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春风化雨润旱塬
作者:马成福  发布日期:2011-12-19 02:00:00  浏览次数:1892
分享到:

白银市极度干旱山区人饮工程纪实 要帮助会宁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坚持以人为本,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旱区人畜饮水。      —温家宝      

从空中鸟瞰,白银市会宁、靖远一带是莽莽苍苍的黄土山、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的焦渴的黄色,这就是黄土高原。在这里极目所见,四野八荒,惟有黄色。上帝用他神奇的巨手,把四面八方的土都抓到了这里,因此这里有了天下最厚的黄土层,一条大河经过这里被染成了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由于干旱缺水,这里被人们称为苦甲天下的地方。这是个连鸟雀都难以生存的地方,而勤劳顽强的会宁和靖远人民却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这是个十年九旱的地方,每遇干旱年景,拉水的毛驴车、三轮车、汽车就排成了长龙,麻雀落在水车上拼命喝水,牛羊看到水车就狂奔不止,整村的大人叫、小孩哭,为分得一桶水使劲挤作一团。

1971年冬会宁县白草塬群众从祖厉河拉水情景

其实,生命的历史就是水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更是水的历史。哲学家海德格尔曾阐发了一个伟大的思想,他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而水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严重缺水则意味着极度的贫穷、肮脏、疾病和死亡。生命,时刻都离不开朝气蓬勃的水。

春寒料峭,旱魔肆虐,甘肃赤地千里一片焦黄,大部分地区发生了近十年来最严重的旱情。自20089月至20092月份以来,白银市连续6个月未出现有效降水,在这样特别干旱的年景,生活在陇中干旱山区的人民是不是又遇到了吃水难题呢?

我带着这个疑问来到了会宁县甘沟乡六十堡村石志明家,打开自来水龙头,看到了那难得的一股清水。于是,我坐下来喝着醇香的茶水,与主人聊他们吃水的艰难历史。他们住着仿欧式房子,现代化的家具和电器一应俱全,还用上了太阳能和沼气,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我翻山越岭来到了干旱山区大沟乡钟岔村上梅社,以前这里吃水非常困难。社长杜少峰说,20079月自来水通到了上梅社,如今全社53户人家都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我走进了杜作宏家,打开水龙头,水哗哗地流出来。

在头寨镇老鸦村上湾社,我遇到了刚从外地打工回来的何保健满怀喜悦地说:“2004年以来,我每年都要在黄渠上水时回家两次为家里蓄水,每立方水60元。现在好了,自来水通到了家里,以后再也不会为没水喝而发愁了。”

走了几十里的盘山沙土路,我来到了北部干旱山区新庄乡,昔日“一碗油换不到一碗水”的历史已成为过去。巩昌村农民欧玉成高兴地说:“我们祖祖辈辈住在这干山秃岭上,过去吃水要白天黑夜地排长队、车拉畜驮娃娃抬、几十里外找水吃,现在每家每户都通上了自来水,再也没有了找水度日的艰辛,这是千年万古连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如今的政策太好了,党的温暖都送到山沟里来了。”

当我走进欧窝社欧荣家时,他们热情地给我倒水喝。他七十岁的老父亲拧开水龙头,看着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笑着说:“这是胡总书记办的好事,中央领导把咱老百姓关心呀!以前我们村从祖厉河拉水吃,一锅水烧开后,水垢厚得吓人,烧出的稀饭都是咸的。客人来了,茶水里面放了糖才能喝,不然咸得喝不下去。现在自来水安到了家里,吃的水又干净又卫生,真没想到,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自来水。”

       我乘车从靖远县城出发,赶了30里崎岖颠簸的盘山沙土路,来到了干旱山区若笠乡曹岘村山湾社。57岁的杨德秀大娘说:“20075月份,我们家里通上了自来水,现在吃水的事不用发愁了,我还养了60多只羊呢!”但她厨房没有架火,水管被冻住了。我问她现在怎么吃水,她说秋天乡政府号召村民往窑里蓄水,这样即使冬天水管冻住了也有水吃。一会儿,她果然从窑里吊上了一桶清水。

