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为悼念四川汶川大地震死难的亡灵而作
作者:赵立江  发布日期:2011-05-13 02:00:00  浏览次数:3530
分享到:
“石破惊天漏秋雨”
    ——小议文化人的“道德良知”
 
   为悼念四川汶川大地震死难的亡灵而作
 
       在一个网上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谈到了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文化大师”余秋雨“含泪”劝灾民以及山东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兆山所作的的词。 网友回帖观点不同,一位网名为康桥的回帖赫然写到:“余秋雨学识没有问题,才高八斗。易中天批评他是“道德飙车”,是否有文人相轻的味道呢?我们在认识余秋雨的时候,是看的华彩文章呢,还是聆听他的道德讲座呢?把一个文学大家活生生套上道德大师拷问,这不是欺负人嘛!如果我们用这个标准看看易中天,也会露出麒麟下面的马脚。”
以下是给康桥的回复。
 
兆山词愕秋雨泪
 
         王兆山同志为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大地震震动了兆山的灵魂深处,所填词《江城子》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其中有几句:“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此词一发顿时引来大众声讨。两千多年的中华民族的诗词史上,尚未见到如此丧尽文人良知的谄媚无耻之词。
        大地震也震出了“文化导师”秋雨的几滴眼泪,《含泪劝告请愿灾民》,“含泪”劝告那些被压死在豆腐渣校舍下面的学童们的父母们“化悲痛为力量”,不要“闹事”,不要被坏人和敌对势力所利用,“你们要做的是以主人的身份使这种动人的气氛保持下去,避免横生枝节。------有十几亿人护持,这些往生者全都成了菩萨”。看吧,他的谆谆话语多么地语重心长啊!兆山词,秋雨文;一南一北,一词一文;珠联璧合,遥相呼应;二位文人真可谓文坛的双星子座啊!      
 想当年,郭老前脚批邓:“走资派,奋螳臂,邓小平,妄图倒退”,数月后马上“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两首《水调》,当见“水性”。可惜郭老已经作古,不知郭老在九泉之下是否会“步其韵”“和兆山词一首”?
三位文人,一面镜子。
 
                        众说纷纭秋雨急
 
康桥先生,看了您的评语,很受启发。是的,对一位文化人的评价观点不同,特别是对余秋雨的评价有争议,是很正常的,如果观点真的一致了,到不正常了,您说是不是?
您说“余秋雨学识没有问题,才高八斗”。您说的有道理,确实是个才子,聪明。他是戏剧专家,又有文化素养,他的“文化散文”拓展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内容与形式,将会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当然,因为他把散文当成文化史历史来写,有些史实欠考证,失误,这也难免。
您说“易中天批评他是“道德飙车”,是否有文人相轻的味道呢”?问得好,文人相轻,自古已然。我和您一样,也觉得是有点儿“那个”。如果易中天要是把自己当成“道德大师”,那我们用这个标准看看易中天,也许业会露出麒麟下面的马脚。您的判断正确。
想跟您商榷、讨教的是,干嘛易中天非要质问秋雨呢?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您所得出的结论——文人相轻,谁让余秋雨老师“才高八斗”了呢。天下就“十斗”,让余老师独占了“八斗”,心里不平衡,不跟他拼老命也罢,“磕碜磕碜(讽刺挖苦)”他呗。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咱们的才华横溢的余秋雨老师已经从一个散文大家升华到了“道德大师”的地位上了。不是普通民众非要把一个文学大家活生生套上道德大师拷问,而是一位文学大家非要把自己活生生地套在“道德大师”的座位上。我这么说,您可能不赞同,没关系,求同存异,各自阐述吧。您看看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讲演,以及在国家社会发生“事儿”的关头,余老师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给我们这些草根阶层一些指示性的语录,给我们一些教化,生怕人民群众被利用,上当受骗,做出一些不利于“和谐”的事儿。但是,老百姓并不领情,余老师的“含泪”劝说,遭到了意想不到地各界的声讨,这就是事实。
 
