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水 (新州文集2)
作者:陈大宁  发布日期:2012-06-21 02:00:00  浏览次数:2734
分享到: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生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要素,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不仅如此,水也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水本身无色无味又无形状,却因为外物客居其中而色香味俱全,又能客居于它物之中而获得千姿百态的形状。水如此有利于万物却又如此谦卑随顺,难怪引得老子的赞叹:“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几于道”。水更具有神奇的多姿多态,引来古往今来多少人借以抒发情感。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又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不过,对水的遐思并不止步于此。
       曾经有多少次,在睡梦里,在静思中,水的图景出现在我的眼前。有时是烟波浩淼,磅礴而壮阔;有时如一掬秋水,细小而静谧。大河之水在我眼前从天而降,时而淅淅沥沥时而滂沱暴泻。
       从天上落下的雨水,是那么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充满了诗情画意,然而却不留痕迹,没有建树。水能够创造奇迹是在落地以后。迫于地形的约束,落地的雨水逐渐形成了涓涓细流;因为地形的约束,这涓涓的细流再聚集成更大的水流与湖泊;就是因为地形的约束,水得以积聚起自己的能量。山石的阻挡终于使水的能量达到极致而爆发,从此开始了它鬼斧神工的创造历程。一泻千里的水在千山万壑中展现出飞流瀑布,裹挟着沙石在大地上雕刻出无数的奇峰峻岭,描绘了九九回肠般美妙的图画。接着水汇入了大海,在这里因为失去了地形的约束,曾经汹涌的江水其力量顿时消减无遗,变得软弱无力雄风不再,于是曾经创造奇迹的工具——沙石——再也无法携带,只好无奈地撒手而去。与其说那三角洲滩涂是曾经创造辉煌的江水留在大地上的最后遗产,倒不如说,它更像一幅挽联,哀悼着水曾经灿烂的辉煌。不过,仍有不甘沉沦的,在它们终于瘫软倒下前的最后一刻,面对出海的阻力勇敢地挺起了胸膛,拼尽全力迸发出连鬼神都为之惊叹的滔天江潮。至于那些半途滞留于洼地沼泽的,则仍希冀着终有一天,能够再次聚集能量,以继续那没有完成的创造使命。水的旅程结束了,但是更大的积聚也同时开始,水永远都在创造着。
       我们现在的人类,就像是那些从天而降的雨滴,一路上欣赏着自己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并幻想着这样的永恒。不过幻想终究是要为现实所取代,雨水最终还是要落到地面上,一旦落地,便要脚踏实地,加入到那涓涓细流中去,无论愿意与否。
       人类也许更像那自由落下的瀑布,在下落的过程中,骄傲地展示着自己多姿的体态。却不知永恒的自由却有那终止的瞬间,于是一旦遭到山石的阻挡,便发出了抗议的咆哮。然而,抗议的声浪再大,依然逃不出自然的制约,最终还是得屈服于溪流之中、水潭之内,放弃了那无谓的反抗。
       遗憾的是,现代人并不如水那样谦卑随顺,追逐个人自由似乎是乐此不疲的唯一宗旨。这种追求一味企图打破所谓的约束,视一切约束必须打破且可以打破,却不愿意承认如欲发展与创造,就必须先有所积聚。就像水那样,若非因为约束,不要说有所成就,即使是想前进一步,也是不可能的。老子说,“心善渊”,然而若无约束,一潭清水将无处可存,何以有“渊”可言!所以,一味鼓吹自由的风气,不过使人缺乏积聚,思想流于浅薄庸俗。有人叹息我们这个时代缺乏伟大的思想家,其实根源在于此。
       孔子告诉我们要“自省”,释迦告诉我们要“持戒”,老子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即便是以个人自由为最高圭臬的西方教会也有“摩西十戒”压在抽屉底内,这些被称为教义的告诫实际上都是要在人的心中筑起一道约束的城墙,为的是社会的发展可以持续。因为人性虽本善,但是却又放纵堕落自取灭亡,要是没有适当的约束就谈不上什么发展与创造了。
       行为上的约束,称为“道德”;思维上的约束,称为“理性”;语言上的约束,称为“文明”。一个人类的社会,就是相互制约、相互约束的社会,从来没有任何人可以为所欲为。人类社会并没有因为制约的存在而缺乏发展。人比水更具有理性,更具有智慧,应该能够正确地分辨和对待社会中的各种约束,这正是一个社会得以和谐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评论专区

瑞门2014-11-20发表
让奴隶自由, 如水流? 让专制约束, 若茧缚?
lingding2014-11-20发表
田地先生:简介?网站上不是已经有了吗?怕会搞错,多口问一下。
田地2014-11-20发表
能发个简介吗?跟在后面就行。
田地2014-11-20发表
能发个简介吗?跟在后面就行。
瑞门2014-11-20发表
让奴隶自由, 如水流? 让专制约束, 若茧缚?
lingding2014-11-20发表
田地先生:简介?网站上不是已经有了吗?怕会搞错,多口问一下。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