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讨

学术研讨

从精神分析角度浅析蘩漪和特丽莎
作者:刘晓  发布日期:2012-08-06 02:00:00  浏览次数:2775
分享到:

摘要:在经济大浪潮的社会环境中,人的精神追求和社会道德问题也成为众人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结合自己的体会、理解和认识浅析《雷雨》中的蘩漪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特丽莎的生活和心理历程。本文旨在说明 “人”身心的沉重,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等转变、疏导,以寻求达到身心平衡,而最重要的就是作为“人”心灵载体的精神要在不断地解构中建构。

关键词:现实环境;精神分析理论;人物分析;精神和道德的解构和建构

中国当下的社会,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大转型特殊时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难免人们追求的过于物、利、名、权、钱等等,很多人囿于这个钱圈、利益圈而不能自拔,迷失自我,停留在这个品位上。以至于似乎中国没有了自己的文化精神根基,这可以说是一个大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再者就是作为精神载体的个人,自己的精神深度如何,自我囿于自我的生活、思想和周围的环境,更为可怕的是没有追求一个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心,追求一种超脱性,而在物欲、利益等中沉迷,更不用说用自己的行动去塑造和追求更高的精神领域。

再有就是在现实环境中精神文化追求、道德塑造缺失,人们的心理需求日益转向更多虚无的“背后存在”“背后真实”——手机、衣服、电脑、家具等等,追求所谓的名牌,等等。正是对这些虚空的真实的热衷,以致事物本有的客观存在不再被重视,更多人性本真的退化蜕变丧失,人应该有的道德、精神品质,一国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的文化底蕴在快速的经济浪潮中处在一个危险的过渡时期!

既然涉及到“人”的精神和道德这个热门和长久的话题,这里不免要谈到在文学、心理学、医学、哲学、艺术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首先,看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其中本我是一种混沌状态,是人最本能的需求,充满着一切的冲动,其中快乐原则支配一切;“自我”指的是人的理性思维,遵循的是现实原则,是本我的延续,不过它推迟了本我的发泄、释放;最高级的是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标准,“良心”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动进行惩罚、谴责自我,指导本我,限制本我的冲动。由此可见,此三者的转换是由人的内在到外在再到内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灵、精神性的东西受到洗礼。与心理结构理论相对应,无意识对应本我,前意识对应自我,而意识就是理性,是超我。更简单地说,本我就是最原始的自己,自我就是客观的现实世界、环境,超我就是所谓的理性、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用于维系社会秩序的存在。而这三者并不是和谐的存在,反而时常冲突着,那么作为“人”如何消解这些矛盾,冲突呢?所以就有了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心理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我之间,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出现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压抑、否认、投射、升华、幽默、固着、反向形式、合理化、补偿、转化、抵消、隔离、退行等,调整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简单的说,就是“人”的心理、精神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实现身心的平衡。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精神的解构和建构也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在无形中运作,由此来浅析《雷雨》中的蘩漪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特丽莎。

比起把蘩漪作为同封建旧制度作斗争的斗士来看她,我更愿意从她内心去看她。蘩漪一个二三十年代典型的女性知识分子,中西合体,不过其中还是中国的成分占主要,因为她是旧中国这个环境的产物。虽然有个儿子但还年轻有才气:写诗、绘画等;女人或者说人对爱天生的欲望和执着;精神世界的空虚寂寥等等。看“蘩漪一出场,作者便写出了她那敢爱敢恨、狂热而又阴鸷的“雷雨”式性格。从外貌上看,她显得苍白、文弱、忧郁,“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在她的静静的长睫毛下大而灰暗的眼睛里却仿佛燃烧着熊熊烈火,透露出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果敢、野性与狂热。”

蘩漪是的精神和道德世界是在复杂的沉重的生活和爱中解构和重构的。这体现在,一、和周朴园夫妻生活的沉重,而这种沉重在周萍介入她的感情世界后,她的精神和道德的世界开始变化;二、和周萍爱的沉重,蘩漪的压抑的身心正是寄希望于或者说转移到对周萍的炽热的爱,然而在这不伦不类的爱中,蘩漪的身心却又经历着更多的解构和建构。

首先看,蘩漪在和周朴园一起的沉重生活。一是,年龄上的差距——二十岁左右,差不多一代人,不同的思想观念、追求、兴趣和爱好等,怎么能把两个的心系在一起?也有可能蘩漪是被周朴园骗来的,这看侍萍的人生经历就知道;二是,周朴园封建家长制的家庭管理、男性霸权中心,自己是一家之主,有自己的权威、家庭霸主地位和事业,而女人就是持家相夫教子。 以至于蘩漪来到周家就是维护大家族的门面,一个事业上成功的男主人,一个美貌年轻的妻子,还有聪明的儿子周冲。这样的种种造成蘩漪年轻的身心都困在周公馆的瓦墙之内,孤独、苦闷、压抑、无聊、痛苦和寂寞,甚至黑暗,充斥着年轻和炽热的心。对于蘩漪,一个接受过五四新思想的女性知识分子,又还漂亮年轻,内心是不甘于如此的,可是,在封建纲常伦理思想的压制下她还是沉默了。

