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前夕,因為一則香港人在地鐵中指責大陸客吃東西引起争吵的视頻,導致北大教授孔慶东罵港人是狗。在此之前的大陸孕婦闖港產子、港大身份認同調查遭中联辦狠批以及名店應大陸豪客要求禁止港人拍照等事件,以孔教授的「港人是狗」論為導火線,觸發了中港之争,雖然大陸官方未有正式回應,競選特首的「双英」均已公開批駁「港人是狗」論。世界華人都關注此次事件,彼此互傳有關视頻与文章觀賞閱讀。
孔慶东在內地素以敢言出位見稱,亦得不少人力挺,媒體當然希望通過採訪他,能導出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意見。豈料孔教授上來張嘴就罵,「不說普通話就是王八蛋」、「香港人就是狗」。他這麼一罵,導致整個事件變質,挑起了兩地骨肉同胞之間的仇恨。 中港之争除了牽扯到兩地文化差異,還關乎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不同,箇中還有兩國一制推行過程中的種種碰撞磨擦。本文先且不去觸及這些過於博大高深的話題,僅只試談修口与方言這两點。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街頭地鐵兩地小民鬥嘴爭執,本乃市井常見。毋論地鐵車廂里發生爭吵的港人陸客孰是孰非,但上昇到大學教授在公共媒體不就事論事反而惡言咒罵,就令人聯想到當下有些人盡管頂着許多頭銜与光環,其實并不懂最基本的做人道理。而中國人自古以來都必須懂得所謂一輩子的大事,正是「好好說話」這四個字。
「好好說話」就是「修口」。廣東人常指責某人「把口不修」,指的就是口出惡言,舌吐毒語,彰人之短,炫已之長的缺德。就連清帝康熙都懂得﹕「或使令之輩有過,小則責之,大則扑之,詈罵之亦奚為?污穢之言輕出自口,所損大矣。」口出惡言,髒話罵人,是個人德行最大的缺失。孔教授壞就壞在「把口不修」,在知名學府為人師表居然不懂得「好好說話」,的確說不過去。
大陸近年關於方言的爭端看來不是逐步消弭化解,而是日漸加深惡化,其中上海話与粵語首當其衝。粵語除了幾千萬廣東人和幾百萬香港人在講,還有幾千萬海外華人在講,這樣一種有一億二千萬華人在講的方言,無論从哪個角度看,都應給予尊重、保存与愛護,因為她涉及的人口、歷史与范圍實在是太多太深太廣了。亚運會前夕廣州某政協委員提議以普通話取代粵語,結果是引起省港澳及全球華人反對浪潮,要勞駕省委書記汪洋出來放話「自己正在學講廣東話」平息民憤。
孔教授罵「你不講普通話就是王八蛋」,并對方言數落一通,反應了中國大陸某些領導包括學者、知識份子對方言的無知与輕视,已經到了以為憑行政命令強權霸道就可以扼殺之的可笑地步。
孔教授仇視方言的奇譚,令我想起台灣两蔣時期,國民政府明令禁說方言,在媒體和校園乃至民間強行推廣國語,有學生被迫佩戴「請說國語」胸牌,說了方言要跑圈、罰站,媒體使用方言要課以罰款,不懂國語的官員被迫辭職。
當時政府也認為「方言是落後的語言,自然会慢授消滅,不必憂慮,也不必惋惜。講國語是做一個中國人的基本條件。」想以「推行國語」為工具,實現有效統治台灣,消滅鄉土文化本島意識的目標。結果是事与願違,方言愈禁愈旺。
隨著台灣的民主進程,方言非旦沒有被壓制和消亡,反而大行其道。如今我們在臺灣高鐵与捷運的車廂里,可以聽到多達四種語言的報站﹕國語、英語、台語与客家話。對方言的尊重和愛護,非旦不影響對國語的尊重与推動,反而在沒有疏離鄉土文化的同時,奠定了國語在操不同方言族群中的一統地位。所以說人民可以自由自在地講自己的方言,是一個社會高度文明進步的表現。
那些以為統一了語言就可以統一思想的人,是注定要失敗的。
盡管不想作這樣的換位假設,但還是冒一次「不修口德」的危險,引用孔教授自己的話來形容一下孔教授﹕
被人罵作狗的人不是狗,罵別人是狗的人,自己才是真正的狗﹔
因為不說普通話而被人罵作王八蛋的人不是王八蛋,罵別人不說普通話就是王八蛋的人,自己才是真正的王八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