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送你一抱紫罗兰
作者:赵伟华  发布日期:2012-07-23 02:00:00  浏览次数:2271
分享到:
       我去五龙岗参加华文教师研习会。
       经过整整两天的研习,我得到一张结业证书:“兹证明某某于101年7月3日至7月4日参加雪梨地区華文教师研习會结业。中華民國101年7月4日。”
       捧着这样的结业证书,我感觉异样。先是繁体字名字,似曾相识。我们兄弟姐妹很小的时候,读过两年乡村私塾的父亲用毛笔在家里厨房的墙上写下了我们姓名的繁体字,字很漂亮,且笔锋饱满有力,我们很容易就记住了那几个散发着饭菜香味并和自己密切相关的繁体字。我在学校还很骄傲地将它们写在了作业本姓名栏上,以示自己名字的特别。后来破四旧的风声紧,加上小孩儿图省事,我不再写繁体名字。而一生中,无论我干什么、去那里,所有证件上我的姓名都是简单的三横两竖之类或者加上拼音字母。都看惯了,习惯了。现在,(冷)不丁来了个写在镶着金边的证书上的繁体名字,我那个恍惚:这是我吗?
      接着,我又盯着“中華民國”发愣。我跟中华民国有关系吗?家门对面的邻居嬢嬢据说是中华民国的怎么人,文革中斗得个死去活来,最后罚扫楼梯,一扫数年。又是童年的记忆。然后,哪年哪月哪日发证,是哪一年?二零一二年,我眼扫全张纸,既没有看见中文的“二零一二”,也没有发现阿拉伯文的“2012”。直到会议结束回到家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再次展开那张证书,终于看清在日期栏上年的空格中,填上的是“101”。
101加1911就是2012。一九一一那一年,大清王朝玩完,中华民国取而代之,从此改大清皇历为民国年号。二千零十二年,民国一百零一年。这年份也得让脑筋转一下。
        我不习惯的字眼还有“研习”二字。我的与中文有关的工作经历,不管是本单位惯常的开会学习听报告,还是出外参加各种学习班、培训班,我都是受教育、被教育的那一个;我习惯聆听和在本子上记下各种谆谆教导,可从来没有要和谁研习什么的念头。有时很疑惑,不慎表露,就很有可能伤了脸面------讲台上教育者的脸面,讲台下主办者的脸面,后果非常严重。去年十一月在悉尼参加中文教师培训班便是惨痛的一例。至今不敢回味。
        研习,谁要和一个听讲的研习?多稀罕的词儿!
 
