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揽了一个活儿当了朋友小网坛《时事焦点》的版主。在每日编辑1、2条时事新闻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太多的负面新闻(以前我只看标题新闻),仅二月份登上“凤凰网”首版的流血事件就有:2月15日东莞市21岁的湖南男子吴某被黑中介骗了300元后在发生争执过程中用水果刀当街砍死21岁的“黑中介”;2月18日山西省大同市副市长王伟国被其妻兄杀害;2月27日郑州市一位老太因婆媳争吵抱着刚满月的孙女从15楼跳下,两人当场死亡;2月28日演员白静被丈夫刺死后其丈夫自尽身亡;还有2月27日暴露的发生在5个月前的“少女毁容案”。
一桩桩、一件件带血腥报道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通过这些事件我明显地感觉到中国社会蔓延着一股怨气、怒气、杀气,这股不祥之气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乱窜,一丁点的诱因就会成为它们外冒的导火索。路人为了300元钱要置他人于死地,亲戚间不满意要动刀杀人,婆媳争吵要以命相拼还捎带上孙儿的性命,夫妻矛盾要拔刀相向同归于尽,求爱不成要毁人容颜。今夕何夕?我恍惚穿越到了人类社会最野蛮的时代,可本文提到的所有案件中的人面临的却不是生存危机、不是与丛林野兽奋战、不是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搏击...。正当我自己陷于苦苦思索之际读到了网友esther转帖的一篇旧文“饶恕何其难?”此文如同一股清风冲淡了连日来的血腥味,让我重见了人性之善、之美,谢谢esther!
此文是以去年发生的药家鑫案为背景,结合10年前发生在美国的“卢刚校园枪击案”从基督教的角度谈人类应该有饶恕的美德。文章说被冠上“官二代”“军二代”“药八刀”“药渣”的药家鑫没有得到法律和社会的饶恕,伏法后他的父母也没有得到社会的宽恕,只能像茧一样把自己困在家裡,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还要为儿子的孽行承受还不完的债。而同是犯了杀人罪的卢刚则得到了受害者的饶恕。被害者之一的爱阿华大学副校长安妮•柯莱瑞的家人在悲痛中倒过来给远在中国的卢刚家人致信表达宽恕、同情和安慰。信中写道:“ 当我们在悲痛和回忆中相聚一起时,也想到你们一家人,并为你们祈祷。因你们也必定十分悲痛和震惊的 ,你们也一定和我们一样为周末所发生的事所震惊。安妮相信爱和宽恕。我们也愿意在这一沉重的时刻向你们伸出我们的手,请接受我们的爱和祈祷。在这悲痛的时刻,安妮一定是希望我们心中充满了怜悯、宽容和爱。我们清楚地知道,此刻如果有一个家庭正承受比我们更沉重的悲痛的话,那就是你们一家。我们想让你们知道,我们与你们分担这一份悲痛”。安妮的家人还希望这封信能被翻译成中文,附在卢刚的骨灰盒上。他们担心卢刚的家人因此而受到歧视,也担心卢刚的父母在接到儿子骨灰时会过度悲伤,因此唯愿这信中的爱能安慰他们心中的伤痛。我相信收到这封信的卢刚家人倍感宽慰,有这封信盖棺的卢刚走得轻松、从容了许多。卢刚并非唯一的受益者,2007年4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举行了为33名死难师生的追悼大会,被悼念的人名中包括了那位枪杀了32名师生的肇事者--韩裔学生赵承熙。悼念仪式上33声钟声为每个逝去的生命而敲响,33个气球为每个死者的灵魂而放飞。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人们犯了错,哪怕是犯了不可饶恕的罪之后最需要的就是得到社会的“饶恕”,特别是来自受害者的“饶恕”。因此抱着一线希望的药家鑫逃逸三天后选择了自首,自认无可饶恕的卢刚选择了自尽。有可能得到饶恕的药家鑫在中国得到了最高的社会道德声讨、被害家属的毒咒、法律的极刑,父母至今无法摆脱的骚扰。而在美国的卢刚却得到了他自己想都不敢想的“饶恕”。二人天壤之别的境遇反应了中、美两个国家的庶民文化的巨大差异:一个暴躁、骚动,一个理性、平和。新中国成立的建国理论基础“共产主义”被事实抛弃之后的中国社会处于一种无立国信仰的状态,官民对立、贫富对立造成的无法化解的社会矛盾化为的怨气、怒气弥漫了各个社会阶层,个个心里有怒,人人心里有火,火一扇就着,怒一桶就炸,这样的社会状态出现本文提及的诸案就不足为奇。