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再访越南之四:忆西贡唐人区
作者:李南方  发布日期:2011-02-05 02:00:00  浏览次数:3765
分享到:
再訪越南,其中一个行程當然是重遊西貢市(今胡志明市)的華人區堤岸。三十年前筆者離開越南之前的堤岸一直是越南南方的一个商業和文化的亮点,由於廣大越南華人百多年來數個世代的長期經營,締造了一個世所公認的為越南增光的經濟發達而又具備特色文化内涵的城區。三十年後的今天,筆者再訪堤岸,當然能理解人事幾番新的那種陌生感,但又發現這陌生感是來自對現在堤岸的感覺。現在的堤岸只是一個極普通的市區,稱它為“唐人區”就不恰當或確切,因為當年的興旺熱鬧和濃厚的中華文化氣息再難找到,儘管還有一些華人仍住在那兒,儘管華人先輩留下來的“二府廟”、“溫陵會館”、“天后廟”、“新街市”等現在皆被列為文化遺產的地標。
再訪堤岸,筆者想到了藏在心中的一張堤岸區老地圖:
提起堤岸,主要是指當年西貢市的龐大華人街區,它不是西方國家概念中的“麻雀”式的唐人街,只有幾個小街段,它的形象是覆蓋整个西貢市一半面積的土地,包括了城市的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十和第十一郡行政區,而當年西貢只有十一个行政郡區,可想堤岸範圍之大和華人人口的稠密。记憶中的資料1975年越戰结束那一年西貢的人口三百多萬,华人就占了一百五十多萬。住在越南南方其他省份的華人還没計算在内。
越南南方華人人口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發展成為越南主流民族“京族”之後的第二大族羣,之所以增長至如此规模是幾個歷史階段累積的。十七世纪中葉明朝滅亡,一大批的中國人遷徙到越南定居,稱爲“明鄉人”;之後清朝1840年鸦片戰争爆發,中國國力在西方列强的虎視眈眈下開始式微,接着發生的中英戰爭、中法戰爭、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争、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1911年清朝滅亡、民國成立後的軍閥混亂、國民黨1927年清黨、日本侵華抗日戰争、國共内戰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一系列的歷史動亂都引發了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一批又一批的中國人背井離鄉,告別“唐山”出洋去,其中為數不少到了越南南方,被當地人稱為 “船民”(Nguoi Tau)或“華僑/華人”(Hoa Kieu/Nguoi Hoa),一代又一代主要在堤岸區定居下来,並白手興家逐漸成為當地社会的一個主力。
堤岸有一個越南文名稱叫大市(Cho Lon),它名副其實就是大,它的“舊街市”、“新街市”和周圍街區的樓房具備了傳統華人的建築風格,又採用了一些法蘭西的特點,顯出了獨特的歐亞合一的建築氣派。堤岸“舊街市”和“新街市”就是百年前華僑先賢們集資建立起来的,展現着華僑先輩偉大的開拓精神和建設魄力。當年的“新街市”周圍如“平西區”集中居住着衆多的閩僑和潮僑。
當年堤岸的街區,各條大街華人店鋪、行人道上的“食街”、咖啡館鱗次櫛比就數不出有多少,中文或中越文的店號牌匾非常傳統醒目,發行賣到南方各省市的十家華文報紙都集中在這個街區裏,走在街上感覺就像走在香港九龍的老街區一樣;華人住宅區、大小街巷里弄横跨幾個郡區,一些街道里弄甚至有中文名字,如孔子大道、孟子街、老子街、廣東街、三多里等。華人區民衆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等皆讓人感受到非常濃烈的中華文化氣息,當時少數在這個街區經營布匹店的印度孟買人都會說廣東話。堤岸的中心區是第五郡,“舊街市”和“新街市”都座落在第五、第六郡的孔子大道,记憶中當年有名的福建/福德中學(今陈佩姬中學)、潮州幫的義安中學、福建幫的二府廟、興旺的露天“金邊市場”、“都城戲院”、“三脚橋”、“八里橋”、“布匹街”、“小五金街”、“古董家私街”、“太平戲院”、“大羅天酒家”、“新同慶粤劇院”、“亞東酒樓”和各行各業的店鋪都在這條大街上或附近。
