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桃花源”何处寻?
作者:黄冠英  发布日期:2012-01-11 02:00:00  浏览次数:2178
分享到:

——聆听作家陈若曦女士报告随想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澳洲若干华人团体联合邀请著名作家陈若曦女士,到墨尔本、悉尼作两场报告。在悉尼的一场,我也荣幸参加了。会场设在中国国民党总部的三楼,布置简朴。两副醒目的旧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发扬中山先生民主博爱精神,维护广大华侨合法权益”——倒与报告会内容颇相称。
       主持人张奥列先生作一番风趣幽默的前奏介绍后,卖了个关子:“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寻找桃花源》。陈若曦女士的‘桃花源’在哪里?我也不知道,让我们一道恭听她的分解吧!”会刚启动,会场已经活跃起来。
       一个多小时的报告,陈若曦女士没讲什么大道理,只将几十年来自己离奇曲折的经历娓娓道来。她凡所举事例,无不新鲜生动,令人捧腹。陈女士生长于台湾,在台大读书时即受基督教洗礼,后赴美留学,从自由阅读中,得悉并深信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宣言与成功的革命实践,以为大陆已经消灭剥削,实现公平,国泰民安,于是欣然接受无神论,崇拜毛泽东,学成之后立即偕夫转经西欧投身大陆。然而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目睹7年乱象,深感实况与想像相差太大,遂生逃逸之心,后经周恩来总理的特批,获准离境,小住香港,再移往加拿大,又旅居美国达20年。后来发现台湾佛教新风昌盛,她由仰慕而决心返台定居……几十年来,用陈女士行走路线:台湾美国大陆香港加拿大美国台湾,进进出出,往而复归,可以白描画成一朵马蹄莲。听过一半报告时,我以为她的“桃花源”,该是释迦牟尼的“西天极乐世界”了,可是往下再听,非也。她在叙述个人经历时,极少扯上政治。不过,人毕竟是“政治动物”。孙中山先生说“政治就是大众的事”。陈女士哪能不涉及?何况她在海峡两岸,都同样经受过惊吓与恐怖。她说旅居美国后初访台湾,刻意低调入境。不料降落桃源机场时,猛然听到“敬请旅客稍安,让陈若曦女士先行”的广播,吓了一跳,颤颤惊惊地走出机仓,见是父母来接才安心。然而父母身后,竟站个人高马大的“便衣”,使她惶惑起来,忙主动伸手,小声问候:“先生您好!您是……”那“便衣”却道:“我是你亲弟啊!”;她在北京任教英语课程,讲解单词“Natilnal Day(国庆日)时,习惯使然竟失口说成“双十节”,一时魂飞魄散,连忙改口:“十月一号,是十月一号!”……凡此种种,足见使其神经紧张,两岸皆然。不过如今的陈女士,已叶落归根,长住台北,而大陆对于她,也可来去自由,往返已不下五六次了。究竟哪是“桃花源”呢?陈女士表露的民族精神极其深厚,想来不可能是加拿大、美利坚或别的什么外国,但如果说是大陆或者台湾,证据也都不足。她的报告没给出明确的答案。
       报告结束后,只留15分钟与听众交流。提问者相当踊跃。有人问:中国共产党缺乏民主,你觉得他们能长期执政下去吗?她的回答是,大陆人太多,情况很复杂,如果实行台湾那样的民主,可能会大乱。她举自己遇见为例:有段隧道在维修,旁边开辟临时通道。附近的村民发现有生财之道,于是砍倒路树,横栏设卡收费:小车3元,大车5元,一时车堵成串……“所以他们的问题,还是由他们去设法解决好些。”她说。但她也不隐瞒对三权分立与两党制的欣赏,认为“哪个党执政,由大众的选票决定”最好;有人问:台湾美丽岛事件后,你曾代表海外27位旅美名人晋见蒋经国总统,救下一批参事名士之命,其中就有现在的民进党领袖、台独分子,你当时知不知道他们的背景?陈女士说,当时台独分子并不明确,但存在本土化的意识倾向是知道的,“可是多元文化,应是容许各种意识并存的。”提起“去中国化”的话题,她即举个很搞笑的小例:为了淡化“中国情结”,台湾当时推行四种“官方用语”。她一踏进电梯,便听到台语即闽南话、客家话、国语即普通话与英语等,轮番播送同一个意思,简直莫明其妙……
