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华坨《儿子是怎样育成的》有感
天底下少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十月怀胎 一朝分娩,和着血,和着泪,和着迎接一个新生命的欣喜,捧着这团娇嫩的鲜活,我们在兴奋快乐与忐忑不安之中,初为人父母。据说疼痛分为十级,产痛,则是人类最高级别的第十级痛楚。母亲看到了孩子,可以把一切痛楚孤凄都抛闪开,完全忽略不计;父亲看到了孩子,尤其是有后为大的儿子,甭管表面上是否承认,私下里是否腹诽,完全可以长叹一声,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任务起码完成一半了!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的事情,而教育孩子,则大为不同。
华坨自幼的家学渊源,青少时期的人生阅历,天之骄子的综合能力,曾为人师的体验视野,敢于且勇于实践理想以及天性里的桀骜不逊,都通过他有意识,有步骤,有设计,有目的,有创意地融会贯通在了金栋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让我从家庭生活的侧面重新认识了一个文友,也让我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体贴入微,心思缜密,有血有肉的父亲。二十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华坨把他的儿子“炼”就成为善于学习,颇有人缘,喜爱运动,兴趣广泛,心理承受能力强,适应社会尤其是移民社会的能力超强的金鳌玉栋之才,让人振奋且羡慕!
儿女是天赐的礼物,扣除遗传基因变异的百分比数目,不知道是否可以这么说:这世上多的是糊涂的爹娘,愚蠢的父母,少有不聪明的孩子,不成材的子女。因为衡量成才与否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的。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荧囊映雪,为的是一生都可以享有的那份生活外加心灵的平安吉祥。古人说:学而优则仕。因此凿壁偷光,为的是一世都可以拥有的那份旅途并着仕途平步青云的永恒光亮。曾几何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变成了震耳发聩的“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让象牙塔里走出来的莘莘学子彻底发懵;就在去年,“我爸是李刚!”成为了另类钱权交易时髦拜金道德沦丧社会新动向的爆炸回响。
唉,如今这世道,再也不是白居易仅仅凭借一首诗就能居长安易的年代了,更何况,我们还有我们移民的后代,别管你是第八代第九代的“猪笼”之后,还是初来乍到的投资移民新宠,在金发碧眼的丛林里,依旧逃不脱不折不扣的“二等公民”待遇!
洋洋洒洒的十六章读下来,一直提着的那颗心终于可以放下——金栋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逐步能够理解华坨为父亲的一片苦心。也许不是完全理解,也许还要假以时日,等到他某一天荣升为父亲……作为曾经的被教育者,相信他只有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油然而生的那份上天赋予的责任感,再加上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应该可以把这样一种以中为主,适当融合;中西合璧,相互借鉴的教育模式演绎和延展下去。
我的疑惑是: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像华坨那样。倘若在育儿的路上,某一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曾经断掉,引发孩子的反弹,反抗,反复无常甚至出现某种精神异样的状况,即使用父爱母慈亲情感动等超强的粘合剂修补过也无济于事,又该如何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关于补习。四十大千老留学生的子女,几乎没有过度补习过,如今基本都大学毕业,顺利踏入主流社会。而我身边的新生代里面,甚至有未满三岁尚要使用奶瓶就被父母送去补习英语的;一个孩子同时上两家甚至三家补习学校的课程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没有人征求过孩子的意见,没有人问询过孩子的意愿,“我为你好”,“我是你妈”,“我不会害你”成了最冠冕堂皇的爱语;没钱的考OC,读精英,有钱的考私校奖学金,成为前行的目标;将来学牙医,做医生,当律师,搞金融,不考到九十某分誓不罢休!于是离家出走的有,向隅自闭的有,考上大学辍学不读的有,周游世界不再回家的有,一路补习上了大学但生活自理能力奇差的有……
我们到底是在爱孩子,还是在害孩子呢?
教育是推动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社会进步的基础建立在公民的素质和修养上,而教育则是增强素质提高修养的唯一途径。
来自中国大陆的我,深知国内基础教育的弱势——没有被培养出学习热情以及好奇心被扼杀的孩子;一味追求升学率却鲜有专业热情的教师;靠一纸青春文凭就能混吃永生饭的教授;满心都是爱自以为很懂教育的家长;高高在上一言堂看不见世界格局人间变化的教育政策制定者;日益高涨的全民趋“金”若鹜的社会道德水准……
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在爱孩子,还是害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