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新的收获 新的希望--序澳洲华人作协新文集《澳洲香椿树》
作者:谭子艺  发布日期:2012-01-14 02:00:00  浏览次数:3167
分享到:

去年1月,澳洲华人作家协会出版了第一本会员作品合集《澳洲情思》,至今正好过去一年半。现在,会员们又齐心合力地推出一本新集子《澳洲香椿树》。一年半的时间不算长,为什么我们这个规模还不算大的华人作家团体,这么快就又能出版新集子呢?我想,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作协的领导(主要是前任、现任两位会长)认真负责,团结合作,善于调动会员的积极性,自己带头创作,又不怕麻烦地联系、鼓励会员创作。其次,一年多来协会的队伍发展比较快,从原来20余人发展到近40人,将近增加一倍。第三,新加入协会的老、中、青会员,是一股强劲的创作力量,从现在的集子来看,约有三分之一的作者是新入会的,作品也占了相当的比重,而原来较老的会员,也再接再厉,努力耕耘,新作迭出,因而形成一股合力,把创作推向前进,并在这个过程中,彼此联络沟通,加强了解、互相推动,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作协为了巩固和发扬这些成绩,继续鼓舞会员们的创作热情,并为繁荣澳华文学园地、更好地承传中华文化作出新的贡献,决定及时出版这本文集。
       新文集《澳洲香椿树》一共发表了29位文友的作品,共有文章54篇,诗词50首。这些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我们先来简略地浏览一下:
在散文作品方面:
       首先要提到的是吕顺文友的新作《澳洲香椿树》,它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散文论坛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受邀赴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领奖。
       这篇作品围绕着作者在澳洲的庭院栽种的一棵中国香椿树而引出的故事和衍生的情结,读来相当感人.。作者在孩提时代亲眼看到母亲在路旁捡到一棵被人遗弃的香椿树弱苗,经过挖坑、埋肥、浇水、管理,才慢慢生长起来,认识到那香椿树的生命是母亲赋予的;长大一些以后,母亲又教他如何用稚嫩的小手为家里的餐桌采摘香椿芽;到读书时又曾用竹篮子把香椿芽拿到集市上去卖,换得钱来买些纸和笔。所以,作者的人生是与故乡的香椿树紧密相连的。当他长大成人和出国以后,都时刻不忘把母亲和香椿树装在心里,直到那一年母亲病危,他回家探望,还在香椿树下为母亲照像留影。后来母亲病亡,不到半年,垂老的香椿树也枯萎倒下了。
       因此,作者在澳洲生活中,每每盼望能种上一棵寄兴寓情的中国香椿树,使每天看着它,觉得故乡触手可及,又能填补思念母亲时心中的缺憾。
          作者对香椿树的怀恋之情,是深沉而炽热的,表现的手法是层层揭示、逐步加深的。30多年后,作者重回故乡,惊讶地发现老宅前那曾经枯倒的香椿树,突然变成脸盆粗而枝繁叶茂的大树。原来,20年前那棵枯老的香椿树从根部窜出一条新枝,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练,现在又长得根深叶茂了,他顿时感到,在冥冥之中香椿树是借助于母亲的在天之灵,才得以再向老宅的后人叙说衷肠的。作者纵情地拥抱了香椿树,禁不住热泪流淌,心中充满温暖。
        通观全篇,作者对香椿树的深情,实质上是对母亲的深情,也是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对于海外游子来说,种上一棵香椿树绝不是为了应时能吃上一把香椿芽,最主要是能让人寄托乡思,慰藉乡愁。最后,作者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要像香椿树那样,心系祖国,扎根五大洲,把遮阳的阴凉和浓郁的芳香献给移居国,与世界各族人民携手并肩,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未来。从而使作品的主题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散文评奖中,全国高手如云,《澳洲香椿树》获得一等奖的殊荣,实属难能可贵,但也是实至名归,他的确写得好,无论从主题、结构、意境、文采上看,都是一篇上品。这是作者的光荣,也为海外华人作家增了光。据此,我们作协决定在本文集出版时用该文的标题为文集命名,并请书法家唐光涛先生题写。