       接着,我走进了贾汝姚家,亲自拧开水龙头,清亮亮的自来水就哗哗的流了出来。他动情地说:“党的政策就是好,把水都通到了我家锅头上,让山区农民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一下子就消除了几辈人都头疼的吃水困难,彻底解决了几千年来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我们不再怕天旱吃不上水了,没有了后顾之忧,现在都把心思用在了脱贫致富上。”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2003年以来,白银市连续4个年头持续干旱,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正常年份偏少46成,形成了严重的四季连旱和连年干旱。是近70年来没见过的特大干旱,造成了旱山区农作物严重减产绝收,人畜饮水发生严重困难,已建成的水窑无水可蓄,给全市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了巨大困难。

会宁县新庄、头寨、刘寨、土高、土门、草滩等中北部15个乡镇自200310月至20064月有效降雨较少,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其中新庄乡、头寨镇等5个乡镇的66个村连续三年持续干旱,刘寨等10个乡镇连续两年持续干旱,干旱时间长、范围广,是会宁县近几十年未曾遇到过的。

会宁县山区的人畜饮水都靠雨水集流供给,严重的旱情直接影响到了当地的人畜饮水。由于三年多来一直干旱少雨,许多村民家里水窖的存水已经没有多少,个别缺水的村民不得不到几十公里外拉水吃。

头寨镇老鸦村已经3年没有一次有效降雨,上湾社村民刘凤鸟感叹:“我活了60年,没见过这样的大旱!”他家里虽有两眼水窖,但放下最小的水桶,也只能打上半桶水。“这点水,还是5月份从40公里外的黄灌区拉来的,一方水60元,没有比这更金贵的水了。”

    看着越来越少的水,他的老伴不敢洗一次衣服。他的儿媳只能用饭碗量水做饭。邻居刘永红家的一盆洗脸水用了3天,已经变成“墨汁”了,还存在脸盆里准备明天再洗。

与会宁县头寨镇相邻的靖远县若笠乡旱情同样严重。若笠乡位于靖远县城西南47公里,山大沟深,道路崎岖,年平均降雨量240毫米,年均蒸发量1600毫米,自然灾害多,粮食产量低,农民收入少,人畜饮水难,是靖远县极度干旱和特别贫困的山区。从古到今,若笠塬上分散居住在400多平方公里上的群众,牵着大牲口驮,赶着架子车拉,每天或隔天到三十甚至五十里地以外、几百丈深的山下黄河边取水,早晚只能奔一个来回。近几年,若笠乡先后建起了15450眼水窖,夏天等雨集水,冬天扫雪化水。但是,连续五年没有一场有效降雨,水窖无蓄,作物绝收,全乡100%受灾,出现了饮无水、食无粮、畜无草、燃无料、来年无生产资料的危急情况,群众生存遇到严重威胁。

郭湾村年已七旬的村民王振华说:“这里连续4年没有下过一场透雨,眼看着窖里的水越来越少了。”马海北说,他一直在外打工,前些天窑里没有水了,他只好回家到60公里外的黄河边去拉水,一汽车水几百元,一年打工挣的钱全都用在了拉水上。

村民赵文霞说,她一家6口人,每天用水量很大,必须按计划用水,几碗水洗脸、几碗水做饭都得定量。她指着身边两个孩子说,他们都脏成这样了,也不敢洗一次衣服。

经调查统计,在白银市136.26万农业人口中,长期处于干旱、半干旱的人口为57.8万人,截止20064月,会宁、靖远严重缺水人口37.5万人,缺水大牲畜6.6万头。旱情威胁着几十万人的生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大山深处的灾情,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05815,胡锦涛总书记在新华社第2436期《国内动态清样》《甘肃若笠乡连旱三年无收成,约50%人口缺粮》一文上给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领导批示:请更地关心连续几年受灾的地区困难群众的生活安排,并帮助群众探索开发脱贫的路子。

2006322,温家宝总理在第806期《国内动态清样》《会宁县连年干旱16万人缺粮难度春荒》一文上给农业部、民政部和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要帮助会宁群众开展生产自救。88,温总理针对全国旱情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旱区人畜饮水。

胡总书记和温总理的深情关切如春风,吹到了陇原大地;像春雨,滋润着人民的心田,为甘肃省极度干旱山区饮水工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甘肃省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会宁、靖远、环县三县旱情,省委书记陆浩多次指派专人到三县灾区专题调研,并且多次听取三县人饮解困工程规划方案。他在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要解决好五个关系民生的实事,环县、会宁、靖远三县极度干旱乡镇的人畜饮水问题被列为“五件实事”之首。省委、省政府和民政厅、水利厅、省抗旱防汛办等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到三县检查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白银人民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历来有兴水改土,重视水利建设的光荣传统和历史。为了加快解决会宁、靖远两县特别干旱地区的饮水困难,白银市成立了解决特别干旱地区饮水困难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多次赴会宁、靖远等地进行认真调研,深入灾区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带领全市人民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抗旱救灾工作。

