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短篇中篇

短篇中篇

诗人之死(乌七谈第6天故事6)
作者:艾斯  发布日期:2023-09-03 08:54:20  浏览次数:950
分享到:

故事 5:诗人之死

天已擦黑。海滩上已经悄无一人。

斯亚脱下皮鞋,直着眼睛,面无表情,一步一步地向海里走去,全然不顾身后妻子的哭喊。

斯亚双脚感受到海水的冰凉,本能地打了一个寒颤。脑子里不由想起童年。而童年最温暖的就是家。他想起自己曾经写的诗,脸上不由得苦笑了一下。

  小的时候

  家在妈妈的背上

  妈妈到哪

  家背到哪

想起家,想起去世的妈妈,斯亚眼睛就有些发酸。斯亚生在乡下,记忆中的家又穷又破,但从小就被教育说自己是祖国的花朵,要做什么接班人,要解放全人类。现在想起这些都有些可笑。但可笑的是,斯亚小时候还真信了。感受到海水慢慢没过小腿肚子,斯亚想起自己写过的诗句

  从小立志成为民族的传统

  乡村贫瘠的小路延伸着远方的鲜花

  他们教导我们说立志接班立志伟大

  拯救世界现在想来就是个笑话

其实,回想起来,斯亚觉得自己这五十多年的人生就是个笑话。

斯亚刚上大学,就在正规的文学期刊上发表了诗。因此,斯亚轻松地成为大学文学期刊的诗歌编辑。大学里满是诗情横溢的才子,写着一堆意象堆积用词怪异胡乱断句的先锋诗,言语之间对斯亚的诗歌很是不屑,但骨子里却羡慕斯亚的正规发表,正如后来发了财的企业家一定要去名校读EMBA,或是当了大领导的小学毕业生一定要弄一个名牌大学的博士一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文青。因为诗歌,斯亚认识了一帮文青。邻校的几个女大学生直接叫他莎士比亚。斯亚先是一楞,后来还有点受宠若惊。一位有些疯闹的叫倩的女孩笑得前仰后合,不能自已,说,你还真以为你叫莎士比亚了?是因为你声音嘶哑,与哑巴有得一比。所以我们私下里才叫你沙斯比哑。

斯亚也不在意,索性用斯亚作了笔名。

斯亚上的是工科,心中真正爱的却是文学,正如他自己感觉自己的爱情一样:他明明一直追求莹,苦苦追求了十年; 末了,碰到他的妻子淑,三个月就决定结婚了。婚礼上淑大方地朗诵他之前写的诗

  青年的时候

  爱人是我的家

  爱人柔情的眼神

  熨平我的疲乏

面对淑多疑的眼神,斯亚说,“你信不信,写这诗的时候,我还是个毛小孩,连女朋友都没有。”淑坚定地点了点头,说,“我信。”

“为什么?”斯亚问。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淑说。

“你为什么要嫁给我?”斯亚问。

淑说,“我喜欢诗,喜欢你的诗,想你为我写一辈子诗。”

于是,斯亚一边写,淑一边读

  江南

  总在春天

  画美丽的雨景

  春天

  总在夜里

  奏花开的序曲

 在下雪的时候,斯亚与淑就对坐着空想

  雪湖煮冰

  是一个人迹罕至的故事

  那是一个前世注定的冬天

  雪下着白色的寂静

  湖是梦中的湖

  船是心中的船

  两个人在雪湖的船上

  煮冰

  蒙蒙的雪下着现在

  岸上已不见过去

过去是什么呢?

斯亚毕业时正好赶上京都广场学生闹事。斯亚虽然不在京都地区,但全国的大学生们一样喜欢闹事不上学。斯亚作为诗人当然也喜欢这种动荡状态,觉得仿佛间就置身于五四运动了。运动需要的是激情,而不是诗律。特别是人民子弟兵五三五清场后,全体学生血泪汹涌,诗歌满天飞。斯亚当然也写了一些诸如《那一夜》,《我们都是极少数》之类的口水诗。但这些虚无飘渺的东西很快就被现实生活驳得体无完肤。表面上浩浩荡荡的学生队伍一到毕业分配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斯亚在失望了十五年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移民到了乌有,才发现不知不觉韶光飞逝,人到中年了。正如斯亚现在自己往海里走着,水不知不觉已齐到他的胸前。他本能地想起自己的那首《家》曾经写过中年:

