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底层的希望
作者:艾斯  发布日期:2012-03-05 02:00:00  浏览次数:2373
分享到:

        由业余作者评专业作者是一件很为难的事,而由海外的业余诗人来评国内的专业诗人更是一件危险的事。国内诗人王学忠先生辗转托我来为他的大作写点东西,他说想听听国外的意见。我知道这是他的谦虚所致,当然也让我看到了他对海外作者的尊重,隐隐地我也感到了他内心的某种寂寞。
        作品的价值,我认为首先在题材。正如艺术品,如果取材不当,纵然作者有雕龙画栋的水平并加以千般变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必打折扣。诗歌作品亦是如此。自《诗经》以来,华文诗歌无以计数。然洋洋大观,若以作品主题或题材来看,我认为主要有三类。一类称颂时代,为上层建筑(或称主流社会)歌功颂德,这类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历来占有主要地位,这里固然有作者乐观的成分在里面,但更多的恐怕是为当权者喜。亦有少数诗人作家不屑于权贵,而转而寓情于自然山水,自得其乐。这算第二类。而在我看来,最为难得的是为普通百姓悲与喜、歌与咏。这类作品我称之第三类。我更尊重这些作品的价值。比如宋朝的范成大,他惯用平常手法白描普通百姓作品,让我们在当今时代仍能体会到宋朝平民的感受与生活;而第三类作品中的极品,我首推唐朝诗人杜甫,他的作品震撼人心,尤以“三吏三别”让我们体会到一位伟大诗人的良心。
        所以,当我读到王学忠先生的作品时,我感到了这样一种良知的呼唤。现代中国,经济发展,歌舞升平,许多作家诗人眼睛都向上看,赞而优则仕则爽者大有人在。而筑起中国上层建筑的普通百姓呢?就我所知,少有人关心他们的生活、感受和疾苦。王学忠先生毫不掩饰他对底层百姓的关注,他的诗歌创作全部集中在《中国民工》、《三轮车夫》、《劳动者》、《城市拉煤工》甚至《贼》这样的题材我注意到某些所谓主流诗人们也偶尔心血来潮写些底层的作品,但那些主流诗人们远离底层却装腔作势地为底层百姓创造所谓的崇高与伟大。在王学忠先生的笔下,这些底层百姓的生活是那么真切:
“家人的企盼揣在心口
女儿流泪的学费
妻子叹息的药瓶
每天不蹬十块八块的
躺在床上
三轮车在梦中也不安地转动”
(摘自《三轮车夫》)
 
“城市的楼房高大、威风
将沉重的山岭搬上楼顶
考验毅力也考验骁勇
累吗?不累
冷吗?不冷
额头上揩不去的汗水就是佐证”
(摘自《城市拉煤工》)
 
“拆迁风好凶好惨
刮得东西南北
灰蒙蒙一片
平平安安的日子
提心吊担”
(摘自《等待拆迁》)
……
这样的诗句在王学忠的作品中随处可摘。他用白描的笔描述着这些底层人的感受。看到下面这首精短的诗,我的心在流泪。
 
自嘲
 
我是贼
喜爱黑夜
在万物俱寂的时刻
肆意行窃
 
我是妖
喜爱黑夜
趁人们进入了梦乡
叮在弱者的身上吸血
 
我是幽灵
黑夜是我的世界……”
 
       是谁关注这些自嘲者的内心?是谁真正在趁这些“自嘲者”“底层人”进入梦乡时,在叮吸他们这些弱者的血?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幽灵?到底那片世界如此黑暗?而谁才是真正在光鲜表面掩盖下的贼?
       为了生活,尽管受苦受累,但他们还担心自己唯一能耐以谋生的工作失去:
 
“横穿城市的天然气管道
是压在心上的痛
拉煤工个个都清楚
说不定哪天
城市会把他们遗弃
连同板车成为历史的古董”
(摘自《城市拉煤工》)
 
       在某些权贵的脚下,这些底层人如虫如蚁,可以由他们恣意妄为。但是他们也是有思想的人,他们并不是弱智,表面上他们说不敢想,其实他们早就想到了:
 
“有些事情不敢想
 
有些事情不敢想
想起就泪水汪汪
做了三十年主人
如今落得一身净光
妻子下岗、我也下岗
如同折断了
立在门后的拐杖
一对儿白天鹅般的翅膀
还没飞起来
便栽进了泥塘
 
有些事情不敢想
想起就哇啦哇啦地骂娘
好端端一座工厂
怎么说亡就亡
金山银海般的资产
捉迷藏似的不见了
厂长的钱袋子鼓鼓囊囊
男男女女一群工友
如落叶四处流浪
 
有些事情不敢想
想起就心发慌
偌大一个阶级
弄到这步田地
鬼说的出是活该还是冤枉
奔驰的轿车
高耸的洋房
压的身上心上都是伤
唉,有些事情想想
就是不敢想……”
 
这些普通的底层人有着敏锐的目光:
 
“不要以为
趁月光不明
悄悄把裤子兜起来
所有夜色中的眼睛
都相信
你的屁股上没屎”
(摘自《不要以为》)
 