                                          秋雨淅沥尚有时
 
为什么余秋雨招来这么多非议呢?
一是因为,要想当“道德大师”,本人的道德修养不用说到了“修身正果”的地步,起码要高出常人一大截吧。是不是余老师在这方面做的还有些缺陷呢?让人捉住了把柄了呢,而余老师又太“矫情”了吧。咱们查查这些年余老师的笔墨官司和真正的上堂的官司,好好梳理一下,就可以看出个所以然来了。
第二个原因,咱们有句古话叫“士志于道”,用今天的就是社会的良心,社会的责任感。余秋雨是具有“社会良心”还是“让社会凉心”,那还是看大众的评价吧。不提“道德大师”,咱们就看看大作家吧,看了雨果的《悲惨世界》,看了托尔斯泰的《复活》,就明白了什么是文化人的“社会良心”了。
忽然想起了“中国的良心”,他就是作家巴金,晚年在病榻上所写的《随感录》文集,是中国比熊猫还稀有的体现‘道德良知“和“心灵忏悔”力作。读了晚年的巴金,就知道什么是作家的“良知”和”良心“了。当然余秋雨老师正在“如日中天”精力充沛的“兴旺”时期,不能盖棺论定,一棍子打闷,我们期待着他良心继续发现。但愿余老师晚年也能写出像巴金那样的《忏悔随感录》,在中国文化史上青史留名,让人们含泪读之。
   受您的启发,我感觉到,目前对余秋雨老师的争议各执一词,是褒是贬,泾渭分明,或者一味地赞捧,或者是“一竿子”打死,谁都不服气,关键在于把余老师“一元化”了。应该把余老师划分为“散文大家”余秋雨和“道德大师”余秋雨。作为“散文大家”余秋雨,是应该肯定的,开一代散文之先河,“大散文”文学史地位已定。争议最多的是作为“道德大师”的余秋雨,也是余秋雨遭非议最多之处。是否这样划分一下好一些呢?当然,什么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肯定还是有联系的。
做“文化人”难,做有名的“文化人”更难;
做“大师”难,做“道德大师”更难。
  
                                不负铁肩担道义
 
之所以人们格外关注、考量文化人,也许跟沾染了“市侩习气”的文化人越来越多有关吧。何谓“市侩”? “侩”就是牙侩,就是今天买卖的中间商,从中得利。 “市侩”,现在指贪图私利、投机取巧的人。“市侩政客”“市侩文人”就是指投机取巧、丧失人格、见利忘义、善于钻营、随波逐流、趋炎附势、虚假伪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邀功请赏之类的政客和文人。“政客”,大家都看不起;文人一沾了“市侩政客”的习气,更是“粉墨登场”。
想起了鲁迅,不愧为中国的“脊梁”,“民族魂”三个字当之无愧。
想起了郭老的话剧《屈原》,屈原侍女婵娟满怀愤懑痛斥背叛老师的宋玉的一句台词:“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听后又改为“你没有骨气文人”,增强了语势,改得好。也想起了郭老早年的《女神》和《凤凰涅磐》给中国带来的五四时代狂飙精神,敬叹不已!
也想起了郭老一生为文为人的沧桑。唏嘘不已。
至于余秋雨老师,在这里就不再想、不再说了,还是让诸君、让大众、让历史去评说吧。
         这里以虔诚之心把先贤李大钊手书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敬献给余秋雨老师和王兆山副主席。这副对联是李大钊引自明代的杨继盛的,杨继盛为人位刚直不阿、正直一生,最后被奸佞之臣严嵩迫害致死。这是他在临行前在监狱墙壁上留下的励志诗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著文章需妙手、辣手;道义尚需铁肩担啊。
 
立江 发表于《澳洲新报》第412期“新文苑”副刊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