  中年的时候

  孩子是我的家

  孩子无论到哪

  都系着我的牵挂

“孩子?你还配有孩子?”他不由得想起妻子的愤怒,“你们这些写东西的人,最自私!整天活在自己的想象里,孤芳自赏,什么责任都不想尽,家里什么事都不管。你看那个顾城,生了孩子还要送人。你看你那圈子里的所谓作家,明明在乌有蹭福利,还硬要将自己的过去说得冠冕堂皇,恶心不?”

“我不爱孩子吗?”斯亚忍不住嘟了一句。

“爱,是要用时间来衡量的。”自从有了孩子后,淑就变成了天生的哲学家,“你的时间花在哪,你的心就在哪!”

是啊,我的心在哪?时间用到哪里去了?斯亚自己问自己。

斯亚自己也承认自己充满矛盾。一方面他反感“他们”

  他们拿着锤子

  看什么都像钉子

  他们拿着剪刀

  看什么都像布

  他们拿着布

  看什么都想蒙住

  但当有人极端希望分解他的故国时,又。跳出来说

  纵然文字全已不识

  我也还识中国二字

  纵然学问全已不懂

  我也还懂中国二字

所以,斯亚在乌有华文圈子里有些里外不是人。当然,斯亚也做《我的中国梦》:

  我生来就不是英雄

  所以只做最简单的梦

  白云在蓝天上飘扬

  下面是一群自在的羊

即使如此,斯亚还是能感觉到一只无形的手依旧存在。一次受邀回国开个世界作家大会,其他作家都拿到会议邀请去办签证了,斯亚却迟迟拿不到,辗转一打听,才知道,乌有有人向大会举报他是轮子,可是他自己连轮子长什么样都没见过。大会组委会当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直接将他列入了黑名单。从此之后,斯亚就郁闷了,自己除了五三五,没写过别的“反动”言论啊?五三五可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是非黑白摆在那呢。斯亚的这个情结每年到了六月就会来一次。但他毕竟懦弱,当天不敢写,就提前一天写。

  明天其实很冷

  明天已被遗忘

  明天其实不是太老

  明天硬如石墙

  前天孩子们笑着

  昨天嘲笑善良

  今天找不到记忆

  明天流行假装

再到后来,他就只能创造一种六句加四句的格式来写诗了。

  有一种日子不需要忘记

  有一种地方不需要想起

  有一种人民不需要回忆

  有一种政党不需要意义

  有一种国度不需要自己

  有一种历史不需要演绎

  有一种良心不需要清洗

  有一种痛苦不需要禁忌

  有一种麻木不需要唤起

  有一种忏悔不需要神秘

斯亚虽然不喝酒,但这些东西却比酒更厉害。

  文人说病从口入

  文人说祸从口出

  文人以为笔代替了口

  文人以为字就是酒

妻子忍不住说,快二十年了,我受够了。当年我是瞎了眼,被你的狗屁诗迷住了。你要发神经,就回去发。我与孩子还是要过生活。看你写的这些玩意,不能挣来一个钱,只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斯亚说,你懂个狗屁?

妻子说,你懂,看你的这些诗能改变什么?改变了谁?你当年又不在京都,你的哪个同学被清场打死了?现在回头看一下,当年那些领袖们跑到米国读了名校拿了绿卡当了牧师搞了女人,你都几十岁了,还没活明白吗?

斯亚听了一怔。

妻子的话似乎起了点作用。斯亚想,自己这十几年在乌有也经历了事,慢慢也看明白了些

  老话说树挪死人挪活飘洋过海

  其实只是换种活法

  生活与活着

  都是自欺欺人

  用双脚投票

  原居国一大堆不好

  现居国世外桃源

  人在新国一样生老病死

  人在故国一样七老八十

  我的同胞

  还是喜欢辩论

  其实自由与民主

  专制与宗教

  一样勾心斗角

妻说,早就如此,你到今天才明白?

