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湾大选引发的危机闹得沸沸扬扬。中国中央电视台报导说大陆拍了一部电视剧,内容反映清王朝与割据台湾的郑氏政权(郑成功后代)反复谈判不果,武力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称赞此剧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揭示了统一大势不可阻挡。
历史就是这样有意思,当年满族人作为异族入侵中国时,郑成功誓不投降,顽强抵抗,终因弱不敌强,只好从荷兰人手中夺回台湾做根据地落脚,与清朝长期分庭抗礼。他被誉为抵抗外侮、收复台湾国土的民族英雄,历史的同情完全在他一边。到了他的儿子郑经一辈,满族入侵者坐稳了江山,俨然成了正统,康熙皇帝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推行了许多安抚汉人的措施,比如开科取仕,而郑经常常发兵攻打东南沿海一带,这本来是收复国土的正义事业,但因为饱经战乱的人民渴望安定,正义事业便显得不合时宜了,清王朝反而代表了渴望国家统一的民意,清庭多次与郑经谈判招抚统一的问题,都谈不拢,清庭甚至让步到答应郑氏,只要不再骚扰大陆,可以独居台湾,不剃发不易服,称臣入贡可以,不称臣入贡也可以,实际上等于同意台湾独立。后来郑经病逝,郑氏政权发生内乱,清王朝才趁乱攻克台湾,统一了中国。中国现政府一方面赞美郑成功抗清,另一方面又赞美康熙帝收复台湾。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让人觉得好矛盾。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最早的民族是北方的黄帝族和南方的炎帝族,此后在与周边外族的不断杀伐征战中逐渐互相吞并、融合成为版图越来越大的统一国家。事过境迁,谁是侵略者谁不是,都显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统治者是不是善待百姓。郑氏政权据台二十三年,对于开发台湾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没有酷待百姓的恶名。清王朝统治台湾后,有一任台湾知府王珍自作主张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有个鸭贩名朱一贵,鸭卖得多税交得也多,反而亏钱,便喝酒发牢骚,被几个贫贱朋友撺掇造反,说他和明太祖同姓,为什么不能当皇帝,他遂答应了。酒后戏言,他第二天便忘记了,几个朋友不依,硬给他皇袍加身,然后揭竿而起。不到十日,竟召集了数千人,把官军打得落花流水,七天内便攻陷了全台湾,宣布国号永和,朱一贵自称中兴王,大封群臣,广纳妃嫔,还发生争权内讧。清朝从大陆派大军渡海平乱,也只花七日便收复了台湾。可怜朱鸭贩才过了几天皇帝瘾,就被凌迟处死。台湾民谣道:“头戴明朝冠,身衣清朝衣。五月称永和,六月还康熙。”
成者王侯败者寇,几乎成了历史定律。这使我想起,如果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征服了中国,把中国并入日本版图,或者把日本作为嫁妆带入中国,几百年上千年之后,历史学家又会怎样评说日本的侵略呢?怎样才是正确的历史观呢?
我一时真的想不清楚。但有几点在我是明确的:反对侵略,反对暴政,赞同中国统一。
原发表于2000年?月?日澳洲《大洋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