       真是好事成双,在文集编辑完成前夕,我们又接到会员郭燕文友获奖的信息,她这次是在新疆国际笔会亲情爱情征文大奖赛中获得三等奖的,获奖的散文是《记录一场爱与错》,写的是一个年过30的中国大龄女子晓月,为了找出路,经人介绍,嫁了一个比她大9岁的从澳洲回国找对象的男人,很快就成了婚,生了孩子,但彼此没有“爱情”的感觉,也没有多少喜悦,浪漫,日子过得比白开水还平淡,常感有所失落,并产生一些莫名的念头。后来,晓月去一家寿司店打工,认识一个比她小9岁的中国留学研究生阿成。一天,他们在包寿司的劳动中,彼此的手无意间碰撞了一下,从此两人的感情发生变化,随后发展到拥抱、亲吻,直到阿成带着晓月回到自己租住的房间,把那地方当成他们的云雨场。然而当时两人相处“没有前奏”,阿成迅速退去晓月的衣衫,立即“进入”。事后阿成满足了自己的欲望,点燃了一支香烟,却没有再顾及晓月。晓月大失所望,因为阿成也没有带给她"爱情",他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想要的,不过是性。晓月终于明白,这又是一场错误。
       这故事除了具有警世意义外,在写作技巧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行文简洁、跳跃,进行速度极快,仿佛电影剧本中分切镜头的说明,如写晓月婚后的生活平淡、琐碎、乏味是这样的:“柴米油盐,英语的局限,孩子的吵闹,喂养的麻烦。尿布。牛奶。补贴。” 而这些,读者是能够领会的。可说是作者的一种独特风格。
       潘华的三篇散文《四季雨》、《雨情》、《夜雨》(我想把它们统称为“雨水三章”),表面看,作者似乎写的“”,而实际,却是借雨抒情,通过下雨的情状,反映人们生活中的人情、世情,以及自然界的生态。由于作者精心构思,比喻生动,读来畅顺,引人遐想。比如在《四季雨》中,他通过描写雨,折射出世间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他把雨比喻为女人,从一年四季不同的雨中描写了女人种种不同的风貌:春雨如柔情缠绵的恋人,夏雨如狂热浪漫的情人,秋雨宛如伤感多愁、依窗悲泣的怨妇,冬雨则像移情别恋的水性女子,把生活中五光十色的人物都包含进对雨水的描画中去了,让读者去领会、去对照、去联想,从而认识种种人物的差异。在《雨情》中,作者进一步借雨抒怀,在说雨赏雨时撒开联想之网,夹叙夹议地把孩童时代玩跳“”游戏,青春时光在“五、七”农场生活,后来开始写作,又如何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诱发自己的灵感,以及到法国旅游的经历、在北京机场候机时巧遇知己等等,在短短的篇幅中,用雨象贯串起一系列的小故事,构思巧妙而引人入胜。后篇《夜雨》,通过墨尔本遇上罕见的旱情时造成人们生活上诸多困顿,花草树木萎靡凋谢。直到盼来了几场豪雨,才人心大快,草木复苏。此时,作者又热情地赞颂了雨水对人类、对世间万物的滋润和养育本领。几篇散文的结构和文字都很精练,篇篇短小隽永,饱含诗意,读后令人回味。
       李涵芳的《小河边的黄昏》,也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娓娓地记叙了她从家门口出来到不远处的小河边散步的所见所想,写得意趣盎然。这里的环境是那样安谧清幽,而作者此时的心境又是如此气静神闲。当她向着河边缓缓走去时,扑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绿融融的草地,是一排排花木交织的树行,鸟儿在空中展翅,鹈鹕在水中的石头上摆出造型悠闲地休憩。听到的是吱吱唧唧的虫鸣和叮叮咚咚的琴蛙“奏乐”,以及跟随父母到河边散步的孩童用面包投喂野鸭时发出的阵阵欢笑。作者还与带着小爱犬出来散步的一对老夫妻交谈,应邀抚摸了他们的小爱犬的长毛,又与在小桥边钓鱼的老翁搭讪,询问他垂钓的收获.......总之,作者通过清新优雅的文字,充满情致的点染,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这里,人们的生活多么安详、美好!