    会宁县采取县包乡、乡包村、干部包户的措施,建立了政府负责、部门配合、山川互助、亲友互帮、社会支持的救灾工作机制。仅2006年,省、市民政部门下拨会宁救灾资金404万元,省市水利部门下拨拉水补助112万元,这些来自于各级政府的关爱,让灾区群众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靖远县政府发动群众采取川塬相济的办法,将大牲畜赶往川区就水饲养,动员群众之间亲邻相帮,发动全县干部职工捐款80多万元支持抗旱自救。同时,县上发放了拉水补助122万元,主要解决学校、医院、五保户和生活难以自理群众的用水问题。

白银市水利局局长武治校斩钉截铁地说:“会宁、靖远两县属甘肃省最为干旱的二十个县之中,资源型、水质型、工程型缺水并存,干旱缺水问题尤为突出,饮水困难长期困扰着当地群众,这是白银水利工作的难点和焦点问题,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解决好这个关系民生的大问题。”

时不我待,机不可失。甘肃省水利厅许文海厅长现场调研后明确要求白银市水利局要尽快组织编制供水方案。白银市水利局立即行动起来,武治校局长积极协调省市县水利部门,对会宁、靖远两县进行现场调研,在短短十多天时间完成了《白银市会宁、靖远两县北部干旱山区人饮供水工程规划报告》。在规划报告的基础上,省市技术力量加班加点完成了方案编制,省水利厅组织了全省老专家几十人进行项目论证,并很快获得了省上的批复立项。在会宁县,计划修建新庄塬供水工程、大沟供水工程和雨水集蓄工程2123处,可解决13个乡镇5.4万人口饮水特别困难问题;在靖远县,计划修建曹若集中供水工程1处,新建泉水截引工程5处,机井工程2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1000处,可解决6个乡镇2.9万人口饮水特别困难问题,项目总投资为5994万元。省发改委和省水利厅及时对报告进行了批复并立项,工程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很快得到了实施。

2006728上午,会宁县极度干旱地区人饮供水工程暨新堡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隆重奠基,新堡子水厂开工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开始施工,人民群众渴望已久的农村饮水工程全面启动了。

会宁县极度干旱地区农村人饮供水工程由新庄塬重点农村饮水供水工程、大沟重点农村饮水供水工程和重点农村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组成,新庄塬和大沟工程利用靖会电灌工程提供水源,建泵加压、净化、消毒后输送给农户,工程总投资3802万元,工程建设期2年,可解决13个乡镇5.4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为了把这一寄托着党和国家亲切关怀和关系千家万户生存的工程建设好,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高度重视,严格遵照建设程序。对项目建筑材料和施工队伍进行了公开招标,选择了信誉度高、技术过硬的企业供应工程材料和承担施工建设。

当代社会,最头疼的工作就是征地了,而新庄塬供水工程308亩的永久占地涉及两个队300多户人家,征地工作却在开工前10天才开始,但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在当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征地工作在紧张而忙碌中顺利地完成了。

为了确保白银市极度干旱地区人饮供水工程按期完工,白银市各级水利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全力加快工程进度。他们建立了联系制度和定期督察等制度,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倒排工期,抢时间、保质量、抓进度,全力开展建设工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级水利部门还组织召开工程受益村社动员大会,广泛发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工程建设。

在当年新堡子水厂建设中,蓄水池施工遇到了困难。由于连年干旱,1以上全是干土,没有办法施工,只好拉水浇地施工,但一车水只能浇一小块地方,还浇得不太透彻,池子建成后容易塌方,这样工程进展就非常缓慢。武治校局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靖会工程冬灌上水,他要求架了一条管道,放了40多天水,才把308亩工地整个泡透,浅的地方水深1.5,深的地方水深达3200736动工兴建,这样蓄水池的建设进度就快了。731,第一个池子建成;824,第二个池子建成,两个蓄水池共约68万方。

 

