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菜名及其他
作者:张劲帆  发布日期:2011-03-31 02:00:00  浏览次数:3073
分享到:
    上篇谈到信仰和吃斋,由此我又联想到菜名问题。不知你去过佛教寺庙里开办的素菜馆没有,如果去过,你一定发现菜单上尽是鸡鸭鱼肉,其实全是素菜叫了荤菜名,比如油焖鸡其实是油焖豆千张卷儿,咕唠肉其实是油炸豆腐果,如此这般。我始终没有搞明白,持斋戒的佛教徒嘴里吃着素,意念上却想着荤,是出於怎样一种心理。我猜想大约人本来对於肉类是有很强的食欲的,只是为了求一个好的来世,才不得不依照教规克制自己的荤食欲,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也。但是心底的那份欲望总需多少得到点满足才好,于是就来它个“望梅止渴”,过过干瘾。可见菜名是有精神理疗功效的。      
      起菜名委实是一门学问,需要创造才能。我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学生食堂排队,排在我前边的一位学兄向窗口铛铛地扔进搪瓷碗,高喊道:“来一个包香。”那口气俨然象是挽着盛装女郎的阔佬。服务员不解地问:“什么包厢?这里又不是戏院。”“嗨,你这都不知道,包香就是包菜炒香肠。”周围的人都笑起来。“包香”一名在校院里遂不胫而走,从此饭堂里定“包厢”的声音此起彼伏。可见一个好的菜名可以抬高身份。
       有时翻看菜谱,发现许多菜名起得诗意而诱人,光看菜名目录并不能知道某道菜用的甚麽原料,翻看了正文才恍然大悟。粤菜里的“龙袍凤爪”其实是蛇皮鸡爪,想起来令人怕怕的,却叫了那么好听的名字,端的是攀龙附凤。川菜系里有一道菜名为“熊掌豆腐”,想想吧,熊掌是多么珍贵的东西。一查菜谱,原来所谓熊掌只是将豆腐切得象熊掌形状而已。有次上餐馆,看到一味汤名叫“过江龙”,以为是海鲜汤,点来一看,是一碗酱油汤上边漂着一根长长的香葱,真个是大摆乌龙,让人啼笑皆非。比较西人餐馆和中餐馆的菜单,就发现西菜名非常明了,一看就知道其原料。中菜名尤其是正规宴席上的菜名则讲究委婉雅致,许多原料不直呼其名,而拐着弯儿用比喻的称谓,或者拔高一两个等级,如“蛇”称“龙”、“鸡”称“凤”即是。雅致是雅致了,有时却不免流於浮夸甚至虚假。
        这种差异不光体现在菜名上,也体现在其他很多方面,譬如西人的公园坦荡开阔,没有多少人造景物,而中国式的公园往往造有许多亭台楼阁,层层叠叠,遮遮掩掩,不让人一览无余。再如西人植树,任其自然生长得笔直高大;而中国人则往往人为地扭曲树木,使其盘转多姿,发展到极端是给女人裹小脚,欣赏病态的美。西方的裸体艺术可以摆在公众场合让人观瞻;而中国自古以来鲜有裸体艺术,仅有的春宫画是只能躲在密室里把玩的。据田地兄通过出租车后视镜目击见证,西方女人做爱主动而张扬;中国女人做爱之欲迎还拒是你知我知的。凡此种种,都体现出中西民族文化性格的差异。就概率而言,西人性格比较直率开朗,有甚麽说甚麽,行就说行,不行就说不行。中国人说话则拐弯抹角,嘴上说的与心里想的常常是两回事,不行说行,行说不行。正在泡妞或者打算泡妞的男同胞尤其需掌握女同胞的这一特点,连阿Q都知道“伊们全是假装正经”。
          说到底,西人贵直,中国人贵曲,西人讲究实用,中国人讲究面子。鲁迅说:“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确实是一语中的。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