透过表相,这些底层人有着更深层次的自尊:
 
“不要以为
戴一顶皇冠
胸脯挺得石碑般笔直
所有叩在石阶上的脑袋
都会喊
“谢主隆恩”……
(摘自《不要以为》)
 
        思想可以冲破一切牢笼。这一点我与王先生是相通的。我曾在拙诗《北望长天》里写过下面的句子:
 
/长夜漫漫/清醒总是清醒者的痛苦/痛苦总是痛苦者的绝唱/历史成为某种颜色的背景/唯有思想如同闪电/划破时光//北国的今天/夹杂伪考古的快感/那一低头的虚伪/锈迹斑斑/悄无声响//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肉体/真正的声音/不是没有回响/真正的寻找/不是没有方向//关山万里/无语北望/历史有多长/思想该有多长//
        当然,王先生笔下的底层人并不那么容易折服,他们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王先生用了一个很好的意象来表明
 
“被暴风雨刮倒的树
 
先前挺立的树倒下了
倒在暴风雨中
残损的躯体
犹如一把把拔出的剑
 
没过多少日子
风暴折断的地方
流着疼痛记忆的地方
又长出了绿芽
 
嫩嫩的新枝
在丽日的照耀下
闪烁着一个个不屈的生命
和森林的影子……”
 
       这是怎样一种信念!读到这里,我感到一种震撼。这种震撼让我感受到一种希望,这种希望不只是来自故国的底层,更来自于为这些底层写作的王学忠先生及更多的王学忠们。正是这种希望,让我坚信我的祖国终会改善、变化。而只有底层得到了改善变化,我的祖国才会充满希望,真正成为底层人安居乐业的乐土!
也许在某些新潮诗人看来,王学忠的遣词用句不那么讲究,诗歌技巧不那么时髦,或许结构不那么精巧,但是,我想说,平实朴素白描正是王先生的成功之处。诗以言志。既然为底层百姓而歌,自然应该采用底层百姓喜闻乐见的风格。我对于某些新潮诗的表现形式一直持保留意见,那种依靠怪异自恋的表述将普通读者粗鲁地远拒千里之外,何谈新诗的发展?王先生诗作的出现更是增强了我的信心。因为时间与水平所限,我无法深读王先生所有的作品。但我认为王先生在选材是独特的,在艺术上是成功的。如果硬要吹毛求疵的话,王先生的某些诗歌需要精炼,(或许他写作时是为了适合朗诵的需要),但我以为,诗歌有时精短更有力,更有余味;有些诗歌在韵脚上显得太过,而我是一直主张诗的节奏与韵脚并存的。我以上的挑剔并不是对王先生的不敬,而是我教师这个职业做久了养成的坏习惯,还望王先生谅解。

上一篇:挖井不挖湖


评论专区

老财2014-11-20发表
国内最受限制的,是电视剧,因为看的人最多;最不受限制的,是诗歌,因为看的人最少。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些诗真好。其实我还想说的是,这是个好东西不受宠的年代。
艾斯2014-11-20发表
这个网最大的好处就是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非常感谢瑞门、mu、黄平、进生各位进来聊天。形式为内容服务。如果形式重于内容,我觉得作者而不是读者需要反思了,如同现代众多的“先锋”诗,当然我决不是要与“先锋”诗作对。
进生2014-11-20发表
从艾斯引用的这几首王学忠的诗里,透见了底层人眼里的“30年”历史,粗粝却真实;也透见了底层人如地火般别一样的现在的坦诚目光。假如地底的火必得烧穿强压上的地表障碍,那就不仅仅是“诗的形式”,不仅仅是诗句的”希望“与”力量“了。为此写诗,於历史与现实的警示,我认为是写诗者上乘的选择。”mu"赞艾斯“好评”,确实,也坦荡。
mu2014-11-20发表
好评。
黃平2014-11-20发表
中國最底層的是農民與農民工,有多少人為他們發聲呢?
mu2014-11-20发表
好评。
黃平2014-11-20发表
中國最底層的是農民與農民工,有多少人為他們發聲呢?
进生2014-11-20发表
从艾斯引用的这几首王学忠的诗里,透见了底层人眼里的“30年”历史,粗粝却真实;也透见了底层人如地火般别一样的现在的坦诚目光。假如地底的火必得烧穿强压上的地表障碍,那就不仅仅是“诗的形式”,不仅仅是诗句的”希望“与”力量“了。为此写诗,於历史与现实的警示,我认为是写诗者上乘的选择。”mu"赞艾斯“好评”,确实,也坦荡。
瑞门2014-11-20发表
过去,鲁迅写了《祥林嫂》,《药》,《一件小事》,还有类似的,都反映底层悲哀。 现在,王学忠用诗歌反映底层,又经艾斯客观评述,在艺术上更具凸现底层的意义。 在这文艺澎湃的年代,这样的创作,优选了时代的敏感点。
老财2014-11-20发表
国内最受限制的,是电视剧,因为看的人最多;最不受限制的,是诗歌,因为看的人最少。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些诗真好。其实我还想说的是,这是个好东西不受宠的年代。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