新堡子水厂建设自开工之日起就一天三班倒,白天黑夜不停地施工,当年完成了井桩的挖掘和浇铸。冬季天气严寒不易施工,他们就搭施工棚,在棚内继续施工,三个清水池也是打棚子施工。技术人员吃住在工地,天天吃白水面,住的是临时工棚,冬天实在太冷,才借房子住,早上起来就在工地上跑,重点建筑物不离现场,晚上浇铸混凝土都要值班。20078月水厂终于建成,设备安装也完成了。

 

 

与水厂建设同时,泵站和干管、支管管道同时进行施工,乡政府积极配合,组织老百姓挖沟,水利局技术指导,工程队统一安装。冬天,祖厉河结冰,管道五次跨越河道,管沟需挖到河面以下

2.5,他们就一边抽水,一边挖沟施工,然后铺设管道,最后用混凝土浇铸,跨一次河需要三天三夜时间。施工人员的脸晒黑了,有的甚至晒得脱了皮,有几次柴油发电机都冻住了,而他们的工作热情丝毫未减。

在工程建设最紧张的时候,武治校一两个星期就要来一次,现场检查指导工作,按照进度要求倒排工期,对照检查项目进度和质量,对于进度缓慢的地方,就及时召开现场会,与技术人员一起分析原因,制定具体的赶工措施,从而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在蓄水池施工中,后面77夜没有停工,民工三班倒,最后水池顶上有两层砖没有铺上就开始放水了。他严把质量关,毫不留情,在浇铸一个清水池的底子时,发现砂石料不合格就停工整改。在购置设备上,他要求技术人员严格把关,一共退换了12台水泵,退换了30多台各种阀门。后来,新堡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被评为优良工程,上水后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

2007925,清凉山下彩旗招展,祖厉河畔欢歌笑语。那是一个终生难忘的中秋佳节。老百姓们齐聚清凉山下,敲锣打鼓,舞狮子、扭秧歌,隆重庆祝会宁县极度干旱地区人饮供水工程暨新堡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通水。陆浩、徐守盛、刘伟平等领导出席庆典仪式并为工程通水剪彩,还赶到新庄乡巩昌村察看供水情况。

一走进村口,处处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气氛,家家户户都贴上了鲜红的对联。随着自来水的开通,村子里到处响起了喜庆的鞭炮声,充分表达了村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在村民欧玉成、欧玉齐家里,陆浩走进厨房,亲手拧开水龙头。看着哗哗流淌的清水,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欧玉齐拉着陆浩的手激动地说:“我活了70多岁,天天盼水,今天终于盼来了自来水!”

为了确保工程正常运行和长期发挥效益,在工程建后分别制定了《新庄塬重点人饮供水工程管理实施细则》和《大沟重点人饮供水工程管理实施细则》,在管理上确定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成立了新堡子人饮工程和甘沟人饮工程供水管理所,分析计算了两个工程的年运行费用,制水成本分别为4.5/ m34.45/ m3,运营水价分别为2.53/ m31.72/ m3,根据受益区群众承受能力,确定两工程的执行水价为1.70/m3,不足部分由县财政负担。

会宁县人畜饮水站站长柳志明带我参观了现代化的大沟水厂,厂长高林雨向我介绍了运行程序,他说工程运行很正常。该厂实行全系统监控,自动化办公,信息化程度全省一流。厂外有一个20.09万方的大蓄水池,利用农灌低峰期蓄水,经过沉淀、过滤、消毒达到饮用水标准后,再加压送到干旱山区,流进老百姓的心田。在这样到处都是黄土地、黄土山的干旱地方,看到这一盆蓝阴阴的清水,使每个看到她的人心里都感到无限滋润。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甘沟乡六十堡村支书周继唐向我详细讲述了他们的吃水历史。他说:“水是会宁人的命根子。会宁县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在1953年、1960年、1973年、1982年、1995年、2000年,先后发生过秋、冬、春、夏四季连旱的特大旱灾。特别是甘沟乡属会宁中部地方,缺水更加严重,区域内只有祖厉河,还是咸水河,不能直接饮用,旧社会挖泉水渗水吃,最困难的时候拿一碗清油还换不来一碗水。以前,我们挑着木桶到上面山区修岔村、白条岔社、吴家岔社、李家岔社讨水吃过。我们还打过红土窑,就是用红土打成泥浆后筑成的人工水窖,深十多米,最宽处有五六米,这种窖是祖辈们用以蓄水的宝贝。掌握打窖技术的人在全村寥寥无几,一口上等的好窖能用上几十年也滴水不渗。”

