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另一種角度看倫敦奥運
作者:孫嘉瑞  发布日期:2012-06-21 02:00:00  浏览次数:1976
分享到:

       奥運在倫敦舉行,全球都在談英國、談倫敦。倫敦是一個甚麼地方,惜迄今未去過,但自幼嗜讀狄更斯,随着他的文筆早巳神遊霧都無數次。正如狄更斯當年漫步蘇豪區的七晷區(Seven Dials),每每由衷感嘆的﹕「上帝啊,這片街區將从我內心激發多少對於邪惡和卑劣的狂想!」密如蛛网的街巷,鋪石的路面遍布水注,倒映着大都會的燈火,殘阳如血的泰悟士河靜水流深,絮訴歷史陳說。

       狄更斯就是在這個城市里,用自己猶如歌特大教堂般宏偉繁复精緻的作品,將現實的人物在虛構中孕育再生,在陰霾縹緲的慘淡中,展現善良美麗之人的遠大前程,宣示告誡我們﹕世人醉死梦死道路或許永無止境,但你的路并非注定如此。
      奥運在這樣一個孕生天才而且有著悠久歷史的古都舉行,可以在金牌一争高低俗套之外,展現英國文化底蘊深厚的一面,除了還保留世间較古老的君主制度,這里也最早萌生民主,她的工業革命影響帶動了人類科技文明的大進軍。盎格魯‧撒克遜人建立了英國之外的美國、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等大小強國,迄今仍然是世人向往移居的樂園。
       奥運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除卻主辦國耍提供賽場住宿一切國際標準必備設施,各國健兒參賽力爭「最高最快最強」,另一方面在體育競技中最大限度開發人體潛能,挑戰高強度高速度高難度,以金牌多寡論輸贏己经并非惟一目的。奥運文化更所以攖取人心,體察於「重在參與」的奥運精神,人們期望見到運動員健美而勇敢頑強的一面,道德高尚的一面。光是争金牌是不夠的,為奪金牌而作假更不能容。所以賽場上觀眾的掌聲并非僅献給勝出者,也獻給頑強堅持到底的失利者。
       一九零八年,原定由意大利主辦的奧運會因維蘇威火山爆發改在倫敦舉行,糖果商多蘭朵‧皮特里代表意大利出賽,他在馬拉松長跑中一直領先,至終點前體力不支倒地,但仍堅持在两名工作人員攙扶下跑完全程,第一個到達終點。
       由於借助他人跑步,皮特里被剝奪金牌,但亚歷山德拉王后特授予他荣譽獎杯,白城體育場之側更以Pietri Close命名,以誌念這立矮小的糖果商雖敗猶榮的體育精神。這可以被視為對奥运精神的最佳詮釋。
        倫敦已是第三次舉辦奥運,個人覺得本届奥運的籌備有幾點值得稱道。一是不大肆鋪張,雖然零七年重新修訂的預算比零五年計劃高出四倍,但還是在九十億預算中節省了五億鎊納稅人金錢﹔
       其二是開幕式的設計向媒體公開,以「英國鄉村」為主題亦突顯了英國藝術家對本國文化精萃的獨具慧眼之見地。因為真正的英國的確是在鄉村,那里有歲月留下的精緻与魅力,高樹矮桥,綠芊連天,牛羊嚼草,土牆一路,磚屋石頂,那是英國雅靜悠閑的原味。選中這一主題,也是英國人不炫耀作風的體現。試想在物慾橫流的摩登時代,石屎森林与污染廢氣扼殺綠意生機,還有甚麼比得上一座田園農莊?就連林語堂大師也曾向往過﹕「人生在世最幸福莫過於居住在英國鄉村,娶一房日本太太,再有一位中國廚子。」
        其三是奧運聖火的傳遞,全過程亳不張揚造勢,十分平和。所選起點也有很深寫意,偏偏選在英國的「地之盡頭」康沃尓郡的蘭兹角開始傳遞。
同中國人腦子里的「天涯海角」概念不同的是,康沃尓郡的「Lands End 并非一个旅行者足跡所至的最遠之處,而是英國人船隻啟航前往世界最遠之處的起點!看來盎格魯‧撒克遜人是在向世界傳遞某種訊息。



评论专区

瑞门2014-11-20发表
对于华人,最重要的是,看到并参与平等的竞争。平等,是中华文明最乏力之域。到了伦敦,华人发力以后,可以带回祖国宝贵的平等意识,贵重过于金牌。
瑞门2014-11-20发表
对于华人,最重要的是,看到并参与平等的竞争。平等,是中华文明最乏力之域。到了伦敦,华人发力以后,可以带回祖国宝贵的平等意识,贵重过于金牌。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