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当然也是非常不中听的,我特怕看华人演出。不是演出不好,而是观众的“看戏操守”,实在让人难以恭维,说严重点,就是让人难以忍受。我细数了一下,华人看戏,有下面六宗罪。
第一, 爱迟到,不守时。演出七点开始,很多人一定要七点半才到。原来悉尼歌剧院是比较严格的,演出中间如果你迟到,守门的一般不让你进场,一定要等到演出告一段落,甚至中场休息才放你就去。因为人家演员在台上唱,作为观众,应该在台下静静地听,你不听不说,还影响别人,是非常失礼的。
可是,现在据说连悉尼歌剧院也无可奈何了,因为迟到的太多了,一到华人演出,守门员就非常痛苦。开始他们还挂着一副对迟到的“鄙视”表情,后来鄙视得多了,全都麻木了。可是,对于中国人的恶劣印象,估计也很难转变了!
第二, 爱说话,不听/不看演出。不管人家台上唱得演得多么精彩,演员多么投入,台下总有人在交头接耳,支支喳喳,小声甚至大声说话聊天。我一直不能明白,既然你买了票(或者接受了赠票),“千里迢迢”外加“舟车劳顿”地来看演出了,为什么还要聊天寒暄八卦个没完没了呢?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在自己家里,或者咖啡馆饭馆里面大聊特聊?在黑暗局促的音乐厅聊天,毕竟不是一件舒服畅快的事吧!姑且不说这对人家演员和别的观众是不是礼貌。再说,中场休息的时间就是为了让你聊天的呀!
第三, 带小孩子进音乐厅。众所周知,我们华人特别爱孩子,特别宠孩子,自己的孩子个个都是宝贝,这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你来听音乐会,是不是应该考虑低龄的小孩子,是否会和你一样,能坐在那里欣赏两三个小时的音乐会呢?当然,如果你是前面所说的一边看演出,一边聊大天的家长,你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言传身教嘛。
小孩子很难遵守音乐厅秩序,这并不是他们的错,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你不能指望一个三五岁的小孩子,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欣赏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或者whatever不是针对他们的演出,所以责任在大人身上。我们好像完全没有像西方人那样请baby sitter看孩子的习惯,既不愿花钱,也不放心让别人看自己的孩子。所以,一到音乐会,就大人说,小孩子跑,音乐厅里面人声比音乐更嘈杂更响亮,地板咚咚咚乱响,手机此起彼伏,我想,我描绘的并不是一种个别景象吧?我实在为这样的景象而愤怒而难过而痛苦。
第四, 没有为音乐会而穿衣的习惯。我在看新爱乐演出的时候,看见我的左边有一个西方人,穿的是衬衫长裤皮鞋,虽然并不十分华丽时髦讲究,但是,人家比较得体。可是我的右前边,是一位华人女士,穿的是登山鞋戴着棒球帽。到了音乐厅,她居然也不脱帽,而是跟她的女伴热火朝天地开始家长里短,三个小时的音乐会,她居然聊了三个小时!我真的难过死了,为我的同胞难过,更为台上的演员难过。
那些穿汗衫T恤,运动鞋牛仔裤,甚至短裤白袜子的男人比比皆是,我的眼睛疼啊疼,疼一个晚上。再好的音乐,也无法消除这样的eye sore。
第五, 无时无刻不在发手机短信。很早的时候,华人看演出,甚至不关手机。现在一般演出前,都有人透过麦克风,专门提醒大家关手机。(我觉得脸红,这还用提醒吗?)好了,手机倒是关上了,可是,应了那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人把手机调到无声或者震动,然后无视台上的演出,低头猛发短信。我真不明白,大家为什么这么“日理万机”?在欣赏演出的那两三个小时里(一般都是晚上!),难道也有必须要办的大事要事需要处理?
反正我看见低头随时随地,无时无刻都在狂发手机的“手指族”,觉得非常莫名其妙。他们的全部生活内容,看起来就是一部手机了!
第六, 拍照拍照狂拍照!台上的人在演唱,台下闪光灯乱闪,你搞不清楚这是音乐会,还是记者招待会。在数码相机的时代,拍照更成为一种流行病,吃个饭要拍,看场戏要拍,出门旅游拍,自己呆着也拍,总而言之,随时随地拍拍拍,什么东西都要记录下来,让我怀疑,是不是我们都不再相信自己的眼睛,只有照相机镜头才是我们的眼睛?更过分的是,我曾在悉尼歌剧院,看到一位观众自己扭过身子,爬过椅子,把舞台演出当背景,让同伴为他拍照留念!是不是很无聊?是不是很变态?是不是很没有教养?!
其实,如果严格一点,这个单子还可以再列举下去。这里不过是列出了一些让人触目惊心的行为罢了。任何一个略微受过一点教育,略微有点修养的人,都不会忽视的。我们现在开口闭口爱说“国民素质”,什么是“国民素质”呢?太抽象的概念我不懂,但是,我知道,从看演出这么小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人/一群人/一国人的素质来了吧!