斯亚听了,不再争辩。是啊,诗,终究不能当饭吃。斯亚开始投简历找工作。乌有强调本地工作经验,但斯亚一直没有乌有的工作,这就让他陷入了一个死循环。让斯亚去学水工电工刷油漆,斯亚死活不干,事实上他也干不来。跑到华文报刊找工作,才发现人家老板自己就身兼数职,哪里请得起帮工?几个月下来,斯亚发现自己真的是百无一用是书生了。现在才明白上次在餐馆里碰到的名诗人满脸落魄不是气质不是假装不是深沉,而自己似乎也变成了那个活在自己想象里的《拿蚯蚓的诗人》

我敬佩的诗人落单地晾在酒席的角落

  复杂的面孔单纯的眼神蚯蚓一般地爬过

  食客们灌着酒谈着女人政治战争和祖国

  谈着南太平洋岛上的某个下午某种寂寞

  “人类穷奢极欲纸醉金迷寡廉鲜耻充满邪恶

  不知对错不思悔改无可救药无可救药

  耶稣默罕默德释迦牟尼孔子孟子忙个不停

  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却还是不知对错”

  他平静地随手拿出一条土色的蚯蚓

  “智慧之人啊请你告诉我

  蚯蚓的思想蚯蚓的追求蚯蚓的年龄

  蚯蚓的奋斗蚯蚓的痛苦蚯蚓的爱情”

  我们稳重而安静地哑口无言落荒而逃

  所有的食客都从酒席上溜走如同蚯蚓

  诗人的话语充满魔力如同酒精

  醉酒的清醒的全成了清醒而没有方向的蚯蚓

  “诗人本来就是疯子我看你变不成蚯蚓”

  妻子具有女人天生的冷静

  “你首先告诉我你到底是男蚯蚓还是女蚯蚓

  生活如剑能让你分裂成更多的蚯蚓”

斯亚想到这里,觉得自己心中最后的一根稻草,也消失了,他终于明白应该要告别诗歌了:

  金盆洗手

  金盆没有

  水有

  时间如水

  看看自己一双手

  苍白无力

  却指望文字

  一声叹息

一片大浪打到了斯亚的脸上,斯亚真的感觉到海水的咸涩。他不由地想起那句歌词,“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那流浪的悲痛辛酸。”斯亚猛地一醒,这几十年,特别是这十几年乌有的生活真的是充满辛酸。自己沉浸在诗里,将生活的压力推给了妻子。而自己在遇到淑前不是写过自己的憧憬吗?

  老年的时候

  家是爱人的白发

  白发裹着我

  静静看西边的晚霞

妻子依旧瘫坐在沙滩上,看着斯亚深身湿透地走回岸来。妻子说,你怎么不死了?你不说死的吗?

斯亚一屁股坐在妻子旁边,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大海,说,斯亚已经死了,那个诗人已经死了。以后再没有斯亚,只有二水。

 妻子说,死了好,死了真好。死了,我们还有希望。

新的一天是被微信电话吵醒的。二水一看,是澳洲诗人飞川打来的。

“斯亚吗?早上好!”

“斯亚死了。”二水直接说。

“死了?什么时候死的?那你是谁?” 飞川就挂了。

但过了一会,飞川又打过来,说,“不对呀,这微信号是对的呀,声音也是斯亚的。斯亚你开玩笑吗?我明天到乌有来,想找你聊聊天。”

“没开玩笑”二水说,“飞川你好,我是二水,欢迎你来乌有,我请你吃饭。但再不要谈诗。如谈诗,就不要见了。”

“为什么?”

“因为那个写诗的斯亚昨天死了。”

小美的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在乌有,在海外,诗与文学,在我们移民的生活中,或许只能是个鸡肋,所谓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只能当个爱好。而真正的爱好,就应该只管投入,不管回报。如果处处考虑回报,那就功利了,爱好,也就变味了,最后,就不叫爱好了。

琳达说,“所以,斯亚这个死,不见得就是坏事。暂时蛰伏起来,说不定,将来有一天,机缘巧合,他还能复活过来。”

大家笑起来。琳达接着说,“如果是肉体的死亡,那就真的没有一点希望了。下面我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是我从我的家庭医生那里听来的。”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