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妮藏匿的頂樓窗户里,可以窺探阿姆斯特丹最不顯眼的一條小運河,一株窈窕的柳樹,日夜用無數柔弱的枝條,試圖去輕拂那渾濁暗綠的河水,似在訴說永遠兌現不了的心願,無奈水波汨汨嗚咽而去,惟留下叩岸辭別的嘆息。
她父親奧圖‧法蘭克的公司就在河邊普林森葛拉赫特街二六三號樓上。法蘭克先生為了躲避納粹對猶太人的搜捕,在公司頂樓修建密室,女兒安妮及家人、朋友一共八人藏身彼處。其時安妮剛收到自己十三歲生日的禮物------一本日記,她鬧始不斷寫日記,談密室中人,密室中事,外界的戰爭紛亂,內心躁动,感情變化,對人生和未來的看法,甚至描寫自己的身體以及慾望。厚厚一本日記留下妙齡少女的內心獨白,其中最強烈的還是她對結束戰爭的盼望,重見天日的憧憬。
但她始終未能自由走出密室,而是被抓去集中營并死在里面!
這是七十年前的事了,然而普林森葛拉赫特街二六三號每天都能聽見訪客的足音,人們踏上吱吱作響的木板,攀登老房子陡峭而狹窄的樓梯,進入密室,望著安妮書寫日記的凳子,當年那炸彈的火光从窗外透射進來,映照著這位瘦削而美麗的少女和她手中的日記。雖然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但有人說仍然在空無一人的密室聽到嘆息和咳嗽声,誰又能肯定這不是那些苦難而不幸的亡魂,徘徊流連不去。
讀安妮的日記,宛如与小女孩促膝懇談,她記錄、反省与質疑自己,成長中的察覺,顯露日記的主人正自覺完成人生的启蒙。
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日,安妮寫下這麼一段話﹕
「我們住在這里,錯過很多事情,非常多,而且錯過很久。我就和你一樣想念我們錯過的東西。我指的不是外在的事物,因為這方面我不愁。我指的是內在的事物。和你一樣,我渴望自由和新鮮的空氣,但我想我們在這方面的損失已經獲得豐富的補償。在內在獲得補償。
今天早上,我坐在窗前長長地、深深地往外看上帝和大自然的時候,我好幸福,純然的幸福。人只要內心感受到那種幸福-------大自然的喜悅、健康和其它許多-----就永遠能夠再體會那幸福。
財富、名聲,一切都有失去之時,但我們心中的幸福只會暫失光芒,只要你活著,它就永遠在那里,要使你再幸福起來。」
十五歲的少女却有著七十智者的成熟,一段自白里蘊含幾多信仰哲理。讀了這段話我忍不住潸然淚下,因為安妮寫下它們之後不久便被捕送往集中營,除了和室友彼得交換童真初吻,她未嘗試作為新娘走進教堂的圣潔歡悅,也未了成為記者作家的心願,她甚至還未長大,就被害死了。
因了一個歇斯底里的狂人,整個人類曾經陷於火海,一方面暴露法西斯主義的狂暴凶殘嗜血冷酷﹔一方面頓见生命的脆弱、命運的無常。這曾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恐怖的年代,歐洲既誕出希魔也受害最深,二戰仍未結束,荷蘭流亡政府就在倫敦廣播電臺宣佈,要在戰後蒐集有關荷蘭人民在德軍佔領之下苦難生活的信件、照片、記載与日記。經歷法西斯血腥殺戮的人們,在戰爭硝煙尚未散去,首先於廢墟上重建的是關於這段歷史的記憶,為納粹罪行取證与作證,通過歷史的審判作出歷史的公論,正因為血債累累鐵證如山,所以永遠不得篡改或者翻案。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深深埋葬狂人妖孳亂世思想,不讓它再次為禍作亂太平人間。
「在全人類無一倖免地經歷一場大變革之前,必將掀起戰爭,我們辛苦建立、孕育、發展的一切,皆將慘遭剷除、破壞,在此之後,一切又重新開始!」
安妮寫下以上這些純真無邪而又世故老成的文字,喚醒人們的良知与警惕,即使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科技文明發達民主社會成熟的今天,我們仍然不能忘記過去,不能停止對歷史罪人与當代暴政的揭露与批判,只有這種揭露与批判進行得越徹底越深刻,它死灰复燃卷土重來的可能才会變得更渺茫。
安妮在普林森葛拉赫特街二六三號密室中寫下的日記,七十年後仍墨跡未乾,她提醒善良健忘的人們,世上總有那麼一些人心中暗自盤算,如何剝奪他人的自由,把魔爪伸向世界,以鐵血的恐怖粉碎任何抵抗的意志,佔有与統治我們的世界。一旦這般大禍臨頭,你我恐難再得密室藏身立足。
「安妮日記」就是渾噩亂世的警鐘,她永遠嘹亮長嗚,与世共存。使我們這些經歷世紀災難的倖存者的良心無法平靜。安妮曾經說過﹕「我希望我死後,仍能繼續活著。」是她的日記令其永遠活在世人心中。而我們這些仍然活著的人,有助仍然甘作犬儒懦夫,選擇刻意的逃避、沉默甚至遺忘,甚至連拿起筆寫一篇日記實話實說的勇氣都沒有。
這般活着,形同已死。
她父親奧圖‧法蘭克的公司就在河邊普林森葛拉赫特街二六三號樓上。法蘭克先生為了躲避納粹對猶太人的搜捕,在公司頂樓修建密室,女兒安妮及家人、朋友一共八人藏身彼處。其時安妮剛收到自己十三歲生日的禮物------一本日記,她鬧始不斷寫日記,談密室中人,密室中事,外界的戰爭紛亂,內心躁动,感情變化,對人生和未來的看法,甚至描寫自己的身體以及慾望。厚厚一本日記留下妙齡少女的內心獨白,其中最強烈的還是她對結束戰爭的盼望,重見天日的憧憬。
但她始終未能自由走出密室,而是被抓去集中營并死在里面!