而美国的立国基础是基督教且立国200年来从没有改变。基督教的本质是爱:“爱人如己”、“爱你的邻舍”、“爱你的敌人”,为了完成这个“爱”基督教提倡的是: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服从,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卢刚案中安妮全家都是基督徒,她的家人正是按着圣经“ 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马太福音六14至15)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如安妮的兄长所说“这是因为我们的信仰。这信仰中爱是高于一切的,宽恕远胜过于复仇”。基督饶恕的美德和大爱慰藉了卢刚不安的灵魂及其家人悲痛而惶恐的心灵,和药家鑫相比卢刚和他的家人是有福的。
此时我想到了被杀死的“黑中介”和演员李静。也许他们做错了什么,但无论他们做了他们的生命权应该被尊重,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加以剥夺何况以这样残忍的方式。如果“路人”和“李夫”在举刀的一瞬间里产生了一丝宽恕和怜悯之意,他们的刀还砍得下去吗?遗憾的他们没有,更遗憾的是在相关报道后面的跟帖任然是“该死”的骂声一片。古人云“杀人不过头点地”,“黑中介”、李静等为自己的行为付上了最高的代价仍然不能平息社会的躁动,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怜悯的社会里的人们还有安全感吗?没准你今日对他人的咒诅明日就会落在自己身上。
什么原因让原本胆小怕事的国人放弃了“温良恭俭让”变成了动辄拔刀相向的暴民?什么时候起我们的民族丢掉了“宽恕”的美德?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始终贯彻这宽恕的美德:儒家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就是宽恕;佛教提倡慈悲为怀,主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家老子主张“以德报怨”。虽然这些并不是儒释道的主流学说,但因为有了这些学说的教化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民风敦朴、社会驯良。自从“五四”喊出“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彻底砸烂封资修”后传统的道德文化荡然无存,一息尚存的共产主义道德也在毛泽东走下神坛后被人们抛弃,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处于无信仰的状态,本文提及的涉案人几乎都是成长于这个时代。在没有经过宗教驯化,不敬天地、不畏鬼神、不怕报应的时代里人性中脆弱的善性容易被自私、残暴等原始的恶性取代,产生出许多怒气、怨气、杀气来。而这也是社会容易躁动不安,容易被挑动、容易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宁与和谐的原因所在。
与近百年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相比西方社会相对平稳。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西方经历了一战、二战、美苏冷战、美国实行单边主义到现在的美、中双雄鼎立,无论世界格局和经济形势如何变化都没有影响到西方各国的立国根本的理论基础,没有影响到人民的思维逻辑和方式,人们任然保持了安详平和的心态,安分守己的生活,社会任然安静、徐缓、平稳地跟着时代向前发展着。平和的社会心态才能产生宽松的社会氛围,宽松氛围才能产生宽恕的行为,这才是同样犯下杀人罪行后死在美国的卢刚、赵承熙与死在中国的药家鑫有着如此不同的舆论待遇的社会基础。
当我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今天一早“张妙家属起诉药父索要20万遗赠”的新闻横在了我的眼前。也许张家也知道自己毫无饶恕心的挑战也将自己推向了道德法庭,所以才发下“纵然被口水淹死也要告”的誓言。且不管这场官司的结果如何,张家的西斯底里让我看到缺乏了饶恕之心的人类社会有多么可怕!人被仇恨所吞灭的时候是多么的疯狂!!!
