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春節前後有三位華人備受全球關注,一位是罵港人是狗的北大教授孔庆东,另一位是闖入美領館的重慶公安局長王立軍,最後一位是名列美國東區單周最佳球員的NBA新星林書豪。假如說前两位引起轟動的華人,一個是當代中國知識份子的醜陋無禮自大的典型,另一個則暴露了中國官場政治的詭異,那麼華裔球員林書豪,則用精湛的球藝以及謙和虔誠,書寫了美國夢的傳奇。
林書豪作為一位慘遭各隊釋出的棄將,改投紐約尼克隊,雖被安排打後衛控球位置,却一直坐冷板凳為上場隊員鼓掌。二月四日他的機會終於來了,因主力隊員受傷替補上陣,一人獨得二十五分,擊敗新澤西隊。六日再率隊戰勝猶他爵士隊,後又連克華盛頓巫師隊、洛杉磯湖人隊、明尼蘇達灰狼隊。并因此而榮獲東區單周最佳球員稱號。
林書豪在NBA眾多籃球明星中立刻脫穎而出,迅速攻佔全球媒體重要版面,「Linsanity」一詞風靡流行,成為一種現象受到研究,有人形象地把它譯成中文「林來瘋」。連富比世雜誌都推估林書豪的品牌價值已達一千四百萬美元。
面對突而其來的盛譽,二十一歲的林書豪總是靦腆謙和地先感謝上帝,然後歸功於全隊的團結。作為一個球員,林書豪雖然身高僅有一米九一,但具備十分好的速度和彈跳,除了個人技術,還有很強的組織進攻能力,在跳投、切入上籃或運球傳球過程中,林書豪掌握的時機和節奏都恰到好處,所以有人說他是「用腦子打球」。
林書豪在籃球生涯中經歷頗為坎坷,从高中到大學連進入校隊都不順利,参加NBA選秀亦名落孫山,他却一直堅持打球不言放棄。這位年輕人最可貴的地方,在於久被冷藏一朝成名之後的表現,這位華裔球員并沒有以牙還牙,反諷那些拋棄他的球隊和教練有眼不識泰山﹔盡管多年來受夠了觀眾席上傳來「咕嚕肉」、「餛飩湯」的辱罵,他始終泰然自若,只記住台灣老爸的叮嚀,只要你能贏下比賽,人們就會尊重你。
美國是英雄崇拜的原鄉,似是無盡的財富与近乎瘋狂的追捧,曾令多少美夢成真的成功者,登上事業的巔峰,却又在奢華放縱中迷失自我。在金元帝國的大舞臺,漫天烟火及震耳歡呼之中,華裔的身影從來形單影隻。
書豪何幸,躋身頂尖,我們真的為他高興,以他為榮。但歡呼聲中仍然傳來陣陣雜音擾人清興。對這樣一個完全美國化的大孩子,而且還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在球場上的表現也萬眾矚目。一些人還看了不順眼,其中美國拳王梅偉瑟就悻悻地挪揄﹕「林書豪的成功并非因為他的表現,而是因為他的膚色。」而福斯廣播公司體育台專欄作家惠特洛克更露骨地嘲諷贏球之後的林書豪﹕「紐約市某位幸運的女士今晚將會感受到幾英吋的痛楚。」
這些言論雖然受到批評,專欄作家惠特洛克更因此而道了歉,但却說明冶萬國移民於一爐的美國,仍然存在種族主義的歧視餘緒,即使成功者如林書豪都難倖免,更何况散居全球各地的華人同胞,更加冷暖自知了。
可笑又可悲的是,華人同胞們居然又為林書豪究竟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或是美國人爭吵不休,互相辱罵。有沒有人想過,可能正是因為 中國人這一種長年累月的內鬨纏鬥,不斷分裂,矛盾重重,導致別人更加看不起我們。
與其為了這位球星倒底是哪里人爭吵,不如想想林書豪的故事發人深省之處。除了這位在美國長大的華人青年,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傑出人士,他們的成功,為何只有過江才能成龍,而不能在原生地本土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