         清晨,从悉尼最北边坐火车往南岸的五龙岗,三个小时足矣。偏偏路上出了点小意外,我紧赶慢赶,还是迟到了十分钟。倒是省了寒暄,因为人们都坐下了,主持人正发话呢。会场上六张大圆桌边都坐够了人。我略一打量,真还没有认识的人,连个面熟的都没有。是呀,台湾人主办的华文教师讲座,又在这么一个时间这么一个地方,我稍微熟悉的大陆教师自然参与不多。办完手续,我赶紧找座位。我看见离讲台右边最近的那一张台五个座位还有两个座位空着,我忙上前坐了一张椅子,剩下的一个空位就对着讲台,似乎就等讲台上的人随时落脚就座。另外三位同桌当然都是来自台湾的女教师,那神情就当我是临时歇脚的过路人,而我勉强插在她们的一侧,犹如菜园边缘的一颗葱,颜色和她们那边一样,心里却空得很。
       根本记不住台上的领导们在说什么,也不用记。因为轮番发话的三位“官人”中的两位是来自纽省教育部的工作人员,不过是些祝辞,说完走人;剩下的代表台湾的侨务委员,也是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并愿意承担如果大家不满意将全力改进的责任,也是几句话。然后是研习会的讲课主力上场。
她几乎是蹦蹦跳跳跑上讲台,一位精力充沛、身形小巧浑圆的老太太。讲题是《汉字教学好好玩》。就我个人,汉字的教学可不是什么好好玩,和玩儿没关系,休言好好,那是教学中文的一大苦难,简直就是伤害师生感情的祸头子。我家老大也有所经历。他五、六岁时的某个周六去了悉尼北区一所华文学校,第一节课便被要求抄写某字一百遍。事隔十八年,他想不起是啥字,就记住了平白无故的一百遍。
        教学汉字好好玩,老太太讲的是汉字的起源:“一位韩国女生对我说,‘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 我告诉她,考古发现最早的汉字是刻在乌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的。它们出土的地方是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河南省离韩国很远。她不再说什么了。我不能伤她,她是我的学生。有些小国家的人,民族性很强,必须尊重他们。不用争什么,就摆事实。
       “再看这江河二字。中国的两条大河,一是长江,一是黄河。一条窄而长,水流湍急,发出轰轰声,轰跟江,发音很近,就成了后来长江的江字;而河水宽而缓,带着黄沙流啊流,黄河就来了。
      “所有的最古老的象形汉字均来源于我们祖先的生活和生产,记载他们之所见。灰尘的尘,就是鹿儿奔跑扬起的粉尘,所以要写成“塵”,而不是“尘”,小土是飞不起来的。
       “我五月份刚去了大陆,发现一本书上说 ‘黄’字原指带在人身上的一种佩玉。我不同意……”
       我听得入神。一边赶紧翻看手边的讲义。从讲义中确定她姓张,是台湾淡江大学华语文中心的资深讲师。课间休息,我迫不及待就“几”和“幾”去请教张老师:“写‘几’两划就完事,而‘幾’……”“几是茶几的几。”她照样摆事实。在她的眼里我们有些简体字就是错别字。
       张老师回到讲台上继续讲字的起源、字的故事、字的历史、乃至字的争议。她眉飞色舞、连比带划、声情并茂,时而还辅以英文;我在她深入浅出、有有据的分析讲解中,眼看着一个个死板的汉字鲜活起来,它们和中国历史、中华民俗融为一体,不可更改、不容更改。这哪里是台湾来的华文讲师,简直就是中国本土的老专家学者在雄辩滔滔讲述中华文明。这个台湾哪分得出去哟,语言文化同祖同宗,要搞台独,得先解决这个问题。教学汉字好好玩,涉及到如此深广的领域,不好玩儿都难。我开始想入非非。汉字,字字珠玑,堆砌五千年以上,高过恢宏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当黄河长江携带着汉字基因从世界屋脊流向我们,浸润我们,赋予我们以东方的神力,我们又有谁不为之动容、又有谁敢于舍弃?在海外,人们可以不学汉字,甚至蔑视汉语,但是汉文化辉煌巍峨的高山永远矗立在人们的眼皮跟前。你见,或者不见;你念,或者不念;你爱,或者不爱,高山始终在那里,不悲不喜,不来不去,不增不减!
       又是休息时间,我听见同桌和其他学员在聊电影里的京剧艺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梅兰芳》。张老师真就坐到了我旁边的那张空椅上,这一下拉近了我们“研习”的距离。我想起她讲课时提到幼时复杂的语言环境一时还影响了她的普通话发音,她的父母不是四川人,就因为抗日战争移居重庆,就在家里讲四川话,讲到一九四八年到了台湾以后,一家子还讲。我和她套近乎,她知道了我来自四川,马上和我用四川话聊天。她说:“我好担心,生怕就牵扯到政治。”我一听也小心翼翼起来:“不会吧,学术是平等的。”“真的,我遇见过。”她心有余悸,全没了讲课时的挥洒,真的是在和一位学生研习什么。
    当研习会进入最后的温习阶段,我们被要求演示教案,再由老师评讲:得看看这两天的研习成果了。一组大陆文化背景的教师,他们所准备的展示带有一处语法解释错误(我才知道我并不是单个的来自大陆的人),张老师和她的同事,也是淡江大学的华文讲师,我们这次研习班的另一主讲徐老师交换意见:是要指出呢还是带过就算了?她们顾虑大陆那边的看法。两天来,那一组研习者并没有和台湾讲师们作多的沟通,上边讲课,他们下边说话,要不自行其事,以至于令人错觉他们的态度。关于中文语法不大容易把握,就是因为每个汉字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含义,而且词性也随着上下文以及语境、意境不断变换。这一点儿对于非华文背景的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对于教师教课更是一大挑战。比如“在”、“过”、“着”、“有”等等字词的用法。我因为座位的便利,已请教了不少字词句等等语法细节如何解答等等技巧性的问题,我想不到两位老师会因为两岸的政治现状而为难于自己专业职责的正常履行。张老师还向我投来查询的目光,我又能怎样呢?“您是老师呀!”我小声地附和另外三位同桌。
       张老师上台去评讲了。倒底是学者,她最后还是指出并讲解了那个错误。那一组也很虚心地听取了。走下讲台,张老师如释重负,她直指着我:“你好公平啊!”一连说了几个“好公平!”
       我吓了一跳,接着发懵,接着感叹:我这算哪棵葱,张老师就那么在乎另一岸居民的言行反应,是需要某种认可?不是指教学,是对中国文化传承是否正统的认可?我是生长于中国大陆,我所有的父老乡亲均在那里休养生息,我和他们连着千丝万缕的血缘情丝,可是,我仍然只能代表我自己,一个移居澳洲的大陆华人。而张老师才是彻彻底底的中国人,住在中国的另一头,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热情而痴迷,专注而执着。张老师渴求文化公平,公平的核心在中国。我真的承载不了她那小小的胜利喜悦,嘴里只机械地叨叨:“哪里、哪里……”
       唉,可怜这一国两政见!可惜这个国又是一个不喜欢老百姓参政议政而又时时置老百姓于政治漩涡的政治大国。我和张老师就这么不约而同又不可救药地长出了具有政治敏感性思维的脑袋,即便我们眼下都在海外,我们还是一不留神搅进了中国两岸的政治对峙。更何况,我们的周围真还有那么多雪亮的眼睛,那也是泛政治化的产物。唔,我们是得小心。
       什么时候,我们的祖国能宽待一切,不再那么在意天下华人的言谈,并笑对异见者,中华文明就真的遍世界开花了。
       晚上,我在端详华文教师研习会证书的同时,还发现主办方赠送给每位研习者的一份礼物。我撕开彩纸,一本咖啡色的硬皮笔记本露了出来,封面上印着很精致的几个字:梦里少年事。翻开,里边的页面印了竖格。竖着写字记事,我真还没试过。翻到后面的附页,有些生活常识和星座的介绍,其中两页说到花,标题《花的世界》,说紫罗兰代表“永恒之美”。当时别得匆忙,我拿上东西就跑,怕误了火车。要不,我真该送给张老师一把紫罗兰,不,送一抱。就是口头上说说也好。

14/07/2012


上一篇:与诗一同燃烧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