冤冤相报何时了?饶恕是人类最高的美德,饶恕别人最后的受益者是自己,因为我们可以从饶恕中得到自我的解脱。
文章搜索
读者语录
[2025-04-03 18:40:35]
作者对87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批评深入细
[2025-03-28 03:25:53]
金山石化是我曾经到访的地方,那也是近四十
[2025-03-08 19:01:59]
谢谢编者和读者对我的支持和帮助,鞭策我努
[2025-03-08 09:27:26]
这篇散文以四季轮回为隐喻,将气候变迁与人
[2025-01-10 09:02:27]
难得的独处,一次逛街,短短数日,快枪快手
[2024-10-20 11:59:35]
跟随作者"以诗人或艺术家的眼光去审视周围
[2024-10-11 09:42:13]
进生兄用《巨流河》评点民国那段 真是深刻
[2024-10-11 09:36:53]
潘老师是我仰慕的學者 在這個平臺火花激射
[2024-10-01 08:48:36]
英语诗比中文更加规范得体。也不必用古英语
[2024-10-01 08:36:43]
瑞门的杂论彰显其丰富学识和可贵的独立思考

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饶恕--人类最高的美德
作者:安妮 发布日期:2012-03-05 02:00:00 浏览次数:2343
分享到:

上一篇:底层的希望
下一篇:纪念澳华经济学家杨小凯教授
评论专区
- 路边遐思2014-11-20发表
- 这里有世俗事务的处理与信仰方面的追求;不能混在一起谈。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
- 也是读者2014-11-20发表
- 老天爷耶和华早已把爱和良善根植在每个人的心底,信与不信是早晚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向自己的良心做原罪的忏悔。谢安妮的文章。
- 路边遐思2014-11-20发表
- 在能“懂得忏悔”前(为了其后能具有“饶恕”的情怀),首先还该懂得什么呢?“我们都是罪人”?于是彼此“饶恕”? 若要以“族群”为议论对象,是不是议论对象太“泛”了? 就以“族群”而言,为能使“族群”改善,首先该如何考虑呢?首先让“族群”懂得忏悔?在“能”懂之前,又首先该懂得什么呢?
- 读者**2014-11-20发表
- “学会饶恕首先要懂得忏悔。一个不知道忏悔的族群是不会具有饶恕的情怀和心境的。”说的对。
- lingding2014-11-20发表
-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一个和谐的社会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平和的社会。挑动放大矛盾,推动鼓吹革命的中国人外国人又给了中国社会多少忠恕呢?
- 末未2014-11-20发表
- 信仰是决定人的行为的。信仰并不是一个高不可及的东西,更多体现的就是对人的所谓世俗事物的净化与引导,信仰之神就在懂得忏悔的人身边,她像明灯引领者每个人的生活。只可惜在东方大陆,一个庞大的族群所缺乏的就是宗教传统,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这个客观事实是不能用情感价值做判断的。实际上在我们的讨论中,不由自主地就在流露着对信仰的漠视与忽略。当然,上述这些话题可能都超出了本文作者的良好原意,不过是借题小发挥罢了。
- lingding2014-11-20发表
-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一个和谐的社会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平和的社会。挑动放大矛盾,推动鼓吹革命的中国人外国人又给了中国社会多少忠恕呢?
- 读者一2014-11-20发表
- 在事实理清,真相再无掩盖之后,“饶恕”确实对营造一个“社会矛盾平和的社会”,对人心向善有一种恒久而熨贴的清凉效用。
- 末未2014-11-20发表
- 学会饶恕首先要懂得忏悔。一个不知道忏悔的族群是不会具有饶恕的情怀和心境的。
- 老财2014-11-20发表
- 我不赞成“以德报怨”的提法。我愿意用“宽容”这个词。宽容的前提是:(1)世上本无对错之分,有的只是谁冒犯了谁的利益;(2)平等与尊重是一种修养,这种修养与人与子都有好处。
- 安妮2014-11-20发表
- 感谢路边遐思和末未,我们在此“轻松中讨论着一个具体而又很大的问题”得益于我们身在西方社会思想和言论都充分开放的环境里。这样的环境可以让我们去看、去听、去了解我们原本不知道的西方文化,从中看到东西方的差距。而思想被禁锢的大陆人民根本没有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即便与所谓的文化人对话也如同鸡同鸭讲没有可交集之处。中西文化相互理解、相互接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路边遐思2014-11-20发表
- 清楚了安妮的看法,不涉及“原罪”。也同意安妮对个案的看法,确实个案中可以闪见人类清醒的认知与前瞻的智慧;也就是个案能“不孤”。也谢过末末,同意所述的观点。另:“药家鑫”事件,所有卷入的各方都有责任,我也不认为最终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所有的偏见加在一起,不可能如算术般“负负得正”,而是众多的“失之毫厘”的综合效应。一如“杨佳事件”。
- 末未2014-11-20发表
- 谢谢安妮也谢谢路边遐思。大家不由得在轻松中讨论着一个具体而又很大的问题。实际上在澳华文学网这个问题已多有涉及,小说《布谷的眼睛》中,主人公布谷女在与恋人巴山的对话中就指出,“我们的餐桌上缺少一杯上帝的牛奶”。这种文学描写是生活的真实,我们无法回避。
- 路边遐思2014-11-20发表
- 在能“懂得忏悔”前(为了其后能具有“饶恕”的情怀),首先还该懂得什么呢?“我们都是罪人”?于是彼此“饶恕”? 若要以“族群”为议论对象,是不是议论对象太“泛”了? 就以“族群”而言,为能使“族群”改善,首先该如何考虑呢?首先让“族群”懂得忏悔?在“能”懂之前,又首先该懂得什么呢?