這是七十年前的事了,然而普林森葛拉赫特街二六三號每天都能聽見訪客的足音,人們踏上吱吱作響的木板,攀登老房子陡峭而狹窄的樓梯,進入密室,望著安妮書寫日記的凳子,當年那炸彈的火光从窗外透射進來,映照著這位瘦削而美麗的少女和她手中的日記。雖然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但有人說仍然在空無一人的密室聽到嘆息和咳嗽声,誰又能肯定這不是那些苦難而不幸的亡魂,徘徊流連不去。
讀安妮的日記,宛如与小女孩促膝懇談,她記錄、反省与質疑自己,成長中的察覺,顯露日記的主人正自覺完成人生的启蒙。
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日,安妮寫下這麼一段話﹕
「我們住在這里,錯過很多事情,非常多,而且錯過很久。我就和你一樣想念我們錯過的東西。我指的不是外在的事物,因為這方面我不愁。我指的是內在的事物。和你一樣,我渴望自由和新鮮的空氣,但我想我們在這方面的損失已經獲得豐富的補償。在內在獲得補償。
今天早上,我坐在窗前長長地、深深地往外看上帝和大自然的時候,我好幸福,純然的幸福。人只要內心感受到那種幸福-------大自然的喜悅、健康和其它許多-----就永遠能夠再體會那幸福。
財富、名聲,一切都有失去之時,但我們心中的幸福只會暫失光芒,只要你活著,它就永遠在那里,要使你再幸福起來。」
十五歲的少女却有著七十智者的成熟,一段自白里蘊含幾多信仰哲理。讀了這段話我忍不住潸然淚下,因為安妮寫下它們之後不久便被捕送往集中營,除了和室友彼得交換童真初吻,她未嘗試作為新娘走進教堂的圣潔歡悅,也未了成為記者作家的心願,她甚至還未長大,就被害死了。
因了一個歇斯底里的狂人,整個人類曾經陷於火海,一方面暴露法西斯主義的狂暴凶殘嗜血冷酷﹔一方面頓见生命的脆弱、命運的無常。這曾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恐怖的年代,歐洲既誕出希魔也受害最深,二戰仍未結束,荷蘭流亡政府就在倫敦廣播電臺宣佈,要在戰後蒐集有關荷蘭人民在德軍佔領之下苦難生活的信件、照片、記載与日記。經歷法西斯血腥殺戮的人們,在戰爭硝煙尚未散去,首先於廢墟上重建的是關於這段歷史的記憶,為納粹罪行取證与作證,通過歷史的審判作出歷史的公論,正因為血債累累鐵證如山,所以永遠不得篡改或者翻案。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深深埋葬狂人妖孳亂世思想,不讓它再次為禍作亂太平人間。
「在全人類無一倖免地經歷一場大變革之前,必將掀起戰爭,我們辛苦建立、孕育、發展的一切,皆將慘遭剷除、破壞,在此之後,一切又重新開始!」
安妮寫下以上這些純真無邪而又世故老成的文字,喚醒人們的良知与警惕,即使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科技文明發達民主社會成熟的今天,我們仍然不能忘記過去,不能停止對歷史罪人与當代暴政的揭露与批判,只有這種揭露与批判進行得越徹底越深刻,它死灰复燃卷土重來的可能才会變得更渺茫。
安妮在普林森葛拉赫特街二六三號密室中寫下的日記,七十年後仍墨跡未乾,她提醒善良健忘的人們,世上總有那麼一些人心中暗自盤算,如何剝奪他人的自由,把魔爪伸向世界,以鐵血的恐怖粉碎任何抵抗的意志,佔有与統治我們的世界。一旦這般大禍臨頭,你我恐難再得密室藏身立足。
「安妮日記」就是渾噩亂世的警鐘,她永遠嘹亮長嗚,与世共存。使我們這些經歷世紀災難的倖存者的良心無法平靜。安妮曾經說過﹕「我希望我死後,仍能繼續活著。」是她的日記令其永遠活在世人心中。而我們這些仍然活著的人,有助仍然甘作犬儒懦夫,選擇刻意的逃避、沉默甚至遺忘,甚至連拿起筆寫一篇日記實話實說的勇氣都沒有。
這般活着,形同已死。
《安妮日記》中譯本在二零零九年由台灣智庫文化出版社出版,譯者郭淮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