        在这样有趣的交流中,我也两次举手,可惜主持人都没发现。我想问的是,龙应台写的《大江大海——1949年》,颇受好评,还曾列入“亚洲华文十大畅销书”名榜。可是相反意见也有,如“狂人”李傲,就说龙应台“只说后果,不问前因;只写现象,不揭本质。”说她1949年还没有出生,不懂战事,未受战乱之苦,她只知道“小溪小沟”,哪知“大江大海”?所以她的书“欺骗”了读者。不知陈若曦女士的看法如何?
        这问题不算“题外”,与“桃花源”应有深层的联系。听不到陈女士的声音,只好自己胡猜了。
       《大江大海》面世不久,见到好评如潮,我即请表侄在台购寄,以一睹为快。初读的印象是,此书堪比高行健的诺奖佳作《灵山》,而且更煽情些。当读到闻所未闻的“长春围城”纪事时,我就不禁作了“怵目惊心”四字眉批。可从网络上读罢李傲“大江大海骗了你”的评说,又觉大道理也是讲得通的,只是略嫌偏激而已。龙李两派,一个挺国,一个护共,针锋对麦芒,“你死我活”,可是实际上是谁也无法“全歼”对方的。听了陈若曦女士的报告,感觉她是不管姓国姓共,一视同仁,有成就照赞,是缺陷照批,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各打五十大板。她很超脱,其政治立场与观点,大体介于龙、李之间而超乎其上。龙李皆名士,且都是她的乡亲,估计她是不会轻意置评的。
        那么,《寻找桃花源》既是报告题目,陈若曦女士何以不揭底明点何处“桃花源”?我想,是因为还存留于心中,是她的理想、信念,是至今尚未显现的臻于完美的“梦想世界”。猜度她的“桃花源”,应是“民主博爱,多元相容”的社会,是文化昌明、宗教自由、科学发达、经济繁荣、物质富足,公民之间关系和谐、精神舒畅,是政通人和的安祥、太平的大格局。当然,她极盼这“桃花源”就生在华夏神州,不论台湾,还是大陆。她喜见海峡两岸齐头并进,携手共荣,一如忘却了秦楚汉魏的“桃花源”中人!
       当然,实现“桃花源”绝非一蹴可就,需付出艰辛,待以时日。我想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是要建立“民主博爱,多元相容”的制度社会。惟有如此,才可望共生、共荣,可望最大限度吸取、继承与发扬人类文明成果,快捷抵达“桃花源”佳境。香港凤凰电视台有位口语表达跟不上活跃思维,期期艾艾,常常话说半句即跳开的评论员,却有一句精彩广告辞:“评论不是结论,而是提供给你多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与“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会捍卫你的发言权”的名言意思相近,换一句来说,也是“我之见解仅供参考,正确结论尚待共商”。话很简单,但很诚恳,体现一种可贵的气度。倘若海峡两岸执政的当权者们,都抱有这样多元共存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大大小小的好主意必定会应运而生,源源不绝,提供选用,那么“桃花源”的显现就不是遥远的梦了。
       陈若曦女士是世界级大作家,足迹遍天下。她当然能够见证“万川归海”的大规律。不管是密西西比河、长江,还是多瑙河、尼罗河、亚玛逊河、苏格拉底河……无不统统注入同一片蔚蓝汪洋。我想人类社会的文明进展也同理,民主博爱,师法圣贤,养育正气,驱恶从善,应是共通的人性需求。所以不管是玛利亚、基督、穆罕默德的“天堂”,释迦牟尼的“极乐西天”,还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孙中山的“大同世界”,各方诱导的终极目标,其实也都是胜境“桃花源”!

上一篇:友情无价


评论专区

Aravinadan2014-11-20发表
Thanks for wriintg such an easy-to-understand article on this topic.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