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人向来崇尚一个“名”字,无论是过去也罢,还是于眼下而言,国人向来对“名”字顶礼膜拜,奉若神明。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充分的说明我们还不是一个比较 理性的民族,相对而言,偏于感性的色彩还是较多。这一特点,从我们民族的比较突出的从众心理上可以看出,正因为有了严重的从众心理,因此也就会相对的产生 严重的盲目崇拜的心理现象。
举个例子,你看,在国内,大凡只要是冠上“名”的人或者“物”,就一定会有众多的人追捧,崇拜,大多数人们一味的追捧,崇拜,其实也不过是跟着感觉走, 不管对追捧的对象是否了解,也不管对追捧的对象是否有着实质的感情。于是乎,在忌讳“人怕出名,猪怕壮”的传统的国度里,人们对于“名”的追求也不再是羞 答答的了。因为大凡人或者物一旦冠于“名”字,似乎就有了一层光环,这种滑稽就有点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或者猪八戒在取得西天之经之后就坐上了神坛一 样,就混的人模人样了,似乎也可以对别人颐指气使,猪鼻子插葱——装象了。
其实,坐不坐神坛,孙悟空还是孙悟空,猪八戒还是猪八戒,在根本上讲,他们的本性依然是不变的。我们不能因为孙悟空坐上了神坛,就改变了他那猴性的德 行;我们也不能因为猪八戒坐上了神坛,就改变了他那贪吃好色的德行。然而,大凡愚昧的群众却是最容易受这样的光环的迷惑,以至于错误的认为剃了光头的就是 不吃腥的,戴上了尼姑帽就是灭掉了情欲的,进了佛堂就是干干净净的,这其实是一种迷信心理,就像人们迷信那些所谓的“名”人或者“名”物一样,而终止于上 当受害才清醒。
我们被“名”的东西坑害不少,先是名牌的三鹿奶粉,吃出了好多大头娃娃,再就是所谓的“气功大师”给人治病,其结果是耽误了多少人的病情,还有更多的打着 权威机构的旗号四处兜售伪劣产品的保健品机构,又不知赚了多少昧良心的钱财。其实这都不要完全责怪这些“名”人,“名”物,是不是我们国人也应该从自己身 上反省反省,我们是不是从内心深处过于迷信“名”一词了。倘若我们不趋众,不迷信,多一点理性思维,也许这样因趋“名”而犯下的错误也许就要少些,而那些 相对应的非“名”的人或者物也就不会那么多地如过江之鲫了,这可正谓,什么样的土壤生长什么样的庄稼,铲除迷信“名”的土壤,那么“名”非“名”的事情就 会少些。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这样迷信“名”呢?不言而喻,因为“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才有人想法设法不择手段的沽“名”,钓“誉”,这样的结果是我们的“名”人“名”物越来越多了,但是这样的“名”人“名”物却越来越让人不敢相信了。
花非花,雾非雾,名非名,其实只要我们擦亮眼睛,去除对名的迷信,还原一个人或者一个产品的本质,去掉他头上的光环,正确的认识他的成绩,冷静地看他的现在,就不会轻易被“名”所迷惑。
文章搜索
读者语录
[2025-08-25 05:58:24]
很开心,又能看到作者写的散文和游记,轻松
[2025-08-14 18:57:02]
在美好的旅途中,在安静惬意的Eden小镇
[2025-08-08 06:58:58]
这篇游记,字里行间皆是小镇美食和灵动风景
[2025-08-08 06:40:36]
喜欢作者写的的游记散文,叙述简单明了,非
[2025-08-04 20:42:58]
哇!古文功底扎实,歌赋涵养丰沛,有”滕王
[2025-07-23 04:50:17]
很久没有看其他的诗词了,但这位作者总会给
[2025-07-23 04:27:24]
作者把秋天的山茶花写得红艳艳,写得芬芳馥
[2025-07-23 04:18:57]
这首诗写得很有意境,照片也拍得好,相得映
[2025-07-02 02:28:14]
好诗,好文采,不愧是外师人,对青春年少的
[2025-07-02 02:17:29]
只身多年在海外,回到家乡看到曾经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名非“名”论
作者:郭军平 发布日期:2012-06-06 02:00:00 浏览次数:2218
分享到:

上一篇:慎用辱骂性词语
下一篇:纪念澳华经济学家杨小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