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剛在高雄佛光山参加過世界華人作家協會大會,我一直在內心認為自己不是一個作家(當然我不反對任何人自稱或互稱作家)。也許我心目中的作家都太偉大,讀罷他們的作品,越來越覺得自己這些所謂文章,只不過是塗鴉,在經典面前,豈敢米粒之珠,也放光華。
這决非自謙,而是自知之明,好作品的誕生,離不開「學問的積累、生活的閱歷与思想的超越」。所以不妨將文學創作視為一種情感与文字醞釀而成的美酒,除了要有足夠的最佳材料,還必須漚心瀝血并且假以時日方可釀就。
所以我在自己的名片上只印上「自由撰稿人」,而給自己的定位是文學愛好者,一個業餘寫手而已。
元宵之夕,友人問之,知否韓寒正与方舟子互掐?雖然有每天上网瀏覽的習慣,但往往如同逛市集商場,韓寒的文章以及他与麥田、方舟子的文字過往交鋒,一如「大出血」、「跳樓價」、「清倉大平賣」的廣告,见倒是見過,只是從未進去一窺貨色真假。
韓寒的大名跟「索尼」、「蘋果」等品牌一樣,在中國大陸及華人世界幾近無人不。一九八二年出生,十七歲上發表二十二萬字小說《三重门》一舉成名。後來創作甚豐,撰寫网經文章,博客點擊量逾億,而他還是個頻頻出賽的賽車手。因為他和方舟子這麽一鬧,反而引起我進去一窺究竟的興趣。
相對擁有一整個團隊及千萬拥躉的公眾人物韓寒而言,方舟子可以講是形單影隻的獨行俠,以他過去「打假」紀錄看,命中率相當高。但由於他這次打的是「代筆」,亦即「槍手」,而韓寒文章是否原創、是否由人代寫,誰是槍手,如何証明之都有相當難度。
我亦自幼酷愛讀書与寫作,十一、二歲上讀《三國》、《西遊記》、《水滸》,同時也偷讀了父母床頭枕边的《娜拉》、《紅与黑》等世界名著。因少兒時好奇心所致,讀多了一些童話和連環圖之外的「大部頭」,只能擴大增加閱讀的兴趣及涉獵范圍,因為身體發育思想成長過程中,受到「識字、識事、識人」的跼蹐,又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更何況韓寒小學時代喜歡看的只是米奇老鼠唐老鴨,上了初中才開始博覽群書,即使天天讀梁實秋,頂多一两年,二十二萬字小說《三重门》就寫了出來。真很難像韓寒所說的那樣,小時候讀梁實秋讀多了,日後就在寫作中受影響流露出來。
一個寫作的人寫出來的東西,不勝荣幸帶有某位文豪大師的文字風格与筆調,應該不是單憑少兒閱讀其著作就可以形成的。从單純募仿的形似,到化為已有的神似,這一個文學風格神韻的生成過程,从汲收、消化到融匯貫通,運用爛熟於心,絕對離不開漫長歲月水滴石穿的積聚。
我也是梁實秋先生的忠實讀者之一,在自己漫長的文學創作過程中,先生風格曠達、紥實沉穩的文筆,一直為我所憧憬仰慕。恕我直言,韓寒的文章真偽優劣且不去論,但他寫的東西并無梁實秋之風,根本就是两碼事。韓寒以及其父的文章敘事風格与措辭用語,的確只屬於典型的「网絡文學」,和梁實秋力透紙背的文字功夫、洞察世事人生的睿智,不在同一檔次。
其次,作品要想有文豪大師之风,固須假以時日浸淫而成﹔創作作品也必須一字一句親手寫成,就算用電腦打字,也要一鍵一按親手打成。
韓寒的成名作《三重门》,據他本人回憶是在差不多一年半時間里,一邊閱讀了一百多位中外作家的一百多冊名著,一邊利用上課時間偷偷寫成二十二萬字的。
這里面的閱讀量与寫作量有多麽龐大驚人,可想而知。
我自已从去年一月為「扭轉乾坤」專欄撰文以來,每天寫一篇約一千多字的文章,从搜尋資料到寫成并潤飾校對,所化時間也起碼在半天左右,有時還須花費更大功夫。
作為一個寫手,對所謂「文思泉湧,下筆千言」之說,實在是體會尤深,也很明白現實生活里并不存在「文思泉湧,下筆千言」這回事,每一個字都須要作者化費心血去思考尔後寫出來,寫文章跟畫油畫一樣,定了題材以及要表达的意念之後,打稿塗底色,前中遠景對照來画,色彩与筆觸,必須兼顧局部与整體,畫出質感、空間感,造肌理,定調子,無不須要藝術家一筆一筆殫心竭慮去畫,沒有捷徑可走。
對韓寒事件,我更關注的是他背後的一種亂象,那就是對文學藝術的曲解与異化,速成化与庸俗化。在一個甚麼都顯得躁動騷亂的時代,令人眼花繚亂的盛世光彩,擾亂了人們對文學藝術的鑑賞之心,而精心設計的炒作与運作,說不准里面少不了抄襲与代寫,更造就了作家亦可速成的神話。
作為海外華人仍堅持中文寫作的一群,我只想回到書桌邊去,再一次以虔誠之心通讀大師的經典,讓自己在他們的足下,重新體驗藝術殿堂的高遠雄偉,再次除卻因自己文字受人謬贊而衍生的驕妄自滿,只有真正認識個人文字的微不足道与渺小,才能激起我們向文學更高境界不斷進取的願望。
與其急不可待自稱作家,在貶低別人的同時抬高自己﹔不如多讀好書埋頭寫作,在肯定別人的同時提高自己﹔韓寒亦然,倘若真的有材,飽讀詩書底蘊十足,將用來辟謠、對罵、訴訟的時間,多寫她十篇八篇擲地有聲的好文章,用作品証明自己并非浪得虛名,豈不快哉?!
