诗集里俯拾皆是,比如《篝火》  《高速路》 《圆规》 《酒坛》等等。

4、精妙双关 

我很欣赏这首《血压》构思上的双关:“在旗杆上慢慢上升”,仅用8个字,就把关于升旗高度与亢奋度成正比的世相,含蓄简捷地表现出来。再看《牙刷》:“秃顶时才幡然大悟/跟人磨牙,真是分分钟折寿”,写的是刷牙,说的是社会沟通上的教训。《茶几》则是拟人加双关,摹写强者的另一种悲凉:“人走茶凉有什么稀奇? /我见证的凄凉是/棋无对手”。《脸》的双关更可玩味:“喜怒哀乐,说翻即翻/翻了一辈子的牌/最后选出一张,挂到了墙上”。两个“翻”字同字不同义,一虚一实;第二个“翻”用得极妙:一个跳跃,有效连接起由“翻”到“挂”的人生命运线;从而又让翻牌,由实走向了虚,简约直捷地抵达更高的人生哲理:精明忙碌后的虚幻与虚妄。再看只有17个字的《牛》:“皮鞭下的忠厚/再厚,不被抽破/也会被吹破”,标题的“牛”字,通篇看来也是双关:动物牛/吹牛皮。而两个“破”字的排比语感极妙,一实一虚之间,轻巧地完成了题旨转换的大跳跃。

广泛、娴熟又精妙地运用双关手法,大大增加了诗作的曲义美和灵动感,令人读来饶有兴味,增添了诗歌的意趣。

5、哲思飘逸

天端微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敏慧的悟性常在许多诗作中惊鸿一瞥,或是用飘逸的哲思氤氲全诗。这让人初读时时懂非懂,扑朔迷离;但会吸引你再三咂摸,多可抓住那若隐若现的诗脉而豁然开解。比如《香》:“禅和俗的境界/在一缕烟和一撮灰之间”,把形而上和形而下,飘渺又精准地描绘出来。再如《门把》:“和你握手时,竟然发现—— /两面人生,决定了宦海的进出”, 把门面放到特定场合——官场,进出的“把手”就有了形象的意义。的确,扑腾在宦海中的某些弄潮“把手”们,哪位不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人格分裂的双重嘴脸呢?这么大的一个社会话题,却仅仅用两行,用“门”加“把手”的意象就揭示出来了。《脚》:“拖你后腿的/多半是你自己的影子”,让人联想到那句格言:人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还妙在非常形象:在特定的光线角度,的确人影拖在身后绊脚。

6、构思新奇 

厚厚一集365首诗,怎样使它们不显得雷同,诗思不重复,这也许要仰赖巧妙的构思功夫了——天端显然是举重若轻。通读诗集,常常被一首首构思新奇、极具新意的佳作拽住视线,那真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出来的哦。比如: 《陶埙》气孔冒出方言:“捧着你,就像捧一坯故土/每一个气孔,都按捺不住方言” 。《回廊》 似别针别住荷塘:“有限的距离/曲折,原来是为了增加空间/我们走了很久,就想找到那枚回形针/别住,一塘风荷”。天端作为一个优秀成熟的诗人,她的诗写技艺丰富多样,有些已臻化境,正如陈超老师所言:“好诗人的技艺,如球星的‘手感’,精敏有效,一点不显匠气和板滞。他在自发和自觉之间保持了一种活力:既有“深思熟虑”的精审,又葆有着‘即兴般’的鲜活感。”天端的诗写得又好又快,这当然和她“手感”的精敏有关。《陶埙》,短短两行23字,挪一字都不可,精巧至极。螺丝壳里做道场,肯定得深思熟虑,绞尽脑汁谋篇布局,可作者仅用一个吹埙的按捺动作,就流畅地带出了气孔里的方言——人类思乡的永恒主题!这种仿若“即兴般”的流畅,越加使得作品浑然天成。 《陶埙》的“按捺”、《回廊》的“别住”,一个动词就贯通了全篇的意境,可谓神来之笔。

诗集中类似这种既匠心精审,又即兴流畅的佳作举不胜举。这归根结底来自于作者强大的思维能力——无论逻辑的、还是形象的。天端在微诗的螺丝壳里,辗转腾挪如行云流水,硬是把思维的体操运作到极致,大大拓展了诗意空间的弹性和张力。

古人云:人贵直,文贵曲。其实,较之具体艺术手法上天端的长袖善舞,她更让我激赏不已的,是在整体构思和表达上的高超智性——凝练精短中的曲折繁复之美。这无疑与那种低智商的心灵鸡汤式“哲理写作”,一览无余寡淡无味大相径庭。解读天端的不少诗,是需要费脑筋的——好在它绝对有解,只是对读者有要求,这就是:相等或相近的心智水平和审美敏感。比如上文提到的《心田》 《榔头》 《钳子》 《门把》等等,不一而足,都是有着多重诗绪的叠加,可谓曲出了境界,常让人眼睛一亮,咀嚼再三,继而会心一笑。而在诗集的“自序”中,她甚至铤而走险玩蹦极——“曲”成了、也“简”成了标点符号!让人在朦胧猜测之余,似又隐隐把握到她的初衷——不必多谈,一切让作品说话——居然自信狂妄到如此……低调、不着一字、不事声张的地步!呵呵,大音希声……

最后,我很欣慰天端在《诗歌》一诗中有着这样的自我期待:“这是一间装修过的蜂房/有刺、有蜜、有生命/ 更有共鸣” ——是的,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这间美丽精致又端庄大气的诗歌蜂房,刺和蜜都各归其所,留给读者的必是深深的共鸣和嘉许。愿她不断精进,更上层楼!

(写于2020年12月24日平安夜- 圣诞节)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