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文章里,我想把目光焦聚在海外华人这一特殊群体上,这是因为我自己也已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一群体的荣辱兴衰也与我有着难以分割的血肉联系。
不妨说,我对海外华人群体的认识并不自今日始,在我来澳洲定居之前,我已有过在美国、东南亚、澳门等地生活、工作的经验,在我的学生中,也有很大的一个海外华人的群体,因此,可以说,我对全球的华人早就有相当的了解。
我以为,海外华人与中国内地人除了身处不同的政治制度之下,此外,在文化上并没有多大的不同,哪怕是具有不同的宗教、政治信仰、国籍,他们也都同样具有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吃苦、耐劳、头脑灵活、重视教育、重视家庭亲情、生命力顽强的民族性格。按理说,这样优秀的族群,无论生活在地球上哪个地方,都理应受到当地人的敬重,但实际情况却常常不是这样,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发生的大规模排外事件中,华族经常成了被人迫害、欺侮甚至蹂躏的对象。这使我想起了犹太人的命运。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发生在印尼的一次大规模的反华事件。那一段时间,我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讲学,与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海那边森林火灾的浓烟,把这边的天空都搞得乌烟瘴气。在这起反华事件中,有一位华裔少女,因为揭露了军人政权的罪行而遭到疯狂地报复,她被一些军人绑架,惨遭轮奸,在经历了数十天灭绝人寰的凌辱后,最终被折磨至死。这件事被另一位华裔女作家写成了剧本,在东南亚各地演出。剧本借这位少女的鬼魂之口,控诉了那个罪恶的军人政权。当我在电视里,听见演员那如怨如泣的控诉,泪水不禁潸潸而下。
我想,什么原因,华人经常在世界各地被人欺侮?今天的世界上,只要哪里发生骚乱,当地华人肯定首当其害。如果说犹太人过去经常在世界上被人欺侮,那毕竟还能找到一些“缘由”,毕竟犹太人是一个小民族,从力量对比上不占便宜,可是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大的民族,全世界五个人中就占有一人,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国力逐渐强盛,一般人都小觑不得,为何她的海外族群还时常受人欺侮呢?这个问题常常萦回在我脑际,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一般说来,一个族群离开了他的母群,进入新的环境,犹如是外来的物种进入了另一个生态大系统,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他与周边物种的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依据自然界“生存竞争”的法则,优胜劣汰。如果这个族群的文化是处在高位,它必然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占据主导地位。欧洲白人的殖民史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华族很奇怪,即使在那些低位文化的地区,一样受人欺侮。比方东南亚,比方非洲,这些地区的文化跟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相比,根本不具备可比性,但华族依然会被欺侮的很惨很惨。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越南反华,迫使大批华人葬身怒海,印尼的多次反华,造成多少人间惨剧,就连名不见经传的非洲鸟国家,也敢于太岁头上动土,这种现象简直荒谬绝伦。
我想问题还是出在华人自己身上,在我走过的所有地方,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华社不团结。不管到哪个国家,华人都是社团林立,群龙无首,个个都是“宁做鸡头,不当凤尾”,占山为王、封建割据的气味儿很浓,这是十分叫外人看不起的。这就给人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所以人家不把你放在眼里。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绝不是有人所解释的那样是因为中国人方言太多,“民族”复杂,非也!这种说法仅仅是遮羞布而已。真正的原因是背后的文化推手——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所致。我在本系列文章的第一篇里就借鲁迅之口说出,“专制使人变成死相”,根源皆在于此。这种统治的基础是暴力,它的稳定是源于群众的恐惧,这就“驯养”得人们只关心自己及家人的安全,而全然不顾及整体和别人,统治者的目的就是让群众成为一盘散沙,这样它才能够生存下去。因此中国的几千年社会,只剩下不断强化的国家功能,相反,社会功能却极大地被弱化了。另外一个相关联的文化背景就是,中国有根深蒂固的宗法制社会传统,宗法制是靠血缘纽带来连接的,因此中国人总是家自为战,人自为战,很少依靠族群的力量。
然而,当海外华人面临强大的外部挑战之时,有眼光、有头脑、有觉悟的华人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缺陷,重新改造我们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是生存竞争所必须的。