可是,周萍的挑逗打破了这个尘封的心,于是那颗曾经向往自由、个性解放而又燥热的心也被重新唤醒,终于自己的心也开始了转移,从自己的黑暗世界中走出来。蘩漪此时各种内心孤苦、寂寥和封建纲常伦理道德观念慢慢或者是暂时消解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也从空虚变成了爱的世界,而这种爱,还是那么真,那么执着。在这个不经意的过程中,蘩漪自己的精神和道德观念实现了一次次的解构和建构,她要面对的也更多了,权威的丈夫,身边的下人鲁贵,儿子周冲,侍女四凤,周萍等等。

接着看蘩漪对周萍的爱。这是个爱的彻底疯狂的过程,恨也是爱,俗话说因爱生恨。刚刚因为爱,乱伦的关系,蘩漪的精神世界又有了希望和光彩,冲破了封建道德伦理思想的禁锢,可是同样在内心矛盾、彷徨——受制于父亲的封建家长的权威和地位,又想拥有正常的男女关系——中的周萍,却又转移了爱的目标,把自己的真爱投向了四凤,也想彻底和蘩漪断绝和决裂。对于任何一个女性来说,这都是很大的打击,对于压抑了很久的蘩漪来说,这么多个突然的转变,更是让她不肯轻易放开这段不伦不类的感情,这可是她生活的希望。于是在精神受到打击时,她尝试了各种手段来挽回周萍,让四凤离开周公馆;祈求周萍不要离开,甚至是愿意四凤的介入;尾随周萍到了四凤的家;发展到高潮更是什么都不顾道破了一切。于是,在这个阶段一方面自己的精神和激情倾注在这疯狂的举动中,在儿子和丈夫的中间寻找生存空间,也许这种种可悲可叹可圈可点的行为就是此时她的爱的精神世界的全部,这就是生命力。另一方面是对封建道德伦理思想的进一步冲击,因为事情已经做出了没有什么可怕的,蘩漪已经呼出:“我不是周朴园的妻子,我不是周冲的母亲!”此时的蘩漪只是一个女人而已。

在周公馆,蘩漪的这段闪电式的生活中,一方面自己内心的孤苦、寂寥等通过对周萍的爱和疯狂的举动,实现了转移和升华,经历了心灵的一次次洗礼,精神世界由空洞到再次闪现光芒,再到光辉的渐渐逝去,她的精神和道德也不自觉的在一次次的重构中。但不幸的是,最终高潮的“雷雨和闪电”又重新把她的一切打回原形,甚至打的更狠,更深。

那么再看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特丽莎又如何呢?特丽莎是一个天使的化身,善良,单纯,而又美丽,却也有着沉重的身心。一是爱的沉重,这沉重正是存在于在自己和托马斯结合后的心灵矛盾中;二是一时对政治的热衷是基于一国人民的本性,也是把生活中的不快转移到对国家的关怀上,补偿自己心灵的创伤。

先看特丽莎的爱的沉重——对真爱的追求的惟一和托马斯乱性的矛盾的沉重。她自身有着对男女真爱的渴望,她寄希望于托马斯身上,因为她认为托马斯为自己吃醋,和自己结婚,一切都是真实的,当然包括对自己真爱的唯一。于是在婚礼上他们没有在意主婚人的话:生命是沉重的,你们要有生活的目标。他们都以为从此会从沉重中解脱,所以笑而不严肃,所以生活也给他们开了个玩笑,让他们的身心更加沉重,她在移就托马斯的性爱的沉重的同时,也让自己由轻变得沉重了。

而特丽莎自身的这种沉重的移就,正好到了“布拉格之春”,于是,她暂时的全身心转移到苏军进入布拉格的政治事件中,街头游行、拍照,她热衷而毫无惧色,你看,有一位苏联军官拿枪指着她,她却把这个场景拍了下来,并把胶卷交给一个荷兰记者让它揭露这一切。结果她遭到了政治审查,她的行为自由被禁止。迷茫重新显现,政治高压和生活的沉重,双重的压抑使她无法喘息,她和他选择了逃离。