1983年靖会工程上水,我们就吃农灌水,黄河水有污染不安全。九十年代家家打水泥窑收集雨水,121工程从会宁起源,基本上解决了人饮,但是天不下雨照样没有水吃。20089月至20092月没有好好下过雨雪,村里的窑都干了。这次政府搞人饮工程,200811月主管道通到村里,给30户接通了自来水,今年给全村750户都能接上。到那时,我们不但能吃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还能用上淋浴和马桶,我们就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会宁县水利局局长马有良告诉我:“从2006年开始到2008年建成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13个乡镇5.4万人口的人畜饮水问题。我们还要通过靖会工程,解决18万人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沿靖会工程一带建设人畜饮水集中供水工程。”

 

 

       2006721,靖远县曹若人饮供水工程开工建设。那时,项目还没有落实下来,地方群众无偿提供建设用地,当地政府也积极组织行动起来开工那天,下起了大雨,若笠、大芦、乌兰三乡近2000名父老乡亲冒雨扛着洋钩铁锹,翻山越岭,扶老携幼,赶赴现场参加会战。那场面,感动了参加开工典礼的人们。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干旱山区老百姓对水的渴望。

 

曹若人饮供水工程总投资1533万元,工程建设期限2年,建设资金由省上投资、市县配套、群众自筹等多渠道解决。根据规划设计,该工程以黄河为水源,通过泵站提水,经净化、消毒处理后,逐级加压供水到用户。工程设计9级泵站,供水规模每天

 

842立方米,总扬程1050,年供水23.64万立方米。

在若笠乡旱塬上,每天都能看到这样无比壮阔的景象:旱区群众以极大的热情和无私的精神投工投劳,上至70多岁须发皆白的老人,下到14岁青春年少的孩子,还有留守家中的妇女,齐齐上阵,挥汗如雨,全乡每天都有1000人奋战在工地上。一条深1.7、宽0.7、长33.6公里的沟槽像长龙一样在大山上蜿蜒行动。

曹若人饮供水工程建设,时间紧迫,责任重大。为此,市县水利部门上下协调,细化措施,量化任务,强化责任,做到分管领导不离岗、技术人员不离场,施工队员轮流上。白银市局长武治校经常打电话询问工作进展情况,三五天就下来一次检查施工,与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商讨和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县领导和水务局领导干部带着责任与重托,一心扎在建设工地上,从而保证了建设质量,加快了工程进度。

在山大沟深的工地上,尤其施工初期,交通不便,全靠人拉、背扛、肩挑。他们租了一台大型挖掘机,从山上到沟里开了一条路,可每当汽车通过就尘土飞扬,一两天就出现了几尺厚的浮土,把一辆切诺基都跑坏了。他们就用汽车从黄河里拉水洒路,保证运输车辆正常通行。施工员们背上干粮带着水,住在帐篷睡在地上,夏天烈日暴晒,冬日寒风刺骨。为了赶时间抢进度,有时整天只能吃到一顿饭,最紧张时到晚上十点才收工。

加压泵房和供水管线大都建在山梁上,最大坡度在60度以上,山势陡峭容易塌方,作业难度大,危险程度高。三泵到四泵垂直距离只有150,可人走上去却需要1个小时,可见山陡到了什么程度。管沟挖到泗家沟,老百姓从塬上抄小路走三四个小时,到工地进行管沟开挖。正是建设、监理、施工单位保持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建设热情,发扬艰苦奋斗、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才两度提前了工期。

2007320,曹若人饮工程供水干管及七级泵站开始试水,多年期盼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若笠塬上顿时沸腾起来。欣喜若狂的群众敲起了锣鼓,燃响了鞭炮。有的老人还抬出了香案,摆上供品,燃起了香烛。几乎每个水龙头上,都拴着一条红布,表达了旱区群众敬水的虔诚,对党和政府的无限感激。

511,靖远县若笠乡曹岘村彩球高悬,锣鼓喧天,上万名干部群众齐聚在“曹若人饮供水工程”供水点,热烈庆祝“曹若人饮供水工程”正式通水。这项规划两年的工程,在短短的10个月时间内就全线完工了。一条长龙埋进了地下,一股清流涌上了旱塬。“曹若人饮供水工程”的正式通水,结束了群众长期艰难的饮水历史,使干旱山区数万群众千百年来翘首期盼的梦想成为现实,将党和政府的恩泽送到了千家万户。

