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引文的真实性
作者:吴中杰  发布日期:2022-07-03 00:09:30  浏览次数:2555
分享到:

人们作文和发言,常引用名家名著的话语,以为立论的依据和佐证,这是古已有之的事。我国古人最常引用的是孔子之言和《诗经》之句,通称“子曰诗云”,现代人所引的家数很多,鲁迅也是其中之一,因为他是名人,且常有深刻的见解。

    这本不足为奇。但看得多了,就发现一些蹊跷之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个专事鲁迅研究的小组,常借解读鲁迅文章的方式来写时评。初读之下,有凭有据,很容易取得读者的信任。但如仔细核对原文,就会发现问题良多。作者不是忠实地阐发鲁迅的文意,而是用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等法,将鲁迅的文字改造得适合于自己的需要。比如,当时因要不要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问题,曾引起读书与实践关系之争。这个小组为了批判强调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观点,就借阐释鲁迅《读书杂谈》为由,片面地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说是“在这次演讲里,鲁迅就着重地论述了实践的重要性,指出‘阅读’和‘思索’如果不和实践结合起来就会流于‘空想’”。同时还引用了一句据说是鲁迅原话作为佐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但细核原文,却发现不对了。首先,鲁迅这个演讲的主旨是谈读书,谈嗜好的读书和职业的读书,只在文末才谈到读书与实践的关系,并不是作者所说是着重强调实践的意义;其次,“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的书”并不是鲁迅说的话,却是他概括萧伯纳语意的话,而且明确表示,他并不赞同这话,说“萧是爱尔兰人,立论也不免有些偏激的。我以为假如从广东乡下找一个没有历练的人,叫他从上海到北京或者什么地方,然后问他观察所得,我怕是很有限的,因为他没有练习过观察力。所以要观察,还是要经过思索和读书”。
    这种篡改文意,无中生有之事,到了网络时代,就更多了。因为网文没有编辑把关,主观随意性就更大些。前几年在网上看到一位企业家的演讲稿,在谈他专业的时候,很有见解,娓娓动听,但不知怎样一来,忽而论及鲁迅,说他反对国学,大骂王国维,很不应该。我看了大吃一惊。的确,鲁迅对当时许多国学家是看不起的,因为那些鼓吹国学的人其实不懂国学,所以他写了《估〈学衡〉》一文,找出该刊许多不通的文言破句,指责他们“虽然自称为‘衡’,而本身的称星尚且未曾钉好,更何论于他所衡的轻重的是非。”还发表《再来一次》,再次揭露提倡文言,反对白话的教育总长章行严,嘲笑他把“二桃杀三士”这个并非僻典中的“三个武士”,解释为“三个读书人”。但是,他对于真正有学问的国学家,则是很敬重的,如章太炎和王国维。章太炎是鲁迅的老师,鲁迅对他感情深厚,有《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证;王国维国学研究成果斐然,鲁迅也十分尊重,他在《不懂的音译》中说:“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是一种研究国学的书。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说鲁迅大骂王国维,真是从何谈起!
    但是,离题之事还续有出现。最近,在网上看到流传着一段“鲁迅语录”,说是“中国人从来不怕灾难,不管是多大的灾难,只要是大家一起倒霉就行,从不深究真相,也不屑于别人去了解真相。灾难过去后,庆幸自己躲过了,嘲笑别人离去了。最后扔下一句混账话:这都是命”。网上的引文,往往不注明出处,使你无从查证。但这句话显然不是鲁迅所说,因为《鲁迅全集》上没有,不但笔调不像鲁迅的文章,而且有些句子还很费解,如“也不屑于别人去了解真相”之类。可是,这种假造的“鲁迅语录”,不但流传于网上,而且被引用来写成文章,发表在纸质报刊上,还得到转载,可见其受到重视。
    我希望以后报刊乃至网络上的文章,引文都能注明出处,以便查考,也可杜绝假造。


下一篇:俄军如何歸去


评论专区

北京人2022-07-03发表
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的网址luxunmuseum.com.cn就 可以轻松查询某句话,是否真的出自鲁迅之口或和源自何处。这一查询系统其实在2017年就已经上线运营,由北京鲁迅博物馆文物资料保管部整理,目前仍然在持续增加相关史料、资料内容。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