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谈语言修养问题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0-01-23 02:00:00  浏览次数:2422
分享到:

 能说中国人“牛”起来了吗?

                                           

 

            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05年春节晚会上,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说出了这样一句台词:“我们中国人牛起来了!”在凤凰卫视主办的2007年世界杰出华人贡献奖颁奖会上,也有一位著名的主持人说了这样一句颂词:“扬振宁博士是一个很牛的人。”这样的话语使人听了会觉得不通又不雅,而且身上会起鸡皮疙瘩。这类独出心裁地把名词“牛”当作动词或形容词使用的现像是少数文化人强加给社会的,而不是由民间自然而然地流传开来的,尽管它在某些范围内已经流行多年,甚至在影视和文学艺术领域已经打下了某些印记,但是由于它胡乱改变了词语性质,随意生造了新的词义,违背了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无法为全球华人所接受和认同,终究好景不长,必然会走向消亡。
            一个词语的生存是依据它具有明确的排他性的概念,就是说它有独立的不为其他词语所替代的意思,它是A而不是B,也不是ABCD都是。“牛”是一个名词,是指一种被人驯养而代人劳作的草食反刍的哺乳类动物,千百年约定俗成,一般人都明白和熟悉,而现在有人却将之动词化或形容词化,其意模糊不清而让人随意猜测。当中国神舟号载人飞船上了天的时候,有些人就说是“中国人牛起来了”,这个“牛”的意思是“牛气冲天”还是“威风神气”?现在中国很多人有了钱可以到世界各地去旅游了,有些人又说是“中国人牛起来了”,这个“牛”的意思是“财大气粗”还是“光膀子打领带”?人们不得而知。他们的“牛”没有固定的意思,似乎任何性格张扬的事物都可以用“牛”来表示,诸如“最牛(不肯搬迁)钉子户”、“最牛(爱与上司顶牛)女秘书”、“最牛(有威力)条款”之类,让人像猜灯谜那样百思不得其解,真是作弄和折磨人啊!
            当然,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丰富多采,原有的词汇不够用了,大量的新词汇便应运而生。新词汇往往是通过借用原有词汇产生出来的,原有词汇在被借用的过程中其含义会发生演变和转移,出现多个引伸义(包括比喻义)。例如“老”字就有不少引伸义,“老屋”的“老”是“陈旧”,“老开会”的“老”是“经常”,“老朋友”的“老”是“历时久”,“老地方”的“老”是“原来的”。新词汇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语言表现力,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否则,语言将停滞不前而防碍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们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许多生动活泼的新词语,要热情欢迎、积极学习,而不要冷漠对待、一概拒绝。
            然而与此同时,那些全民使用得最多、意义最明确而为一般人所共同理解的基本词汇,总是长期保持稳定。倘若基本词汇不稳定,词义严重分化割裂,被随意引伸得天花乱坠,那么这种语言就会变得混乱不堪而发生倒退,到头来人们无所适从,连说话都成问题了。
            所谓基本词汇的稳定性,其一是指它们最初的意义即本义不易发生演变和转移,不易产生引伸义(包括比喻义),如名词“人”、“山”、“水”、“刀”等就是这样的基本词。要是将这类名词变作动词或形容词使用,人们就可以这样说话:“你看我人不人”(像人不像人);“这里很山啊”(山很多);“那里太水了”(到处是水);“他要刀了我”(用刀杀)-------如此这般岂不怪哉!其二是指有些基本词的引伸义经过历史的推敲和筛选早已固定下来了。名词“火”引伸为动词义如“我一听就火(恼火)了”,引伸为形容词义如“生意火(兴旺)起来了;名词“铁”比喻成形容词义如“铁(坚硬)拳”,引伸为动词义如“我铁(坚定)了心“。这些话语概念很明确,没有歧义,一说谁都懂。
            “牛”就是属于第一类词义极为稳定的基本词,其词义几千年来都不曾发生演变和转移,牛就是牛,没有引伸义,如所谓的“威风神气”、“财大气粗”之类。有些有“牛”字的词语如“顶牛”(顶撞)、“吹牛(说大话)”、“牛刀(宰牛的刀)小试”、“牛鬼(牛头的鬼)蛇神”等是出自于不同的故事或典故的,但“牛”本身的词义没有发生改变,并非“牛”从此就有了“顶牛”、“吹牛”、“宰牛”、“魔鬼”等引伸义。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牛”在修辞上的比喻用法当作“牛”的引伸义或比喻义。如在“做牛做马”中的“牛”是比喻“奴隶”,“牛脾气”中的“牛”是比喻“粗暴”,“俯首甘为孺子牛”中的“牛”是比喻“公仆”,这些便是“牛”的比喻用法,它们是不确定的,是运用于特定的语文环境中的,并没有转化为固定的新义,并非“牛”从此就有了“奴隶”、“粗暴”、“公仆”等新义了。有些人就是误以为“牛”有了什么新义,才说“中国人牛起来了”、“最牛某某人物”之类的话的。
            词语是可以创造的,但是这种创造必须符合社会普遍使用原则即语言的全民性原则,否则无所谓创造可言。虽然词语在历史上总是首先由某些个人“造”出来的,但是必须经过社会的检验,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使用,它们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尽管它们曾经流行一时。从这个意义上说,词语的创造是全民性的活动,而不是任何个人的行为。除此之外,如果某些事物在我们的语言里已经有了适当的词语来代表,就不必独出心裁地生造新的词语。谈翻身解放,我们可以说“中国人站起来了”;谈精神面貌,我们可以说“中国人扬眉吐气了”;谈生活水准,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奔小康了”。我们民族的语汇浩如烟海,应有尽有,要多美有多美,实在不应该说出“中国人牛起来了”这样的丑话啊!

 

 2008                                                                                                         


上一篇:中国养生文化


评论专区

过客2014-11-20发表
该词是从一个北京方言来的,由于不是太雅,有违禁字眼,就不表述了。这个词存在时间不是一年两年,应该十几年了,北方人都知道这个词。只不过因为牛年,特意把这个词翻出来用。并不算什么丑话吧,没有笔者说得那么严重。
过客2014-11-20发表
该词是从一个北京方言来的,由于不是太雅,有违禁字眼,就不表述了。这个词存在时间不是一年两年,应该十几年了,北方人都知道这个词。只不过因为牛年,特意把这个词翻出来用。并不算什么丑话吧,没有笔者说得那么严重。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