曹若人饮工程供水工程的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若笠、大芦、乌兰3个乡镇2.05万人的饮水问题,改变了群众的卫生健康条件。在保证人畜饮水的同时,工程还可与原有的15000多眼水窖调节蓄水,关键时刻为地膜种植点浇救急。为实现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利用,靖远县还计划在供水工程主管道沿线重点建设4个千亩(地膜籽瓜、玉米、药材、经济林)高效节水农业示范点,计划建设2个百亩(双孢菇食用菌、日光温室蔬菜大棚)集中连片示范点,使工程发挥更大效益,进一步拓宽干旱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  

靖远县人饮供水站站长周天志和曹若人饮供水工程管理所所长王学才,向我介绍了工程的管理情况。我们从靖远县城出发,驱车

20公里,沿黄河南岸,经虎豹口,来到了曹若水厂,它静静地坐落在乌兰镇营房村,这就是曹若人饮供水工程的心脏。它通过一口渗井、七座泵站把黄河水送上了1050多米扬程的若笠旱塬上,工程运行一年多来基本正常。

       他们也参与了工程建设,主要是设备安装。那时候,他们一边安装设备,一边学习操练。从水厂安装到二泵时下了雪,大雪封山,交通阻隔,他们就背着干粮和水,早出晚归,徒步冒雪前进,把腿都跑肿了,山陡坡滑,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时腿就发软,这样一直工作到七个泵站和管线全部安装完毕。

       20074-6月,泵站还没有搞好通信,交通也不行,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通信靠吼,出门靠走”。三、四、五、六泵站都坐落在大山深谷里。三泵站最苦,抬头只能看见筛筛大个天,往南是高山,往北走10公里没有人烟。

    我们驱车从水厂到二泵站,一边是黄土山,一边是深沟,路是一条窄窄的简宜土路。二泵站坐落在营防村史家沟,有一座泵房,50方蓄水池,2个工作人员轮流上班,住房简陋,可看电视,无绳电话已通。我在房间的墙壁上看到他们自作的仿古词:“大迷草湾近中秋,霜天万类自由。旧有旱田史家沟,二泵巍然固守。清月映空,青龙相伴,旱塬欢声稠。悠然情怡,佳景涌上心头。”我想,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工作,只要能够待下来就是好样的,因为这里最大的困难就是孤独。

       我们从二泵出来,刚向上行了一段,小车就走不动了。由于这里山大沟深,气候严寒,前不久水管被冻住,上水时发生爆管,水冲坏了路面,现在水管已经更换,一切运行正常,但路面还没来得及修理。我坚持要步行走到三泵,体验一下那里的艰苦生活,但天已黄昏,周站长和王所长说天黑了就不好回来,我们就只好调头回去。

       曹若人饮供水工程管理所坐落在若笠乡曹岘村,距离县城30公里,海拔2000,沙土路。四泵站、五泵站、六泵站坐落在骆驼梁上,道路都是工程期间开的乡土路,路上时有塌方。三泵站和四泵站虽有一条路,但车不能通行,他们出行都靠徒步行走。我们到达五泵站时,看到两个工作人员正在修理水泵,虽然天气有些冷,但是他们依然冒着喷射出来的水花在全力抢修着机器。他们心里清楚,快一刻上水,就能多给老百姓一些方便。

       我们所路过若笠乡曹岘村,看到这片旱塬土地广阔,但寸草不生,这是一片焦渴的土地,突然看到一片文冠果林,虽然稀稀拉拉,个头也还小,只有枝干而没有一片叶,但我看到了这片土地的生机,看到了绿色的希望。村子里大多数是土胚房,砖房很少,看来这里的老百姓还生活在贫困之中。

    若笠乡曹岘村76岁的田德生老大爷对缺水有着切肤之痛,他动情地说:“一块饼易讨,一碗水难求!干渴比饥饿更叫人没法忍受!”他讲述了以前大旱之年,从山下几十公里外的黄河边拉水时的情景。他说:“这辈子做梦也没想到能吃上自来水,这水来得太不容易了,太可贵了,全家十口人,一个月两、三方水。家里还有5眼窖都装满了,真是沾了共产党的光……”一席肺腑之言,道出了山区农民饮水思源的淳朴心情。

