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文化博爱总在怀
作者:何伟勇  发布日期:2011-02-01 02:00:00  浏览次数:2580
分享到:

                            -----读何与怀博士《北望长天》和《他还活着》


     写了一首小诗:“北望长天他活着, 精神进取付诗声。文化博爱总在怀,与怀格致书意真。”这是看完了何与怀先生赠给我的第四部书后,当即写下的一首随感诗。诗写得并不对仗工整,韵律合成可能也有不足。请人指点,被看作是没有诗意的作废,而不是作品。但是,四句二十八个字的诗,我认为还是概括了这几本书的书名,和表达了我对著书立说的何与怀先生的敬仰之情。有敬仰之情当该表露,不过,为了以防对号入座,在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他活着的“他”在诗里的位置,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概念,而是一个具有广阔背景和时代意义的抽象表现。他-----应该是包罗万象的生命动体,我想何博士取这个书名也有起这方面的含义。
    何博士写了不少文章,主题贯穿澳华文学研究,著作频频问世。至今我所收看的四部书,我相信只是其中一部份。四部书名的依次前后是《精神难民的挣扎与进取》,《丹心一片付诗声》,《北望长天》,《他还活着》。其中《精神难民的挣扎与进取》一书是作者将2005年以前发表的文章汇集而成,《丹心一片付诗声》一书是由何博士主持汇编的一本澳华文坛悼念已故悉尼华文作协会长,著名诗人黄雍廉先生的文集。此两书,我早些时候都已拜读。留下的印象不多。其余《北望长天》和《他还活着》两书的作品却是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汇集出版。新鲜度不言而喻。在我看来,除了新鲜度之外,他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值得扫视和探寻的。所以,书到手之后,不是爱不释手常翻看,就是有事无事老牵挂。凭心而言,也是我那首小诗产生的自然动因。虽然书中的文章基本都已发表在报刊杂志,于我而言,有的已经品读,但有的实属首次进入视线。不管是散装品阅,还是集装思考,读书便让人觉得是一种文化的享受,而读有其价值的书,无疑可让灵魂追求得到充实,智慧学识得到开发,思想层面得到升华。何与怀先生的《北望长天》和《他还活着》对我来说就有这样的效果。
                                  
                                                  二


     先说说《北望长天》。2010年初,春节过后一天,和何与怀先生见面,好像是一家人般的亲近。大概是同姓“何”的缘故也。他自然不会忘记把这本刚出炉的书递给我。书内的扉页上签了名,盖上了印章。收书当时,我有点杂事繁忙,没有立即阅读书内的文章。几天时间过去了,只是随手翻看了一下著名萧虹博士和著名冰夫诗人写的序。连还有一位著名人物陈行之写的序都没有读过。我有个习惯,看报先看题,看书先看序。实事求是地说,看了两位久经文坛老前辈的序文,应该是把我的读书欲望调动起来的。可是我却把此书放在了一边。当然不是不喜欢看,也不是没有时间看,而是心里想,书反正归自己所有,不着急看。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这本书就这样在我的书柜里躺了下来。一直躺到了7月中旬。我陪老父亲回上海,心想在飞机上可能有时间看看书,于是就把《北望长天》带上了飞机。
     我本想只是随便带本书看看而已,料不到这本书居然把我带到了一个欲罢不能的境地。以至于1953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老父亲,坐在一旁也参与了我的读书兴趣 。书文中的那些经典而又悲惨的故事,随着何与怀先生的深刻笔触和动感情绪,时时在脑海徘徊。这些人物有提出过警世之言,不要“党天下”的储安平先生,有第二忠诚并且“铁肩担道义”的刘宾雁作家,有“文学巨匠”称号,德高望众的巴金老人,有“中国圣女”之称的林昭女士,还有“张志新,遇罗克,杨小凯。。。。”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个面对谎言敢说真言的不是英雄的英雄人物,让我几乎重温了共和国的历史,在其闪光的辉煌的伟大成就背后还有那么多的不幸。我不否认,在我读书的记忆里,曾经也看到过类似的文章,但那时,我似乎还处在一个非常愚昧时期和良心似乎尚未开发时期,心灵没有受到一点震荡和感慨。也许我在那时还年轻。也许那时的社会还缺少点什么。也许,正是这个也许,当我看到我们的祖国大陆已处在走向文明开化,我们的民众开始追求普世价值,所以我觉得在这样追求的道路上,如果有人要把这些不幸的历史忘记是不应该的。何与怀博士的这本文集,提醒了我们,不要忘记历史。在我看来,要说一本书的存在价值恐怕也就在这里。
    何与怀先生的这本文集,文集内的每篇文章,我都是在回国的飞机上读完的。有几篇重要的,精彩的,深刻的,在这次回国之行之后又翻阅过。有一个不可遗漏的感觉就是,读其文,犹如探寻回望历史,让人不由得在历史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产生对比,在对比中发现感悟,在感悟中领略作家的意义。想到作家的意义,我深切之感,当个作家不难,难的是当个有责任感有良知的作家。何与怀先生作为一个作家已经站在了这个高度。 面对这一幕幕已经过去的历史,还会重复吗?今后会重演吗?作家通过自己的文章,表达了难忘的关注。那是藏在胸腔里的人道良心的关注。这种良心感染着我,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好几次无法平静自己的思绪,幸好,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父亲,总是提醒我,今天的社会在进步,不要太悲观。
   是的。不要太悲观。真是因为有像何与怀博士在内的那么一大批有良知的文化人还在记住历史,我们的确是不应该悲观和失望的。诚如冰夫先生的序言题目:《社会良知和道德追求》在一个文化人身上的体现,诚如陈行之先生在序言中归纳,《他镌刻了一座心碑》。在我看来,这些文句都不是对何与怀先生的过誉之词,而是反映了文化人的共同责任和良知。我相信,《北望长天》一书的存在价值,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海外华人的中国心,不仅仅有丰功伟绩的吹鼓手,而且也有批判腐朽的勇士。问题在于,参考一句中国古话叫作“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个人行为来说是这样,对政府行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而记住历史,批判罪恶当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三
 
