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全澳洲人都颇有兴味地观赏了澳洲政坛上的一出闹剧:现任总理朱利亚·吉拉德和前任总理、刚辞职的前外长陆克文争夺工党党魁的表演。
率领工党艰难地赢得执政并当上总理的陆克文,一年多后就被吉拉德赶下了台,虽然很大度地在吉拉德内阁当一名部长,但心高气傲的他不见得就心甘情愿。但凡是人,总是有情绪有脾气有怨恨有谋算的,从陆克文屈就吉拉德麾下,不退出内阁去当一名默默无闻的后排议员,不难看出,他随时准备东山再起,只是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间罢了。
陆克文终于逮住了机会,他用时间地点和程序都不合逻辑的方式,宣布辞去外长职务,向澳洲政坛,尤其是向工党核心集团,投了一块大石头,激起了阵阵波浪。陆克文辞职表面上的理由是认为自己受到党内部分人无端攻击,而总理吉拉德却默许纵容,实际上是他看到了吉拉德的党魁地位似乎不稳,如果撬动一把,或许能使她倒台。吉拉德不也这样做过吗?
显然,陆克文搞的是突然袭击。按常理,一个部长辞职,应该向总理提出,总理批准后方才生效。可陆克文却向媒体宣布,而且是在他访美之行还未结束之时,表现出一副目无领导组织纪律的我行我素的傲慢之态,让吉拉德一时措手不及,可以说是老谋深算。
然而,吉拉德虽是女流,但也不是等闲之辈,当年能把陆克文拉下马,足见她的魄力所在,她马上作出召集全体工党议员,投票选出工党领袖的决定,这使得全澳洲的媒体都兴奋起来,热热闹闹了好几天。结果究竟会怎样呢?澳洲百姓也被这个悬念吊起了胃口。自以为人气高于吉拉德的陆克文开头还胸有成竹,但到了开会的那天清早,他实际上已经绝望了。结果证明,他大败亏输。
一切尘埃落定,澳洲政坛的这出小品剧迅速降下帷幕,但也留下一个问题:选民的意愿究竟值几个钱?
吉拉德应对陆克文突然袭击,宣布由党内议员投票解决争端时,说了一句话:“让人民来作决定。”但从民意的实际状况和工党议员表决结果来看,二者背道而驰。在工党议员投票前的各个媒体的各种形式的民意调查中,陆克文回归党魁的呼声远远高过吉拉德,遗憾的是,在澳洲当前的政治体制下,民意是不值钱的,选民没有半点选择权,决定权完全掌握在那几十个工党议员手里。
澳洲政治实行的是内阁制,由议会的多数党组成政府,党魁任政府首脑。这种体制决定了大选时,选民只能选择他认同的党,尽管如此,选民在对各政党政策的评估时,各政党党魁的个人魅力,对选民的判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年工党在竞选中胜出,不少选民就是冲着陆克文而投了工党的票,但工党却在半途换党魁,多少已经违背了选民的意愿,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玩同样的游戏,说工党随意强奸民意,虽然用词过重,也符合事实。
当然,工党的内讧,最高兴的是反对党,难怪反对党领袖托尼·阿伯特在工党内斗不可开交时,道貌岸然地说:“我们需要选举并不是因为我喜欢选举,而是因为是人民,而不是那些无脸面的人,才能选择总理。”
人民能够作出决定吗?人民能够选择总理吗?政治是政客们的游戏,老百姓只是陪着他们玩,受他们鼓动,受他们欺骗,在他们所制定的规矩中,过过自以为能当家作主的瘾。千万不要天真地以为,政客们的你争我斗都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其实,政客们做事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得失,否则,陆克文也不会不择手段地闹起这场不光彩的风波,吉拉德也不会孤注一掷地大动干戈搞党内议员选举,那些工党议员也不会不考虑下次大选失败的可能而在党内制造事端,一句话,工党也不会内讧。政客们连自己的党的团结和分裂都不在乎,尽想着斗气泄愤,尽在无事生非,他们还会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