我们走进了山湾社杨德秀大娘家,她正忙着给羊群添草饮水,一群小羊羔围着她活奔乱跳。她向我介绍情况:她家种28亩旱地,主要种扁豆、洋芋、玉米、麦子等。从2002年开始连续五六年没有收成,连种子都收不回来。2008年,种8亩玉米收入3000斤。若笠乡副乡长雷凯说:“这里春天雨水少,秋天墒情较好。乡上提倡少种夏粮,多种秋粮,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主要种玉米和洋芋,一般亩产达800斤。”

她告诉我:“以前吃水生产队统一拉,一家只能分到一桶水。包产到户后,自家套毛驴车到黄河边上拉水,来去需要一天时间。那时候,家里人省着吃,不洗衣服,一家人洗脸只用一碗水,牲畜不敢养,也不敢养猪养羊。1996年,搞121雨水集流建了一眼水窑,但天不下下雨窑就干了。现在,有了自来水,我们就养了40多只大羊,27只羊羔,我一家8口人,一个月大约需要4方水,一方水1.55/元,一个月花费六七元就解决了全家人的吃水难题。”

       在若笠塬崎岖颠簸的山路,消失了拉水的车辆,增添了路旁树苗的新绿。安全洁净的饮水,给干旱山区的群众不仅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健康卫生。自来水通上来了,吃上了放心水,大芦乡中沙沟村白茨湾社的村民们拍手称快。以前,他们吃的是雨水集流汇集的涝坝水,牲畜粪便在所难免,不干净不卫生,肝包虫病时有发生,其病有传染性,一传就是好多人,需动手术才能治疗。现在通过人饮工程都吃上了经过消毒的自来水,从此,他们不再受肝包虫病的困扰。

靖远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四杰说:“原来从黄河拉水到若笠乡80/方,普通农户11家需用2方水,一个月就得160元,可见老百姓吃水的负担不轻;康明斯一车草从灌区拉到山区就得1500元,足够换一头驴了,因此他们养不起牲畜和羊只。现在山区通上了自来水,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曹若人饮工程单位制水成本5.7/方,单位运营成本3.48/方,根据群众承受能力确定执行水价1.55/方,成本费用不足部分由各级财政补贴。曹若工程是让利于民的工程,它发挥效力主要是在大旱之年,让干旱山区的老百姓吃水有保障。”

靖远县委书记吕林帮说:“现在曹若工程采用集中供水点和自来水的方式,虽然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吃水难题,但集中供水点还不太方便。我们将从2009年开始多方筹措资金,逐年提高入户率,提高使用率,扩大覆盖面,让老百姓打开水龙头,就能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白银市水利局局长武治校说:“白银市自2004年饮水安全项目启动以来,已解决了35.4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今后,白银市将加大解决群众饮用水安全的力度,力争在5年内,通过兴建6991处安全饮水工程,解决54.94万人饮用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等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计划完成骨干农村安全饮水工程98项,解决51.6万农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同时要加大自来水入户率,提高工程建设标准,不断改善农村饮水条件,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

2009316,第五届世界水资源论坛暨世界水展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拉开帷幕,论坛的主题是“架起沟通水资源问题的桥梁”,议题涵盖干旱、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与水问题相关的健康、能源和农业问题,并探讨解决水问题的新技术和方法。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20087月公布的一份报告,全球有8.84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其中亚洲国家约占一半,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约占40%。世界水理事会总干事卢瓦克福雄在开幕式上呼吁,政治决策者们应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解决水问题不仅要靠技术进步,政治努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政府则先天下之忧而忧,早就把人民群众的饮水困难当作大事急事来办。我不禁吟咏起诗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党的恩情如春风化雨,似琼浆和甘露,润泽了靖远和会宁这片久旱的土地,滋润着极度干旱山区人民的心田。

在中国的水利史上,为解决人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有过许多流光溢彩的记录,但是像这样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省、市、县领导上下联动,投入如此巨额的资金,如此集中地大规模动员和组织水利技术人员和地方干部深入穷乡僻壤,帮助白银市会宁和靖远县边远山区人民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并把它当成国家一项重点工程来办,应当说这是社会的进步,历史上的创新之举。

白银市极度干旱山区人饮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是会宁和靖远县干旱山区人民的甘泉。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这样一件关乎民生的大工程就建成并运行,总书记和总理的嘱咐得到了落实,把党的阳光送到了干旱山区的千家万户。她展示了党和政府上下同心,为人民办大事、干实事的豪迈气魄。她在中国人饮工程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座巍巍丰碑,永远矗立在甘肃和白银人民的心中。

20093月写于景泰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