       在小说创作方面,首先要提到孟秋萍的《邂逅》,她写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华人青年女子,在国内本来行将结婚,但因“”的父母对未来亲家要给的礼金不符合预期的数目而发生争执,相持不下,“”一气之下,竟然离家出走,飞到澳洲旅游、散心。有一天,要乘公车去一个地方,因迟到,班车已经开走,正在彷徨之际,来了一位驾车送母亲回家的、名叫John的离过婚和已退休的西人男士,答应顺路送到目的地,在这过程中,两人产生微妙的好感。到达后,John又送到旅馆住宿,还请吃晚饭,第二天起又给她当导游兼司机到处玩耍,竟然连续过了一个星期。此时两人进一步产生感情纠葛,John似乎明显地对有所期待,但毕竟在国内已经与人订婚,所以,经过一番思考,毅然留下谢卡,提前搭班车离开了,从而结束了这次邂逅相逢的游戏。小说写得细腻含蓄,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得分寸适度而传神,显示了作者小说创作的功力,读来让人生发联想。
       吕顺也是写小说的高手,他的《另类赌徒》写了一个在社会上和商海中善于诈骗耍赖、玩弄女性的男子,在比他棋高一着的对手用欲擒先纵的策略布好疑阵导演的一出戏中,乖乖地把10万澳元的赖账像在赌场投注一样以最快的速度汇去给关系人。当然,他这笔钱肯定输了,令读者看起来有趣而痛快。
       张志琪的小说《夕阳情缘归》,记叙了一对青梅竹马的有情人,在过去动荡多变的社会中历尽坎坷,分离40年,最后都移民来澳洲,意外重逢,此时两人都已变成独身者,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虽然均已老去,但通过互相关怀、帮助和体贴,故情复燃,终于在夕阳岁月重结姻缘,迈向新的生活。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写得颇为细腻。
       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又说,家庭是人类的爱巢。因此,能否搞好家庭团结,善待人际关系,是涉及到社会能否安定,人们能否过上幸福生活的大事。马赛蘅和谭子艺合写的《小玲作文》、《迟来的忏悔》、《母女婆媳》三篇小说,都是以家庭生活为背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人们的家庭状况和人物关系的,期望能引起读者一些思考。
       在诗歌作品方面,创作量最丰的是老诗人王元明,由于他的古诗词功底深厚,诗词格律熟稔,写作经验丰富,观察事物敏锐,因此,他在澳洲生活期间,所见所闻皆能入诗,如对澳大利亚的国花国树,对墨尔本的景物风情,对维州华人过春节的联欢活动等等,都有丰富多彩的咏唱,读来给人以鲜活灵动的感受,这里选登他20首诗词,只是他有关这方面的创作的小部分。
      诗人张敬宪对墨尔本这个最宜人居城市的春天光临充满激情,他在《墨尔本之春》中描写了墨尔本各种各样的场景:红花、绿草、小鸟、人群,都因为春天的到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欢腾热烈,这是因为:“春天给人理想,春天给人希望,春天向所有的生灵敞开怀抱。”作者在去年澳洲网球公开赛时看了中国女选手李娜与号称世界网坛一姐的小威廉姆斯的比赛,李娜当时虽然在战斗中小输失利,但打得顽强精彩,虽败犹荣,故张敬宪写了一首较长的诗,予以赞扬。有人认为李娜既败,是否值得写诗歌颂尚存疑议。但今年在法国举行的网球赛中,李娜勇战意大利名将斯齐亚沃尼,获得冠军,成为在法网赛中第一个夺得桂冠的亚洲选手。因此,张敬宪又吟了一首短诗赞李娜球技过硬,并证明他去年写的李娜颂歌有远见。
      徐少英和林晨的诗,都富于真情实感,把他们过去的经历,在澳洲的见闻或对祖国、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抒发出来,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比较自由,各有特点,作者胸怀坦荡、激情充沛,精神可嘉,读后给人留下良好印象。
       文集中数量较大的还有其他散文和随笔、杂文、游记等类作品。这些作品反映的生活面相当广阔,作者们通过各自接触的生活领域,及时捕捉到有意义的,感人的生活场景和人物素材,经过筛选、提炼,闪出思想的火花,留下难忘的记忆,最后变成自己的创作。如唐飞鸣的《第一个澳洲圣诞夜的联想》,唐光涛的《一对异国兄弟》,马凤春的《一次别具风格的聚餐》,钮海林的《老实人的胜诉》,虹子的《墨香弥漫新金山》,李晓燕的《她们生活得心态平和而快乐》,李照然的《桥》,林健的一谈再谈《在“”言》,徐家凤的《白发唱出少年狂》,郭存孝的《赠书给力  受益永远》等等。由于篇幅所限,对许多好作品未能逐一加以推介,他们各有各的精彩,很有可读性,都值得大家欣赏。
      在这里,我想重复潘华会长在上一文集《澳洲情思》的序言中表达过的意思:
      希望我们协会的队伍继续不断壮大,希望会员朋友们有更多新作品涌现,让澳华文坛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2011-7-28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