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談談文化部長
作者:孫嘉瑞  发布日期:2012-07-16 02:00:00  浏览次数:1688
分享到:
       台灣女作家龍應台當了文化部長,進入政制內成為官員,自然要接受質詢,从衣著到理念,包括對文化的認知,龍部長都被請出來回答各種各樣的問題,龍應台雖然詩書滿腹、口才便給,有時也被「修理」得顧左右而言他,甚至要拂袖。
       之前台灣并無文化部,只有文建會,本屆馬政府將文建會改成文化部,龍應台既是文建會主委,也就順理成章當上了文化部長。
       按照「香江第一才子」陶的說法,「文化部長」這個職務也是近幾十年才出現的。上一世紀六十年代法國总统戴高樂任命小說家馬羅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長,此舉當時震动大西洋兩岸。
       陶才子避而不談的是中國在一九四九年十月就設有「文化部」,由毛澤東欽点的首任部長也是小說家,他就是筆名「茅盾」的沈雁冰,比戴高樂任命马羅要早了足足十年。
      中國的文化部不僅最早成立而且一直保留至今,一九七零年文革曾被取消,五年後才恢复。一共有九個部長和三個代部長,掌管着這個被視為黨國起家两桿子之一「筆桿子」的重要部門。歷任部長中作家有三位,除了沈雁冰,還有王蒙和賀敬之﹔音樂人有两位,搞民樂研究的于会泳和作曲的周巍峙﹔与文化沾點邊的有曾任「解放日報」總編的陸定一、出版過画集的黄鎮、曾任「金陵日報」總編的朱穆之﹔其余如肖望东、劉忠德、孫家正以及蔡武都是軍人或党政官僚。
       在中國當文化部長要做的事,恐怕不是世人所能想象的。不久前,當過中國文化部長的作家王蒙,以過來人及前輩身份教誨當台灣文化部長的作家龍應台,要「少說多做」。這是共產黨的官在教國民黨的官怎么做官,似乎有點莫名其妙。
       龍應台不是自己想多說,而是制度下政務官必須接受質詢,她必須說清楚自己將以何種理念在臺灣為官,以何種政策在臺灣搞文化。
       同是文化部長,不同制度豈能用「少說多做」一言蔽之?!
       龍應台剛當上台灣的文化部長,就遇到這麼廣泛和激烈的挑戰,原因何在?
       老蛙認為,首先是台灣的民主制度為反對黨、文化界人士及社會各界提供了這樣一個渠道,能夠對未來五年掌管台灣文化產業這一重要部门的官員,提出方方面面的質詢与批評,對上任新官來個下馬威,調教閣下堅持理念、克盡職守、真正為民為台灣搞文化﹔
       其次,是龍應臺本人在關鍵問題上說錯話表錯態,令自己身陷一波又一波挑戰批評的炮火。
       她最大的錯誤就是說肯定一個作家「換了位子就一定要換腦袋!」
       台灣不乏多有扛鼎力作的作家,龍應台能雀屏中選,除了文章寫得好,更重要的是因為她「二十年來在人權和文化的呼吁申論,對威權體制進抗拒批判」(台灣文化人陳芳明語)才得以中選出掌文化部,抽掉龍應台這些優秀而剛直不阿的的理念,換了腦袋的龍應台就非真龍應台也。
      所謂千年道行一朝喪,因為「換腦袋」,多了一個部長,少了一個作家。真為她可惜。



评论专区

进生2014-11-20发表
若早半个世纪,让国民党的文化部长同共产党的文化部长给部下作报告,我估摸半斤八两。20多年前在澳洲的一个图书馆里读到一位台湾作家的短篇小说集,写的就是50年代台湾的事,里面的党书记作思想工作,真使我大吃一惊,还以为在聆听单位书记说话。那本集子细读后,便有了如此深留的感概。当然,半个世纪过去了,台湾同大陆,不可同日而语。一个已经摆脱了历史包袱,真在朝前走,一个则旧债滚新仇,还在兴致勃勃地书写新篇章。所以今天这两党的够资格的文化部长,不搭嘎也就少搞七捏三好。至于龙应台那句话,是有语病。哈维尔该是她深思的前辈。
进生2014-11-20发表
若早半个世纪,让国民党的文化部长同共产党的文化部长给部下作报告,我估摸半斤八两。20多年前在澳洲的一个图书馆里读到一位台湾作家的短篇小说集,写的就是50年代台湾的事,里面的党书记作思想工作,真使我大吃一惊,还以为在聆听单位书记说话。那本集子细读后,便有了如此深留的感概。当然,半个世纪过去了,台湾同大陆,不可同日而语。一个已经摆脱了历史包袱,真在朝前走,一个则旧债滚新仇,还在兴致勃勃地书写新篇章。所以今天这两党的够资格的文化部长,不搭嘎也就少搞七捏三好。至于龙应台那句话,是有语病。哈维尔该是她深思的前辈。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