依我之见,海外华人十分有必要以犹太人为榜样,向犹太人学习。这两个民族有太多相像的地方:一样地重视教育,一样地重视亲情,一样地具有生意头脑,一样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一样地多灾多难……但我们在许多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不足。最主要的就是团结精神。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学习犹太人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异乎寻常的坚守,这种坚守甚至达到了排外的地步。犹太人是一种“岛民文化”,“大流散,小聚集”是它的特色。由于生存状况的恶劣,他们长期分散居住在世界各地,要想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不被其他民族同化,就必须对本民族的文化十分地执着固守。为此他们十分注重保护本民族的完整性和特征,通过割礼、通婚、饮食习惯、强调全民族起源于一家等方式,将全世界的犹太人联合为不可分割的民族整体,以利于民族和国家的繁荣发达。事实证明,他们的文化战略是成功的。不是有句话吗,“要想知道文化对于民族凝聚力的巨大作用,看看犹太人就可以明白了。”与他们相比,我们华人做的是很不够的。到澳洲以来,我常常听到、看到一些华人学者在媒体上大谈“完全、彻底”地“融入白人社会”的理论,对此,我十分反感。在他们看来,只有让华人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认同,彻底忘掉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才是“脱胎换骨”了,才算“融入”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我曾在前面的文章里提到,由于DNA的不同,所谓彻底融入,是根本做不到的。那位被强奸致死的印尼华裔少女,早就“融入”好几代了,姓名都是印尼的,所以我总记不住她的名字,但人家仍然把她看成是异类。我在马来西亚时,一位当地专门安排为我做饭的“娘惹”(即嫁给马来人的华裔女性包括她们的女性后代),就常常抱怨她们是如何地受到当地人的歧视和不公。与此相反是犹太人的做法。有一年,中东战争爆发,我的一位犹太女留学生当时正在南京大学学习,她告诉我说,她要立刻回到以色列去参加战斗。我当时很觉意外,因为她来自美国,并不是以色列公民。问她,她说这是义不容辞的民族使命。她的表态顿时令我肃然起敬。我说这些并不代表着我不同情巴勒斯坦人,这两个民族的争斗已持续了两千年,谁对谁错已说不清楚了,我衷心地希望他们和解和平相处。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只有坚持发扬本民族的优点,才能受到所在居住国人们的敬重。
其次要学的是犹太人的团结精神。这当然是和坚持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分不开的。 犹太民族团结的观念很强,对于自己的同胞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帮助。他们的富人认为帮助穷人“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而穷人也会认为得到富人的帮助是“应得的权利”。一个犹太人,即使身无分文,举目无亲,不论走到世界哪里,只要找到犹太人社区,你就能活下去。而我在这里见到的华人,却常常动辄在白人面前贬损自己的民族,责怪其他华人“素质低下”。这样的做法并不会给自己加分,只能让外人把你一并划入这个“低下”的群体中去。华人中当然有素质底下的,但我们只能靠自己的首先垂范来影响他们。
此外犹太人的“求异”思维,他们对知识及学者异乎寻常的极度尊重,都成为这个民族不断诞生出灿若群星的天才人物的强大助推力。
正因为他们的文化里有许多的优点,正因为他们不停地革新、创新自己的文化,正因为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民族独立性,他们才最终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在美国,他们甚至组织了国会的院外集团,强烈地影响着、左右着美国的两党政治,你能说他们不是更高级的“融入”吗?而在全世界,他们都建立起自己的学校,有着自己统一的社团组织,在那里,由学者、宗教领袖、企业家精英共同领导着,最大地保护着族群的利益,同时在所在国的各个领域里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想这才是海外华人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也许有人会说,对于东南亚、南美、非洲的华人来说,学习犹太人是有必要,但我们是在澳大利亚,这儿是个和谐社会。我以为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澳洲是个族群和谐的福地此话不假,但我们应该像犹太人那样多一点忧患意识,毕竟这儿过去英国殖民者还大肆屠杀过原住民,毕竟这儿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执行过“白澳政策”,毕竟在每年的竞选中,那个臭名昭着的白人种族主义者还得到相当多人的拥护。“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旦风云突变,谁又能保证呢?我多么企望生活在澳洲的华族们,多一些先知先觉,多一些默默献身的开拓者,早一天形成我们的领袖核心,早一天组成统一的社团组织,建立起澳洲华人共同的大家庭。
201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