堤岸區的另两條主要長街是同慶大道(原水兵街)和阮豸街(原梅山街)。當年堤岸區這两條最繁荣的長街平行地延長超過两公里,更有數條小街貫通連接,使整个商業和住宅街區連成一氣,有名的福建福善醫院、潮州六邑醫院、中正醫院、廣東醫院、海南醫院、璇宫戲院、麗都戲院、天虹酒店、八達酒店、海南會館、天后宫(又稱“阿婆廟”)、第五郡警察局、賽瓊林酒店、唐山燒臘、大光明戲院、自由太平洋書院、中華總商會、精武會館、越秀中學、中文書店、中醫中藥鋪等都在這两條大街的範圍内。横過這两條街道的一條大馬路叫總督芳街,沿街就有大光、勝利、娱樂三間電影院,當年参加越戰的澳軍總部也在这條大街上,附近的老子街有閩南僑民百多年前晚清時期興建的温陵會館。距離上述街區不遠,當年分佈了主要由華人商販經營的“白鐵街市”。此外,廣雅中學、嶺南中學、林威廉中學、啓智中學、遠東(南僑)中学、知用中學、英德中學、耀漢中學和博愛(中法)中學等,都曾是當年堤岸區值得華人自豪的學府。  
除了堤岸之外,西貢市的中心越南人較多的第一、第二郡也是當年衆多来自福建、廣東、客家及海南的華人聚居的地方,這两个郡區的華人多數能說流利的越語和兼受越文教育。著名的“新街市”---“濱城市場”及其周圍大街的數條洋樓街段都是百年前閩僑黄姓家族的產業;當年的“领翁橋”及“鹽橋”一帶及西貢“舊街市”就能找到“公所街”華人各幫的公所辦事處和小學校。逸仙街、潮州街、崇正里、新巷等和中國领事舘的舊址也都在此。福建城志(明德)中學、廣肇(開明)中學、海南三民學校、福建鳳山寺、廣東天后廟都曾是這两个郡區裏的文化、教育和宗教重点。
筆者再訪越南怎麽就老想著堤岸這張老地圖,也許是老了,愛想當年。
越南老華人没人不對上述這些街區了然于胸,當年的此情此景今天雖已不再,但到了西方國家定居也還一直把它们放在心上,談起過去的時光都能如數家珍地说出这些街區的特點和典故。今天的堤岸街區雖有建築方面的變動,如高樓增加了,人口增加了,但當年的輪廓依稀,當年華人先輩血汗奮鬥留下来的對越南的巨大貢獻仍是有跡可尋,有些更成爲历史文化遺產地標。1975年越戰结束後的政治冲擊,政客的貪婪和無知,狹隘的民族主義假借對華人成就的所謂“威脅”的恐懼,進行了排斥華人的政策,成千上萬的華人只好痛心地選擇遠走他鄉,其中有些葬身怒海。華人的出走去掉了堤岸區的繁榮熱鬧和豐富的文化内涵,留下来的華人儘管仍有相當大的數字,但,中華傳統作爲一種值得尊重的生活選擇已不復當年的熱絡和濃郁,文化氣息也已相對淡薄,走在這些依稀熟悉的街道上,就是找不到當年的那種親切自然的感觉,筆者除了唏嘘之外,還思考了一個問題:越共當年排華,認爲華人社區的壯大對越南是一種威脅,不管你華人曾經作出過什麽貢獻,多麽衷心地熱愛越南第二故鄉,多麽努力地融入越南主流社會,他就是不能包容你。今天越南的領導人在回顧過去的時候是否會惋惜當年除掉華人的影響對國家所造成的巨大損失!
時代在不斷地進步,三十年後的今天,筆者的一些善良的非華人友人說《你們離開越南是他們的損失,澳洲的得益(their loss our gain)》。筆者也看到“排華”正成爲一個歷史名詞的全球化趨勢,在澳洲,華人也曾經經歷過“淘金時期”和“白澳政策”的痛苦衝擊,但今天的澳洲社會就顯示了它的多元文化的包容,種族主義已經大幅度地邊緣化,“唐人街”被譽爲文化亮點,中華節慶是各族民衆一起來歡樂的節日,做官的還要發函或親身出席慶賀,華人社區團體、福利機構、星期六中文學校、華人公民的福利都得到政府一視同仁的財政補助和支持,中文、希臘文、意大利文、德文和越南文等是英語之外的重要社區語言,華人公民是很好地融入了澳洲的主流社會,不會因為心理上受限制的陰影而產生另類的局促感,這種和諧的生活氛圍是令人感激和感動的。筆者此次再訪堤岸有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因爲找不到這種激情,堤岸這個曾經是東南亞有名的一個唐人區,它的魅力輪廓已成了永恒的記憶,筆者把它記錄下來,也許可讓來自其他地區的華人分享當年越南華人在定居國艱苦奮鬥的歷史和政治壓迫的無情!
 
2007年5月寫於南澳2008年10月補充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