在日内瓦,当她又拿出这一组苏军入侵的照片时,却没人在意,在瑞士,人们热衷于亲近自然拍植物、动物和人体裸露艺术,她又让步了,她买了盆仙人掌,她找到萨宾娜,拍裸体照。她在迷茫也在探索,她的心理也在不断地转移和调整,寻求平衡,只是一直没有路可走。在日内瓦没有出路,她就又回到布拉格,这点像萨宾娜一样,都选择了离开,继续寻找。在布拉格又重回到了政治和性爱的双压中,托马斯不屈服于强权,离职,托马斯虽然算是为了自己回来,却还是一样乱于性。特丽莎自己也在越轨中体会,想让自己不太敏感,变得麻木,可是,越是如此,越是想逃离,心理的压力更多,整个人变得更沉重,近乎崩溃,以至于特丽莎呼喊出离开,离开布拉格,离开这个沉重的世界。

探索的路到了田园牧场。纯朴、热情、善良的农民,闲适的田园生活,美丽的自然风光,缓慢的生活,原始的生活。以往的双重压力,以往的沉重全都消解于这样的环境和生活中,正如杰克谚语所说:“悠闲的人是在凝视上帝的窗口。于是最终他们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起舞,融为一体,一起迎来光明,进入天堂”。

在特丽莎的迷茫探索中,通过转化、补偿、压抑、升华等方式把对爱、对政治的沉重分解掉,最终通过闲适的缓慢的田园生活,重新建构了自己、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本真、善良、勤劳、单纯、勇敢、充满爱的自己。

而那田园牧场,无论是在布拉格乡下,还是在美国的海滩,都是他们的解构的终结和建构形成的场所,而他们所建构的精神和道德就是在恶劣的外界环境中,内心仍要坚强,坚持自由、真实,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闲适的生活,而不是逃避,更要爱人、爱的热烈和忠诚、爱生活、爱国家,拥有纯朴、真诚的本真心。 

无论是蘩漪,还是特丽莎,在周公馆,还是在布拉格、日内瓦、美国和田园牧场,这是“人”所处无可逃避的客观生活环境,面对周围的一系列的问题和状况,作为“人”自身:蘩漪和特丽莎面对自己的问题,作为女人,做了自己的努力探索和尝试,而且是出于“人”本真的反应,她们的行为,不是贵在所做的,而是贵在这个追寻和尝试的精神,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的对自己精神和道德的解构和建构的循环嵌套。对于蘩漪和特丽莎,她们在一定时间段自身经历着身心“轻”和“重”的转换、升华,身心的平衡才是生活之道。这之于“人”又如何呢?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不但有面临就业、解聘、失业等的生存压力,还有无法超越别人和自我的心理压力——在物质世界里狂热、自私自利……,而生活在精神和道德的荒原里。那么根据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我们知道,人的心理压力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寻找途径释放出来,以达到身心平衡。由此,面对钢铁都市的残酷现实, “人”怎样才能在物欲弥漫的环境里永葆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生活?也许“人”的道德和精神的解构和建构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参考

  

(1)、程孟辉主编 《现代西方美学》   人们美术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版 

(2)、 刘萍 著     《比较文学论纲》    安徽人名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3)、米兰·昆德拉     《慢》   马振骋 译  

(4)、电影:《布拉格之恋》




评论专区

瑞门2014-11-20发表
神权伦理被冲破了。专制伦理也被冲破了。残存的遗迹,提醒着思考的人们,限制强权,倡导平等,热爱自然,维护自由。如此想,新的伦理,就会诞生了。如此做,北欧,在引领全世界。
瑞门2014-11-20发表
神权伦理被冲破了。专制伦理也被冲破了。残存的遗迹,提醒着思考的人们,限制强权,倡导平等,热爱自然,维护自由。如此想,新的伦理,就会诞生了。如此做,北欧,在引领全世界。
诗魂2014-11-20发表
超我源自环境,本我源自天性;二者对自我发出指令。自我接受指令的同时,对个体的生存环境做出反应。两种人格方向:【1】如果超我指令自我逃避现实,而本我指令自我猎取目标,那么自我就会陷入内心冲突之中;【2】如果超我面对现实,让自我追寻和尝试,那么自我顺其本我之自然。人格【1】是不健康的人,人格【2】是健康的人;社会应该为健康人格提供支持系统,然而蘩漪和特丽莎所在社会却不为健康人格提供支持,相反为不健康人格提供方便。不健康的人格特点是嫉妒、崇尚假面具,并蔑视真的存在;蘩漪和特丽莎之“人”本真的反应说明她们即使在恶劣环境中也要人格健康,这是怎样一种超越力量!与其对立的病态文化所保护的病态人格有着野蛮的占有欲,因此她们就陷入了悲惨的命运。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