- 安妮2014-11-20发表
- 问瑞门:治病怎么用饶恕?饶恕的是什么,病菌吗?
- 读者**2014-11-20发表
- “学会饶恕首先要懂得忏悔。一个不知道忏悔的族群是不会具有饶恕的情怀和心境的。”说的对。
- 勘误2014-11-20发表
- 于人于己
- 读者**2014-11-20发表
- “一个和谐的社会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平和的社会。”饶恕和惩处也需要平衡。
- 瑞门2014-11-20发表
- 回答安妮:许多不治之症或称怪病,深究其原由,常具备了不愿饶恕的特质。其脑中偏执,导致气血瘀滞难解,心身相应,先积痰,后肿瘤,恐慌莫名。所谓难治,治身不治心也。若见症探源,治中寻源,病源一去,调理就容易了。古人云:临崖滚石,一推而已。 所以,诱导饶恕,过去是不传之秘,今日没必要秘了。
- 安妮2014-11-20发表
- 问瑞门:治病怎么用饶恕?饶恕的是什么,病菌吗?
- 安妮2014-11-20发表
- 致路边遐思:本文没有涉及法律对药家鑫的判刑,只是对药案的审理过程中舆论对药的妖魔化,因为偶然犯罪就被开除人籍的残忍,全国人民以狂欢的方式将一个青年送上刑场,怎么看都与巴黎圣母院前处死爱斯美腊达的场面相似,可现在不是中世纪。没有宽恕的人类是疯狂的,是可怕的。 致末未:你的评论没有超出本文的原意,相反你指出了这“庞大的族群所缺乏的就是 宗教传统”在“不由自主地就在流露着对信仰的漠视与忽略”。谢谢你的见解。
- 读者一2014-11-20发表
- 在事实理清,真相再无掩盖之后,“饶恕”确实对营造一个“社会矛盾平和的社会”,对人心向善有一种恒久而熨贴的清凉效用。
- 安妮2014-11-20发表
- 与路边遐思讨论:人的原罪不是本文讨论的题目,本文强调的“饶恕”是在尊重“人”的基础上的饶恕,哪怕这个人是罪人。与卢刚杀了5人,赵承熙杀了32人(且牵连到种族问题)相比药家鑫被舆论原谅的可能性应该大得多,可事实上却恰恰相反。这个差距不能不涉及到对种族和文化进行思考。当然个案不足以下什么结论,但管中窥豹进行反思还是有必要的。西方以基督教立国的基础经过美国、澳洲、新西兰等近200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优越性,值得中国借鉴。这是我的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 路边遐思2014-11-20发表
- 同意《读者**》的合在一起的两句话表达的观点。
- 末未2014-11-20发表
- 谢谢安妮也谢谢路边遐思。大家不由得在轻松中讨论着一个具体而又很大的问题。实际上在澳华文学网这个问题已多有涉及,小说《布谷的眼睛》中,主人公布谷女在与恋人巴山的对话中就指出,“我们的餐桌上缺少一杯上帝的牛奶”。这种文学描写是生活的真实,我们无法回避。
- 也是读者2014-11-20发表
- 老天爷耶和华早已把爱和良善根植在每个人的心底,信与不信是早晚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向自己的良心做原罪的忏悔。谢安妮的文章。
- 瑞门2014-11-20发表
- 在忠恕发源的山东, 也有些相反的发源:《水浒》和《金瓶梅》。 似乎物极而反。 然而,饶恕,确是最好选择。非常赞赏安妮此文。 我在研究怪病的治理中,也常常运用饶恕的推理,化解情志偏激,每每得到奇效。 再调理阴阳时,病就容易治了。
- 安妮2014-11-20发表
- 感谢路边遐思和末未,我们在此“轻松中讨论着一个具体而又很大的问题”得益于我们身在西方社会思想和言论都充分开放的环境里。这样的环境可以让我们去看、去听、去了解我们原本不知道的西方文化,从中看到东西方的差距。而思想被禁锢的大陆人民根本没有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即便与所谓的文化人对话也如同鸡同鸭讲没有可交集之处。中西文化相互理解、相互接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读者**2014-11-20发表
