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世博会亲历记(三)
作者:张劲帆  发布日期:2011-07-17 02:00:00  浏览次数:3189
分享到:
     6月7日第一次参观世博后回到表叔家,表婶说:电视里报道今天参观世博的人数达到35万,比平日少一点,但也没有少多少。我问,怎么才两分钟,参观中国馆的预约券就发完了,应该没有发出多少啊,而且奇怪的是,我们搭的是头班地铁进的园区,怎么在我们前面已经进去了那么多人呢?表婶说,进世博园区有好几十个入口,比如坐轮渡进去的,坐巴士进去的,同时发券,同时进人,自然人就多了。我悟出来,进入园区后要想排队到前面,就得想办法快速抵达想参观的场馆,我们今天出地铁站后,因为不熟悉馆区内巴士站点和运行时间,没有赶搭巴士前往沙特馆,而是步行前往,所以耽搁了时间。
       次日我们休息了一天,买了小折凳,养精蓄锐,准备6月9日再访世博。儿子说他想看日本馆、澳大利亚馆、印度馆和瑞典馆。于是我研究好了路线,打有准备之战。
       因为知道中国馆将长期保留,所以这次没有把中国馆作为必看之馆,但尽量争取,次日赶到马当路安检站比上次早半个小时,前面的队伍只有约4米长,但我们仍然没有拿到中国馆预约券。进入浦东园区后,我们小跑步赶到巴士站,乘巴士到亚洲馆园区,直奔日本馆。还好,队伍虽然也拐了两个弯,但不象沙特馆的队伍那样宽。日本馆外形象太空堡垒又象伸出触角的蜗牛,粉色外墙平添童话色彩。其实,这是一层含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这让日本馆成为一座会“呼吸”的展馆。日本展馆延续了爱知世博会“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在设计上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被最大限度利用。展馆外部透光性高的双层外膜配以内部的太阳电池,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展馆内使用循环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术。我们排了一个半小时便进入了馆内,除了照例有的沿墙视频外,中心内容的展示在一个表演大厅,先在比高清屏幕还清晰四倍的大屏幕上放了一段录像,介绍日本的朱鹮已经绝迹,但日本科学家应用他们掌握着朱鹮人工养殖技术,帮助中国科学家使濒临绝迹的中国朱鹮得到繁殖增长,再引进到日本,成就一段佳话。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了现场观众的即时录像,是由头顶上方的八十多台摄像镜头拍摄下来的,可以随意放大其中任何一人的图像到大屏幕上。屏幕随后转换为一个房间的内墙,主持人介绍说这是未来家庭的屏幕墙,屏幕墙的色彩图案可以随意转换,令到家庭经常更换新鲜样式,墙上有形状如同窗户的图形,看上去如同真的窗户一样,不同的是,它可以根据指令随意变大变小,还可以随意更换窗外的风景,想山景便山景,想海景变海景,人们就可以不必花那么多钱去买海景屋了。主持人一挥手,“墙”上出现一个“电视机”屏幕,其实就是屏幕墙上出现的一个小些的屏幕,里边正在播放篮球赛,奇妙的是,这个屏幕可以跟着人移动,你可以在家里边走动着做家务,便边看电视。突然,电话铃响,主持人用手指一下屏幕墙,通话对方的图像就在墙上显示出来,好像面对面说话。主持人还向大家展示一款白色的长镜头照相机,可以把一二公里外的一根羽毛拉近拍摄得纤毫毕现。这时出来一个机器人,用小提琴拉了一曲《茉莉花》,这可不是放的录音,实实在在是由机器人拉出来的,其按弦动作都被摄像机拍下放大到屏幕上。最后,舞台上开上来几辆单人电动车,有点象残疾人用的电动轮椅的样子,但是高一些,速度快很多,这将是未来的个人交通工具,它占地面积小,使用清洁能源,我相信未来有可能流行开来。
        在我看过的场馆中,我觉得日本馆是最值得看的,它的新科技含量最高,展示了人类未来生活的方向。虽然日本人曾是中国的宿敌,但是日本的科技立国方针、日本人的办事精细都是值得中国人学习的。
 
原发表于2010年8月28日《澳洲新快报》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