   时间的日历转到了2010年底,也就是圣诞前夕12月18日那天,我到萧虹博士的农庄去参加文学活动。作为新州悉尼华文作家名誉会长的何与怀先生同出席,他知道我会来到农庄,就带来了一本名叫《他还活着》的书交到我手上。几个月前,我已经知道何与怀先生又把自己的文章汇集一本书出版。书出版后,只是没有机会见面赠我一册。所以,有了这次活动,何博士就不忘把这本书带给我。我清楚记得书还没有来得及到手”保温“,同去农庄的朋友斯谷就问我借去先睹为快了。这本书留在斯谷那里将近半个月,直到他将要回沪探亲才归到我手上。我原以为他拿去也不会认真读的,想不到那天我去取书的时候,他竟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何博士不简单。他写的东西值得一看。本来我想对斯谷兄弟说,本来么,何与怀的文章就有大气。大气的不仅是博士,而且还有博爱。但我没有说。我不能故意在这本书还没有看过的情况下,就在朋友面前随意附和。
     现在我已经拜读了一遍,我知道为何别人也喜欢看这本书的原因所在了。这本书,当然不是畅销书,但是对于澳华文坛来说,这本书的意义就大了。这本书是何博士在为澳华作家诗人树碑立传呢。我看《他还活着》汇集,这种强烈感来的特别明显,就不能不说说博士和博爱的关系了。我以为是博士的人不一定有博爱,博士最大的表现形式就是学问而已。但是博爱就不一样了。有博爱的人不一定是博士。也就是说学问并不代表有博爱。但是既是博士又有博爱就非常值得人们敬重了。何与怀是博士已经不用考证。但是不是有博爱,我看了《他还活着》时,感受到了,这位博士是有博爱的。首篇文章写的是《诗风人格高度一致的许耀林》。这是一篇有微观激光能量的报告文学性作品。写的是悉尼作协会长许耀林先生,但广阔的文思背景却展露了文化人的博爱情怀。文中提到一个细节,就是诗人叶文福先生。叶文福何许人也?新一代人可能知道的不多,但是当今五十岁左右年纪的,又有一点关注国家大事的当代人,肯定会知道有一首诗叫做《将军,你不能这样做》。这首读来让人振聋发聩的诗作,即便三十年过去了,再次重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而作者就是叶文福。而叶诗人和许先生是莫逆之交。可见,探讨许耀林的诗作意义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诗人的人格。何与怀先生在该文倾注了笔力。走笔至此,有必要回到《将军,你不能这样做》这首诗的层面上来。这首诗的内容十分普通,形象化处理一个将军,居功胜利了,居然只顾自己享福,忘记了穷苦百姓还在继续过着穷苦的生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网络找诗人原始作品1979年)记录 这样的诗人,和表现这样的诗人与之交往的诗人,难道不是一种博爱的意识在作家脑际里回荡?现在有多少诗人作家,在关注我们穷困人的命运?我以为《他还活着》一书的基调,是围绕人性的博爱基调。内容固然就深刻了。
      同样的,这部书取名为《他还活着》在我看来,也有其特制的带有博爱的含义。《他还活着,而且。。。》写的是在澳华文坛曾经风靡一时的风云人物武力先生。就是这位武力先生,不知何时在澳华文坛消失了。后来传说离世了,也传说远飞了。后来又回到了人间,经历了生生死死的武力先生 ,原来还活着。在何与怀笔下的武力,处处映照了是活生生的人间博爱的魅力。于是,何博士就取材了这个故事作为书名。在这里,“他”的意义已经放大和延伸了。不是他还活着,而是隐喻着,人间博爱还活着。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部书的文章贯穿着一个思路,就是要以博爱的姿态来记录澳华文坛的那些作家和诗人。不管何与怀先生主观上是否有过这么考虑,但是客观上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效应。有了这样的效应,这部书的可读性也就增强了。
    从何博士的作文倾向性来看,关注澳华文学发展是著文的一贯主张。在这部书内也可以发现这样的线索。这是作为一个研究澳华文学学者的可贵之处。但是更为可贵的我认为是博士的博爱精神。书中文内涉及到的众多去世人物,有千波之父辛宪锡教授,有前辈诗人刘渭平学者,又名贯长虹的梁羽生, 等等无一不带有一种博爱情意。从怀念故者中,揭示我们的生命状态,文学需要人性,更需要博爱。
 
                                        四
 
       何与怀先生是我的前辈,我的写作启蒙和每前进一步,都是离不开他的扶掖和支持。今天在此大言不惭,很有一点不知天高地厚的感觉。但是,既然写了这点读后感 ,也就当作一个晚辈学人的笑谈。最后由一个小小建议,就是何博士在今后收集文章汇编的书内,最好不要重复出现同一篇文章。我在看《北望长天》一书已有《她去了,一片紫色的烟雾》,但是在《他还活着》一书中又出现了。这虽然不是大问题,但是对何博士这样一个美文不断,且质量要求甚高的作家来说,我的这个小小的建议就权作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2011--元月写于书房


上一篇:大愛無國界


评论专区

斯 谷2014-11-20发表
祝何博士新春快乐!
斯 谷2014-11-20发表
祝何博士新春快乐!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