- “一个和谐的社会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平和的社会。”饶恕和惩处也需要平衡。
- 末未2014-11-20发表
- 信仰是决定人的行为的。信仰并不是一个高不可及的东西,更多体现的就是对人的所谓世俗事物的净化与引导,信仰之神就在懂得忏悔的人身边,她像明灯引领者每个人的生活。只可惜在东方大陆,一个庞大的族群所缺乏的就是宗教传统,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这个客观事实是不能用情感价值做判断的。实际上在我们的讨论中,不由自主地就在流露着对信仰的漠视与忽略。当然,上述这些话题可能都超出了本文作者的良好原意,不过是借题小发挥罢了。
- 瑞门2014-11-20发表
- 回答安妮:许多不治之症或称怪病,深究其原由,常具备了不愿饶恕的特质。其脑中偏执,导致气血瘀滞难解,心身相应,先积痰,后肿瘤,恐慌莫名。所谓难治,治身不治心也。若见症探源,治中寻源,病源一去,调理就容易了。古人云:临崖滚石,一推而已。 所以,诱导饶恕,过去是不传之秘,今日没必要秘了。
- 路边遐思2014-11-20发表
- 这里有世俗事务的处理与信仰方面的追求;不能混在一起谈。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
- 勘误2014-11-20发表
- 于人于己
- 路边遐思2014-11-20发表
- 同意《读者**》的合在一起的两句话表达的观点。
- 安妮2014-11-20发表
- 与路边遐思讨论:人的原罪不是本文讨论的题目,本文强调的“饶恕”是在尊重“人”的基础上的饶恕,哪怕这个人是罪人。与卢刚杀了5人,赵承熙杀了32人(且牵连到种族问题)相比药家鑫被舆论原谅的可能性应该大得多,可事实上却恰恰相反。这个差距不能不涉及到对种族和文化进行思考。当然个案不足以下什么结论,但管中窥豹进行反思还是有必要的。西方以基督教立国的基础经过美国、澳洲、新西兰等近200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优越性,值得中国借鉴。这是我的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 末未2014-11-20发表
- 学会饶恕首先要懂得忏悔。一个不知道忏悔的族群是不会具有饶恕的情怀和心境的。
- 瑞门2014-11-20发表
- 在忠恕发源的山东, 也有些相反的发源:《水浒》和《金瓶梅》。 似乎物极而反。 然而,饶恕,确是最好选择。非常赞赏安妮此文。 我在研究怪病的治理中,也常常运用饶恕的推理,化解情志偏激,每每得到奇效。 再调理阴阳时,病就容易治了。
- 老财2014-11-20发表
- 我不赞成“以德报怨”的提法。我愿意用“宽容”这个词。宽容的前提是:(1)世上本无对错之分,有的只是谁冒犯了谁的利益;(2)平等与尊重是一种修养,这种修养与人与子都有好处。
- 安妮2014-11-20发表
- 致路边遐思:本文没有涉及法律对药家鑫的判刑,只是对药案的审理过程中舆论对药的妖魔化,因为偶然犯罪就被开除人籍的残忍,全国人民以狂欢的方式将一个青年送上刑场,怎么看都与巴黎圣母院前处死爱斯美腊达的场面相似,可现在不是中世纪。没有宽恕的人类是疯狂的,是可怕的。 致末未:你的评论没有超出本文的原意,相反你指出了这“庞大的族群所缺乏的就是 宗教传统”在“不由自主地就在流露着对信仰的漠视与忽略”。谢谢你的见解。
- 路边遐思2014-11-20发表
- 清楚了安妮的看法,不涉及“原罪”。也同意安妮对个案的看法,确实个案中可以闪见人类清醒的认知与前瞻的智慧;也就是个案能“不孤”。也谢过末末,同意所述的观点。另:“药家鑫”事件,所有卷入的各方都有责任,我也不认为最终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所有的偏见加在一起,不可能如算术般“负负得正”,而是众多的“失之毫厘”的综合效应。一如“杨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