第一, 爱迟到,不守时。演出七点开始,很多人一定要七点半才到。原来悉尼歌剧院是比较严格的,演出中间如果你迟到,守门的一般不让你进场,一定要等到演出告一段落,甚至中场休息才放你就去。因为人家演员在台上唱,作为观众,应该在台下静静地听,你不听不说,还影响别人,是非常失礼的。
可是,现在据说连悉尼歌剧院也无可奈何了,因为迟到的太多了,一到华人演出,守门员就非常痛苦。开始他们还挂着一副对迟到的“鄙视”表情,后来鄙视得多了,全都麻木了。可是,对于中国人的恶劣印象,估计也很难转变了!
第二, 爱说话,不听/不看演出。不管人家台上唱得演得多么精彩,演员多么投入,台下总有人在交头接耳,支支喳喳,小声甚至大声说话聊天。我一直不能明白,既然你买了票(或者接受了赠票),“千里迢迢”外加“舟车劳顿”地来看演出了,为什么还要聊天寒暄八卦个没完没了呢?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在自己家里,或者咖啡馆饭馆里面大聊特聊?在黑暗局促的音乐厅聊天,毕竟不是一件舒服畅快的事吧!姑且不说这对人家演员和别的观众是不是礼貌。再说,中场休息的时间就是为了让你聊天的呀!
第三, 带小孩子进音乐厅。众所周知,我们华人特别爱孩子,特别宠孩子,自己的孩子个个都是宝贝,这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你来听音乐会,是不是应该考虑低龄的小孩子,是否会和你一样,能坐在那里欣赏两三个小时的音乐会呢?当然,如果你是前面所说的一边看演出,一边聊大天的家长,你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言传身教嘛。
小孩子很难遵守音乐厅秩序,这并不是他们的错,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你不能指望一个三五岁的小孩子,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欣赏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或者whatever不是针对他们的演出,所以责任在大人身上。我们好像完全没有像西方人那样请baby sitter看孩子的习惯,既不愿花钱,也不放心让别人看自己的孩子。所以,一到音乐会,就大人说,小孩子跑,音乐厅里面人声比音乐更嘈杂更响亮,地板咚咚咚乱响,手机此起彼伏,我想,我描绘的并不是一种个别景象吧?我实在为这样的景象而愤怒而难过而痛苦。
第四, 没有为音乐会而穿衣的习惯。我在看新爱乐演出的时候,看见我的左边有一个西方人,穿的是衬衫长裤皮鞋,虽然并不十分华丽时髦讲究,但是,人家比较得体。可是我的右前边,是一位华人女士,穿的是登山鞋戴着棒球帽。到了音乐厅,她居然也不脱帽,而是跟她的女伴热火朝天地开始家长里短,三个小时的音乐会,她居然聊了三个小时!我真的难过死了,为我的同胞难过,更为台上的演员难过。
那些穿汗衫T恤,运动鞋牛仔裤,甚至短裤白袜子的男人比比皆是,我的眼睛疼啊疼,疼一个晚上。再好的音乐,也无法消除这样的eye sore。
第五, 无时无刻不在发手机短信。很早的时候,华人看演出,甚至不关手机。现在一般演出前,都有人透过麦克风,专门提醒大家关手机。(我觉得脸红,这还用提醒吗?)好了,手机倒是关上了,可是,应了那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人把手机调到无声或者震动,然后无视台上的演出,低头猛发短信。我真不明白,大家为什么这么“日理万机”?在欣赏演出的那两三个小时里(一般都是晚上!),难道也有必须要办的大事要事需要处理?
反正我看见低头随时随地,无时无刻都在狂发手机的“手指族”,觉得非常莫名其妙。他们的全部生活内容,看起来就是一部手机了!
第六, 拍照拍照狂拍照!台上的人在演唱,台下闪光灯乱闪,你搞不清楚这是音乐会,还是记者招待会。在数码相机的时代,拍照更成为一种流行病,吃个饭要拍,看场戏要拍,出门旅游拍,自己呆着也拍,总而言之,随时随地拍拍拍,什么东西都要记录下来,让我怀疑,是不是我们都不再相信自己的眼睛,只有照相机镜头才是我们的眼睛?更过分的是,我曾在悉尼歌剧院,看到一位观众自己扭过身子,爬过椅子,把舞台演出当背景,让同伴为他拍照留念!是不是很无聊?是不是很变态?是不是很没有教养?!
其实,如果严格一点,这个单子还可以再列举下去。这里不过是列出了一些让人触目惊心的行为罢了。任何一个略微受过一点教育,略微有点修养的人,都不会忽视的。我们现在开口闭口爱说“国民素质”,什么是“国民素质”呢?太抽象的概念我不懂,但是,我知道,从看演出这么小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人/一群人/一国人的素质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