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讨

学术研讨

对隐喻现象的再认识
作者:刘晓  发布日期:2012-08-21 02:00:00  浏览次数:3730
分享到:
   摘要: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具有时代性;它又是通过人这个载体进行传播的,具有传承性。同时,就像历史时时刻刻都是在向前发展的一样,隐喻修辞作为文化载体中语用学的一部分在现在的语境中自然也呈现出一些新现象。本文结合自己的体会、理解和思考,浅析一些当下社会语境中的隐喻现象。
 
     关键词:概念;词语隐喻;广告隐喻;体育军事隐喻;绰号隐喻
 
        在科技信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大发展,网络这个平台的普及,以及文化环境上的全球化,似乎在当代这个环境下,汉语语言处在一个重构的过程中,这里就浅析当代语境中语言修辞中的一些隐喻现象。
       隐喻,一般或者传统又称暗喻是根据两个事物间的某种共同的特征或某种内在联系,把一个事物的名称用在另一个事物的名称上,突出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关键的关联词有“是”、“变成”、“成为”、“等于”等等。说话人不直接点明,而要靠读者自己去领会的比喻,叫做隐喻。就像1980年美国的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说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根据他们的观点,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抽象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即本体)。通过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在这里首先,浅谈自古以来传承和发展的日常用语中的一些隐喻想象。
       第一,许多的惯用语、成语、格言、谚语、歇后语甚至是俗语,在不断的时代和环境变化下,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隐喻意义。“白骨精”——你这个白骨精,是贬义的称谓一个妖艳的女子;“狼吞虎咽”——他饿极了,狼吞虎咽。“冷若冰霜”——外面天气冷若冰霜,等等。第二,一些词语意义的变化,或者是双关,或者是引申意义,或者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转义。“黄金”本意是“金子”,但在“黄金时代”、“黄金搭档”、“黄金分割”中的“黄金”,却是“宝贵”、“最佳”的意思。这两个意思和本义有相似性。第三,单个语素,字、词在一定意境语境下的意义的变化或者组合,形成的新的意义。比如,“枪手”本义是指“古代持枪的兵”,后来引申为射击手。但是在“考场枪手”中,它就比喻为冒名替考者,即给别人当枪使。随着时代变迁和场景变化,词义也在变化着。“雪白”、“火红”、“黑客”、“红卫兵”等等中,“雪”、“火”、“黑”等都是单个语素的结合形成新的义项。
       其次,看时下普遍可见的广告语中的隐喻现象。
       隐喻在广告应用中,由于本体和喻体不一定都一起出现,而是巧妙的通过人们熟悉的形象、特征、动作或哲理去暗示人们尚不熟悉的或不易把握的对象。表面上看不像比喻,实际上在暗中打了个比喻,显得更加简练贴切,生动含蓄,这样往往更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使读者能进入广告所比喻的背景中,毫无疑问能起到更美好完整的修辞效果。例:太平洋保险的广告:“太平洋保险保太平”、“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再如:Don’t miss an opportunity of a lifetime——to own “A Scholarly Everest”! (牛津英语辞典广告)这则广告将辞典喻为学术的珠穆朗玛峰,即为学术的巅峰,简练而生动,使人产生一种拥有的欲望。
        接着要谈的就是媒体报道中的有关体育的军事隐喻。
        在当下这个传播媒介——电脑、电视、电影、广播等等的——众多而又繁杂的环境下,对于体育消息的报道五花八门。尤其是体育军事隐喻普遍运用于体育报道之中,报道者和阅读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自然地借用战争的概念来思考、谈论体育赛事。军事隐喻手法运用的实质是将战争中的参与实体、各实体之间的关系、战争的特征以及关于战争的知识映射到体育报道的语言中。对于运动员、一场赛事等来说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表述,而读者也可以从中提炼出自己思想感情和态度。军事隐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几乎贯穿于体育比赛的全过程:
       如:某场体育比赛被称为世纪决战、圣诞之战;教练称主帅、掌门人等,上任叫挂帅,解职叫走马换帅;队员被称为射手、杀手、狙击手;整个运动队就是部队,被称为军团、战车、战舰、战船;赛前准备叫做“备战”;比赛开始被称为开战、揭开战幕、交战、交火;比赛过程被称为宣战、挑战、迎战、鏖战、激战、混战、复仇、绝杀、厮杀、短兵相接、排兵布阵、单刀直入、防守反击等;比赛获胜被称为战胜、击败、力克、轻取、旗开得胜、兵不血刃;比赛失利被称为不敌、败北等。
        最后浅析的是日常生活中称呼人的绰号中的隐喻现象。
        绰号,就身边所观察和通过网络等信息渠道接触到的,多是借助于人或者事物的形体特征,与其他物的雷同来称呼某个人或物的,有点像比拟。对于某个个人来说,绰号有些人容易接受,有些人却不愿意他人如此称呼自己,对于其他人,则可轻易从中认识这个人,因为绰号给人一种新颖和特别的感觉,而留下了深刻印象。绰号贵在精练,短短的一个词或词语往往能表达一系列的含义,引起他人对自己或对某件事情的想象和联想。如: NBA火箭队中国球员姚明有许多绰号,在中国,人们称其“小巨人”,“中国长城”;美国《体育画报》称其为“下一个大家伙”;ESPN杂志给他的绰号更简单“下一个”;而火箭前队友弗朗西斯送给姚明的绰号可能更具震撼力——“王朝”。
       绰号又是一种生动的概括,很多绰号在与姓名、相貌、服饰、言谈、心理特征等相结合的条件下,可隐喻一个人的禀赋德性、行为举止等等。如:演员易优被称为“优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葛优的特点:戏优、人优、品格优,在演艺圈.葛优就属于“罕见品种”——比较厚道。
       绰号是一种标志、象征,是人类语言在一定的社会语境环境中的使用,它是现在特定时代环境中的一种社会现象。绰号又是语言中的现象,而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的隐喻折射了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特征。
        以上只是浅谈了一些对时下隐喻现象的一些认识,虽然说,隐喻只是修辞学中的一个部分,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不同的政治环境下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而这种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继续着。所以,对现代语境中的隐喻现象的认识,还有很多值得思考探究的。
 
参考
 
(1)、赵艳芳 《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价》《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3)
(2)、王本华 《实用现代汉语修辞》 知识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3)、陈汝东 《当代汉语修辞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第1版



评论专区

Sevgi2014-11-20发表
This is what we need - an isnihgt to make everyone think
Sevgi2014-11-20发表
This is what we need - an isnihgt to make everyone think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