這决非自謙,而是自知之明,好作品的誕生,離不開「學問的積累、生活的閱歷与思想的超越」。所以不妨將文學創作視為一種情感与文字醞釀而成的美酒,除了要有足夠的最佳材料,還必須漚心瀝血并且假以時日方可釀就。
所以我在自己的名片上只印上「自由撰稿人」,而給自己的定位是文學愛好者,一個業餘寫手而已。
元宵之夕,友人問之,知否韓寒正与方舟子互掐?雖然有每天上网瀏覽的習慣,但往往如同逛市集商場,韓寒的文章以及他与麥田、方舟子的文字過往交鋒,一如「大出血」、「跳樓價」、「清倉大平賣」的廣告,见倒是見過,只是從未進去一窺貨色真假。
韓寒的大名跟「索尼」、「蘋果」等品牌一樣,在中國大陸及華人世界幾近無人不。一九八二年出生,十七歲上發表二十二萬字小說《三重门》一舉成名。後來創作甚豐,撰寫网經文章,博客點擊量逾億,而他還是個頻頻出賽的賽車手。因為他和方舟子這麽一鬧,反而引起我進去一窺究竟的興趣。
相對擁有一整個團隊及千萬拥躉的公眾人物韓寒而言,方舟子可以講是形單影隻的獨行俠,以他過去「打假」紀錄看,命中率相當高。但由於他這次打的是「代筆」,亦即「槍手」,而韓寒文章是否原創、是否由人代寫,誰是槍手,如何証明之都有相當難度。
我亦自幼酷愛讀書与寫作,十一、二歲上讀《三國》、《西遊記》、《水滸》,同時也偷讀了父母床頭枕边的《娜拉》、《紅与黑》等世界名著。因少兒時好奇心所致,讀多了一些童話和連環圖之外的「大部頭」,只能擴大增加閱讀的兴趣及涉獵范圍,因為身體發育思想成長過程中,受到「識字、識事、識人」的跼蹐,又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更何況韓寒小學時代喜歡看的只是米奇老鼠唐老鴨,上了初中才開始博覽群書,即使天天讀梁實秋,頂多一两年,二十二萬字小說《三重门》就寫了出來。真很難像韓寒所說的那樣,小時候讀梁實秋讀多了,日後就在寫作中受影響流露出來。
一個寫作的人寫出來的東西,不勝荣幸帶有某位文豪大師的文字風格与筆調,應該不是單憑少兒閱讀其著作就可以形成的。从單純募仿的形似,到化為已有的神似,這一個文學風格神韻的生成過程,从汲收、消化到融匯貫通,運用爛熟於心,絕對離不開漫長歲月水滴石穿的積聚。
我也是梁實秋先生的忠實讀者之一,在自己漫長的文學創作過程中,先生風格曠達、紥實沉穩的文筆,一直為我所憧憬仰慕。恕我直言,韓寒的文章真偽優劣且不去論,但他寫的東西并無梁實秋之風,根本就是两碼事。韓寒以及其父的文章敘事風格与措辭用語,的確只屬於典型的「网絡文學」,和梁實秋力透紙背的文字功夫、洞察世事人生的睿智,不在同一檔次。
其次,作品要想有文豪大師之风,固須假以時日浸淫而成﹔創作作品也必須一字一句親手寫成,就算用電腦打字,也要一鍵一按親手打成。
韓寒的成名作《三重门》,據他本人回憶是在差不多一年半時間里,一邊閱讀了一百多位中外作家的一百多冊名著,一邊利用上課時間偷偷寫成二十二萬字的。
這里面的閱讀量与寫作量有多麽龐大驚人,可想而知。
我自已从去年一月為「扭轉乾坤」專欄撰文以來,每天寫一篇約一千多字的文章,从搜尋資料到寫成并潤飾校對,所化時間也起碼在半天左右,有時還須花費更大功夫。
作為一個寫手,對所謂「文思泉湧,下筆千言」之說,實在是體會尤深,也很明白現實生活里并不存在「文思泉湧,下筆千言」這回事,每一個字都須要作者化費心血去思考尔後寫出來,寫文章跟畫油畫一樣,定了題材以及要表达的意念之後,打稿塗底色,前中遠景對照來画,色彩与筆觸,必須兼顧局部与整體,畫出質感、空間感,造肌理,定調子,無不須要藝術家一筆一筆殫心竭慮去畫,沒有捷徑可走。
對韓寒事件,我更關注的是他背後的一種亂象,那就是對文學藝術的曲解与異化,速成化与庸俗化。在一個甚麼都顯得躁動騷亂的時代,令人眼花繚亂的盛世光彩,擾亂了人們對文學藝術的鑑賞之心,而精心設計的炒作与運作,說不准里面少不了抄襲与代寫,更造就了作家亦可速成的神話。
作為海外華人仍堅持中文寫作的一群,我只想回到書桌邊去,再一次以虔誠之心通讀大師的經典,讓自己在他們的足下,重新體驗藝術殿堂的高遠雄偉,再次除卻因自己文字受人謬贊而衍生的驕妄自滿,只有真正認識個人文字的微不足道与渺小,才能激起我們向文學更高境界不斷進取的願望。
與其急不可待自稱作家,在貶低別人的同時抬高自己﹔不如多讀好書埋頭寫作,在肯定別人的同時提高自己﹔韓寒亦然,倘若真的有材,飽讀詩書底蘊十足,將用來辟謠、對罵、訴訟的時間,多寫她十篇八篇擲地有聲的好文章,用作品証明自己并非浪得虛名,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